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剧创作的文化特质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剧作为传统电视剧与网络交叉互补而形成的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剧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新媒体环境紧密相关,主要划分为单兵作战时期、纷纷试水时期和百花争艳时期三个时期;二是网络剧文化的创作主体以男性专业人士为主,往往触及敏感话题;三是网络剧的文化向度表现在创作内容选择青春的题材与主题,塑造独树一帜的人物形象,在表现形式上讲究简洁明了的情节、结构以及别开生面的语言等。
10-13

农民工电影的农民工形象变迁研究

摘要:农民工电影塑造的农民工形象,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塑造了农民工"报春花"形象;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塑造了农民工"泥鳅"形象;新世纪初以来,塑造了农民工"向日葵"形象。农民工形象塑造的发展变化,原因在于农民工电影编导对农民工的审美认识发生了变化。编导对农民工的审美认识发生变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产业与人文知识分子自由精神博弈的结果。
14-17

加强中国梦影像宣传话语研究的必要性

摘要:自从2012年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个词汇就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然而在影视传播领域进行的专项讨论并不多见,这不得不说是种缺憾。在中国进入深度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加强"中国梦"影像宣传话语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且从视觉传播的视角来看待影像宣传话语的转型也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论文主要将2012年至今对中国梦影像方面进行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中国梦影像宣传话语研究的几个重点和侧面。
18-21

电影与现实的距离

摘要:要处理好电影与现实关系,电影必须具备真实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电影的真实性要求编导倾注情感,触及生活内核,揭示社会生活真相,使电影文本和现实之间产生联系,引人深思。电影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电影内容与时代步伐呼应关系等方面,贴近社会场域,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电影的艺术性在于其超越平凡生活,隐含编导对现实理解尊重与美好企盼,体现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使电影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赢得观众。
22-25

当下中国电影所面临的“两极问题”

摘要:今天的中国电影正在愈来愈多地给人以一种印象,即观影群体和票房屡创新高,电影市场的增长是井喷式的大规模增长,电影票房纪录屡被刷新,但具有良好口碑的电影作品却凤毛麟角。相反,一些充斥着粗制滥造的"烂片"却在一片骂声中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口碑和票房的严重逆生长尤为吊诡。本文试图从产业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国电影的问题,并结合新经济理论"内生性增长",提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票房的"两极问题",试图解释中国电影的困境之源,并提出改革的一些想法。
26-28

论中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的弊端和出路

摘要:中国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同时也制约着电影的发展。放眼国内外电影市场,中国国产电影由于严厉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国产电影题材与种类匮乏,内容单调。本文通过对国产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从四个方面对比了中国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与实行分级制的国家在电影市场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创新性地从保护青少年儿童观影权益的角度来讨论电影审查制度的可行性尝试,为电影审查制度的逐步完善献言献策。
29-31

全球化背景下中美电影的文化融合

摘要:本文将详细剖析好莱坞电影中存在的"中国元素",以及由"中国元素"升级出的"中国特供版"现象,这一现象属于一种跨文化的传播现象。融合是文化进步的根源,而好莱坞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才在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本土化元素的引入,同时也说明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文章探讨的结论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向国际化过渡,对种族文化的融合与共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5-37

基于文化视角的美国电影特征分析

摘要:在当代美国电影中被植入了很多关于美国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中主要的领跑者,从其电影史也可以看出美国潜在的文化艺术。美国电影是展示美国文化形式的主要方式。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电影中的先锋国家,美国电影之所有能够在全球电影界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别的国家的拍摄视角,它的文化、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走在了时展的最前沿。那么其电影中的文化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将展开详细论述。
38-40

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

摘要:英美国家一直以来都如同兄弟,经过长达百年之久的发展,英国电影在好莱坞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好莱坞的电影文化并没有影响英国电影自身所独具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英国电影作品中的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英国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电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导演对于作品的表现上所展示的价值观、民族感倾向于自由、平等、公平。本文通过对英国电影的深刻解读,阐明了英国电影的文化特质与意识形态,并希望能够为读者们开启一段全新的英国电影魅力之旅。
41-43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徐克电影《梁祝》中的蝴蝶意象与叙事传达

摘要:蝴蝶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因子,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蝴蝶以其华美的外表、翩跹的姿态和神秘的羽化蝶变生命过程被人们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甚至崇拜。"化蝶"情节正是梁祝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徐克执导的影片《梁祝》将蝴蝶设置成一条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充分挖掘蝴蝶意象的深刻意蕴,发挥其隐喻功能,自始至终地显现着蝴蝶与梁、祝二人的爱情故事相互映射观照的密切关系。
47-49

论李樯剧作叙事空间的三个维度

摘要:作为备受瞩目的电影编剧,李樯的一系列剧作对于叙事空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丰富的表现,其中地理空间的选取是其艺术风格奠定的基础,社会空间的偏好传达出其特定的文化反思,人物心灵空间的发掘则使其人物形象立体动人。三个维度叙事空间不仅承担了各自在剧作中的不同功用,其有机交织共振亦使李樯的作品在富有观赏性的同时蕴涵不俗的文化品格与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于后来者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0-53

国产电影中草根人物折射的社会现实

摘要:在当代社会中,在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里,"草根"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人的形象。中国电影人将这些形象加以创作然后搬上大银幕,为中国的新世纪城市电影提供了新的素材。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一些电影制作人就从中挖掘素材,营造出一种另类的电影发展新势头。下面我们将对城市电影中的草根形象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展示,以此来探究城市草根身上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给观众以启示。
54-56

论3D电影沉浸性感觉美学的审美体验

摘要: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3D电影逐渐成为影院中的主流,增加了票房的收益,同时更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感受。本文讨论分析3D电影观影时在消失的边界画框下由三维影像带来的幻象互动的感觉与3D电影在声音全方位围合沉浸的幻觉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观众在比真实场景更加真实的模型设计的超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游走,从而生成比感知更加强烈的此时空下的超现实感,从而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体验,即3D电影沉浸性感觉美学的审美体验形成。
57-59

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和“世界梦”

摘要:在好莱坞电影作品中,大都是以"美国梦"和"世界梦"为主题。在缅甸、中国等多数发展中国家看来,美国就是一个"梦"的制造者,它是一个可以实现梦的地方。其所传播出来的文化也被称为"梦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来源于20世纪欧洲民众迁往北美时,是他们内心对自由和不被歧视的向往。这样的影片可以表现出美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色彩;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念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来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它的大众性。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可以影响世界的原因之一。
60-62

《阿黛尔的生活》的同性恋主题解读

摘要:法国电影《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漫画小说《蓝色是一种暖色调》,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的同性恋现象,探讨了同性恋世界里的多重主题,如: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女性的身体书写、同性恋间的种族和阶级差异等。影片通过当代同性恋话语充分展现了同性恋者的爱欲与自我,在主题上表现出明显的颠覆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对当代法国社会同性恋现象的深刻思考。
69-71

《白日焰火》:黑色电影类型的最新尝试

摘要:2014年金熊奖获奖影片《白日焰火》应该说代表着华语电影近年在世界范围内的较高成就。本文把《白日焰火》放在黑色电影发展史的背景下考察,试图厘清黑色电影类型的基本意义范畴,指出其形式和内涵的复杂性,指出该片在类型和风格上作为黑色电影的典型性,进而分别从冷硬侦探、蛇蝎美女的形象塑造方面讨论了该片对黑色电影传统模式的颠覆,并分析了该片在我国本土现代性空间的挖掘。
72-74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赵宝刚青春偶像剧中的“新北京”形象研究

摘要:赵宝刚导演的反映北京都市生活的青春偶像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作品,在青年受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剧作以"青春""偶像""都市"等符号,通过叙事来建构一种意义系统,其核心是剧中的当代北京青年群像。这些电视剧以北京为空间背景讲述了当代青年人在北京打拼、奋斗、生存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巨变之中的北京新形象,为受众呈现出"新北京"在社会地流动、阶层归属、性别意识和代际关系的新特征。
75-78

浅谈贾樟柯近期的电影创作与转向

摘要:作为"第六代"导演翘楚的贾樟柯是"纪实美学"的热衷者和理念实践者。这主要体现在他独特的长镜头拍摄技巧的运用、诗意化的时空构筑以及生活流式的碎片化影像叙事特征之上。然而,随着贾樟柯文化身份的转变和美学观念上刻意的求新求变,这种纪实风格开始面临着某种变异的危险,逐渐丧失了其超越和反思既存现实以及"离间"主流意识的批判功能。"变异"背后折射的是资本、市场、体制对艺术的压制以及导演自身对原初所坚守的民间立场的游离。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