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4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新时期长影伤痕电影的主题读解

摘要:伤痕电影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电影现象。长影的伤痕电影经历了政治性的批判与控诉到人道主义的彰显这样一个主题转变。从最初的政治批判与情感控诉发展到痛定思痛后的人道主义彰显,伤痕电影逐渐加深了反思的力度,这既是伤痕电影的转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变,伤痕电影在转变的过程中暗合了中国大的社会文化转型。而伤痕电影中正面示范的榜样力量、对政治的批判以及反思姿态,在顺应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10-12

论影视艺术合流的两个方向

摘要:1895年电影诞生,1930年电视播出,电影历经自身的发展渐成独立艺术,电视也被誉为第八艺术,但二者在艺术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别,观众在看电影与电视的时候所看到的都是叙事艺术的影像体验,电影与电视的不同在于其技术制作手段和传播方式。当制作电视剧与制作电影的技术手段一样时,电视剧与电影的差别将会是怎样?结果便是影视艺术合流之后,以影像叙事艺术为基的电视剧电影化与电视电影这两种形态独领风骚。
13-15
电影文学杂志博士论坛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劳模形象的类型化特征

摘要: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推出了一群极具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品质投身生产建设的女劳模。其中,以《草原上的人们》中萨仁格娃、《天山的红花》中阿依古丽、《沙漠的春天》中娜仁花为代表的这一类女性形象,因在电影中被建构了相似的政治身份,被设置了相似的矛盾冲突,被运用了相似的叙事策略,而突出表现出类型化特征。
20-22

青春偶像剧中“偶像”的双重内涵

摘要:目前,青春偶像剧已成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制作过程中,青春偶像剧非常注重“视觉化”的开掘,强调“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力”。青春偶像剧中的偶像存在是吸引大众的一个重要因素,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带给观众更多的视觉愉悦。青春偶像剧中的“偶像”,首先以美好的身体和装扮出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物质化”趋向。与此同时,这些“偶像”还表现出很深的精神内涵,具有很强的励志效应,共同建构了观众持续的心理快感。
25-26

《壁花少年》与现时代

摘要: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壁花少年》剖析青春期男孩在自杀、霸凌、性向、和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困惑,从诸多敏感争议的话题中,书写一篇献给LOSER的励志日记。它告诉人们不要生活在他人所划定的圈子里,要为自己而活。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它突破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传统,以平白的叙事方式讲述社会边缘人的励志故事。但它仍然继承了好莱坞的一些传统,向社会主流价值回归,通过努力奋斗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
27-29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从拉康精神分析学看西方电影悲剧品格

摘要:《黑天鹅》原著是叔本华式的消极主义悲剧结局,而电影却是尼采式的积极悲剧理念,这也是西方当代悲剧电影的一种特色。妮娜的毁灭超越了维奥列塔这一角色,以白天鹅最终灿烂的形象将浪漫主义情怀推向顶峰,从而完结了妮娜人格的分裂,造就了一部伟大戏剧。它激发了当代更多艺术工作者的共鸣,超越了性别界限。《黑天鹅》对于艺术家心理深层次探讨才是其成为一部伟大影片的根源。
34-35

从《嫌疑犯X的献身》看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

摘要:《嫌疑犯X的献身》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推理影片,没有一味渲染匪夷所思的离奇案情,而是更注重人物的内在情感刻画。本文从男主角“石神”着手,通过分析“石神”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特征,挖掘其犯罪心理和情感历程,又从原著中人物的创作和演员的演绎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电影中这一人物形象成功塑造的原因所在。
40-41

双视角解析电影《画皮》中的狐仙信仰

摘要:狐仙是中国广大民间多神崇拜、多神信仰中的神灵之一。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题材内容创作的电影《画皮》是一部演绎狐仙与人爱恋关系的影片。本文将田野考察所获的关于狐仙信仰的“口述”文本,与电影《画皮》中的主要狐仙剧情两方面相结合为视角,解析二者在文化层面的密切关系。
44-45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文德斯电影主题模式和风格模式的解读

摘要:维姆·文德斯是德国著名导演,他的电影创作极富特色,没有惊心动魄的宏伟画面,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只有大量长镜头记录的未曾矫饰的真实画面,以此折射普通人的阅历、内心以及思想感情。文德斯的电影的主题模式为城市和荒漠,风格模式为叛逆和放纵,具有深层的主题意旨和价值。文德斯的电影极富时代感,同时也具有一种隐藏的力量,在电影的主题与风格上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形式的叛逆,在他直面当时社会病症的过程中,也试图想要改变真实,赋予影片深远的思想价值。
46-47

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相关研究

摘要:当众多好莱坞明星在大红大紫,受人疯狂追捧之际,只有电影巨人希区柯克能够在海报上彻底凌驾于他们之上。这个投身于悬念电影创作领域的鬼才影响了几代电影人,并且构建出了自己的悬念电影帝国。他的电影情节离奇曲折,结尾出人意外,注重手法的展现,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紧张氛围。所保持的悬念与惊奇效果让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希氏悬念全面解析,对其电影创作手法与特色探讨,并由此探索希氏悬念对中国悬疑电影发展的影响与引导。
50-51

从彭浩翔电影看“非主流”的主流之路

摘要:2010年6月10日,被香港定为三级片的《志明与春娇》在重新配音后上映,这是香港导演彭浩翔在内地院线上映的第一部电影。这是他“北上”的开始。2011年3月30日,《春娇与志明》在内地上映,这是他第一部续集作品,也是第一次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内地。黑色幽默、cult等这些常见的标签会给他的“北上”带来麻烦,但是他却在极力地证明自己的另外一面,在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电影里去植入自己的思考。而“非主流”终将“主流”,这是必然的趋势。
54-55

后现代语境下姜文电影文本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转型,而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也进行了一定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复杂、多元,而这一时期发展的电影就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电影。姜文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电影多属于这一类型。本文从姜文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讲起,研究姜文作为导演和编剧,其电影文本放在后现代时期应该如何解读和研究,对人们研究姜文的电影文本提供一定的参考。
56-57

浅谈姜文电影对文学原著的改编

摘要:姜文导演是当代中国影坛中一位个性非常鲜明的导演,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敢想敢干,个人风格突出明了。迄今为止,他所导演的四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均改编自文学作品,并获得了较大的艺术与商业成功。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故事好看、好听,独树一帜。本文力求着眼于姜文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于文学原著的尊重和改编,详细地分析其导演风格和在改编过程中所采取的创作策略。
58-59
电影文学杂志动漫研究

追随太阳的《疯狂原始人》

摘要:《疯狂原始人》故事内容很简单,可概括为咕噜家族的冒险之旅。但其呈现的形式无疑非常绚烂,略显老套的情节也不妨碍人们继续享受感动。笔者从三方面浅析影片的艺术魅力:一是科学而有趣的大背景,引领观众走进斑斓的史前社会;二是生动而深刻的细节,既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又包含了深刻的哲思;三是深刻的主题,其中既有人类追随光明,寻求生命的意义,又包含着角色内心的成长,尤其是作为成年人的瓜哥的成长,带给观者震撼与感动。
62-63

文化隐喻下《狮子王》人物形象解读

摘要:《狮子王》是一部伟大的动画电影,迪斯尼电影公司给我们献上了一个鲜活的动物角色——辛巴,当辛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从生活磨难中解脱出来,并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斗,最终为父报仇取得了彻底胜利,他伟大的奋斗精神催人奋进。同时,电影中的各种动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元素,本文就从人类的思想层面上解读辛巴等重要的“人物形象”,发现善恶对比的动物故事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抓住人物在黑暗中面对希望时的个人感受,从细节上发现人物形象的心灵美,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观影启示。
64-65

从《功夫熊猫》看动画片中国元素的嬗变

摘要:西方电影业界为了在新兴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同时也给西方观众新鲜感和神秘感,使出了中国元素的法宝。1998年由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迈出了西方动画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第一步,但《花木兰》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仍处于皮毛层面。2008年开始,《功夫熊猫》系列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已经十分地道。本文从视觉元素、听觉元素、精神内涵三方面出发,由《功夫熊猫》浅析西方动画电影对“中国元素”运用的嬗变。
66-67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从小说到电影看《聊斋·画皮》的现代演绎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学和电影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所接触到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文学作品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电影又将文学的内涵表现了出来。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的欣赏角度开始发生转变,有的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觉得电影把文学作品破坏了,有的观众认为电影把文学很好地表现出来了。本文根据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画皮》,和电影版的《画皮》进行分析,看电影是如何将小说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的。
74-75

从文本到电影:论冉阿让形象的艺术嬗变

摘要:万众期待的音乐剧经典《悲惨世界》走上了银幕,这是电影首次通过音乐语言来诠释雨果的这部名作,也是文学文本、电影影像与声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悲惨世界》音乐剧电影的视角切入,在文学作品过渡到电影影像的平台上,从表现形式、情节重构、形象塑造、主题表达和现实意义五个方面,剖析剧中核心人物“冉阿让”形象的艺术嬗变,让读者再次感受到其中折射的人道主义的震撼力量。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