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4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大众文化视域下当代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探讨

摘要:无论从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还是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生存发展的需要,主旋律电影如何成功转型,符合大众文化审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为迫切需要。从当前影片创作来看,许多主旋律电影已经初步具备了娱乐化、平民化、模式化等大众文化的特征,并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持续的探索,这种转型已初见成效。但主旋律电影大众化转型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最后对主旋律电影转型策略问题提出了建议。
4-6

认识论视角下现实主义电影再现功能辨析

摘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艺术对于世界和人类主体的认知功能体现为不断阐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而如何"呈现"出现实的"意义",实践对于世界的"再现",成为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创作的基本意图。当下的影像媒介正日益凸显出其作为实现主体生存真实的话语和场域的价值,进而实现其认知功能。在这种语境下,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自身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做出新的理论建构,才能更好地阐释当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再现"功能及其审美特征。
7-8

关于华语电影中时间意识的解读

摘要:时间意识是不同类型电影难以回避的元素之一,时间的延展是电影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依据。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看,华语电影关注在形式上整体、连续的时间的讨论,即在历时态下基于"线"而非"点"的叙述,在历史变迁中重构艺术价值。从横向的当下性的角度看,以时间为对象展开讨论的电影,对"当下"的时间性理解事实上是对游走于异化与现实的边缘的具有同质性内容的不同角度解读,"碎片化"背后表现出的由时间所统御整体性是对进行时间讨论电影的又一特征。
11-12

电影艺术中美学价值取向探析

摘要:在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色彩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法,而且还成了电影艺术的视觉语言。电影中对不同色彩的运用能够在营造气氛、表达思想和象征意义上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对影片背景和结局的暗示上也有着很强的影响。本文就国内外多部优秀影片中对于色彩美学的认识和运用来探讨色彩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指出色彩美学是电影发展史上的革命,也必将为以后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15-16

试论日本纯爱电影的成功因素

摘要:纯爱电影一般是以校园为背景,多是讲述男女初中高中生的单纯的深刻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就像初恋般,淡淡的,唯美的,却意犹未尽。近年来,日本的纯爱电影非常流行,不仅深受本国观众的喜爱,而且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同一题材电影的发展。本文以颇具代表性的日本纯爱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为例,从主题定位、情节设计、画面构成、道具安排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日本纯爱电影的成功因素。
17-18

伊朗儿童电影代表文本掠影

摘要: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伊朗电影异军突起,尤以儿童电影最为突出。伊朗儿童电影以孩童的视角体味世界,其清新质朴的风格赢得了国际影坛的瞩目。本文试透过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基德·马吉迪和贾法·帕纳西的镜语,以阿巴斯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过客》,马基德影片《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贾法影片《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六部为例,来探讨电影中所展现的童真童趣以及平淡而朴实的生活哲学。
23-24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论华语电影中清代历史的电影表述

摘要: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王朝,因为统治者虚心学习并保护汉化遗产,如诗词曲赋等,而且其特殊的历史和众多野史、正史故事不断被人们提及,同时它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也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并深刻影响了现当代中国特性的王朝,所以历史剧和华语电影中,甚至在一些国外拍摄的纪录片里,清朝都成为主要的表述和展示对象之一,其相关作品也是所有关于朝代的电影中较多的。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电影的考察,分析华语电影中的清代历史表述、想象与意义生产。
25-26

青年导演电影的成长叙事与伦理价值取向

摘要: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的成长叙事电影是中国导演第六代后时期新电影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人生和人与世界关系的超越时代主流话语的关照,展现了当代电影知识分子对当代人的破碎记忆、灵魂挣扎以及青年的伦理价值精神与父辈的伦理价值精神的矛盾与交汇的关注。但是大量青年电影导演在其成长叙事文本中的苦痛展示被作为一种传达人生怀想的美感意蕴,彰显出导演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并被转化为故事叙述中的抒情情绪和主题呈现的重要元素。
27-28

文化冲突与净土守护主题的跨世纪演绎

摘要:《与狼共舞》《阿凡达》及《里约大冒险2》,作为跨世纪的三部好莱坞影片,都演绎了文化冲突与净土守护主题。影片既揭露了西方文明的精神危机,更通过"叛徒"式英雄形象的塑造,对西方文化面对文化冲突所采用的侵略征服方式进行反思,并提出质疑。净土守护的理想化结局,固然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但却表达了有识之士对西方文明强势征服所产生的文化冲突的思考,既是对多元文化及文明平等共处的和谐社会的期待,也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29-30

《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影响的焦虑”

摘要:众所周知,《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是英国享誉一时的戏剧。并且,这部戏剧开创了一个把戏剧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先河,甚至掀起一阵万人空巷的热潮。这部作品先以戏剧的身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完成了从戏剧到影视剧的蜕变和深化。而当它完成从戏剧到影视剧的转化之后,"影响的焦虑"才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影响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先祖的深刻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研究意义。
31-32
电影文学杂志动漫研究

电影《怪物史瑞克》的叙事策略研究

摘要:《怪物史瑞克》是史瑞克系列的第四部,延续了卡通人物史瑞克以往的经典形象,影片主要从史瑞克的家庭入手讲起,到他厌倦了现有生活想要回到从前单身时自由自在的日子,于是便和精灵泼皮签定契约,答应以自己人生中的一天作为代价而换来自由的一天,不想被狡猾的精灵所骗,他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本文通过对此片的叙事风格、叙事结构与时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出此片较之其他传统动画影片叙事策略中的不同之处。
41-42

《埃及王子》中人物性格发展浅析

摘要:动画片《埃及王子》取材自《圣经》故事,但绝不是严肃的说教,其中的冲突情节扣人心弦,包括剧烈的人物内心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社会阶级冲突。不同人物因其所处境地不同,信念亦分为奴隶阶级信守的信念、奴隶主阶级固守的信念、自由人民坚守的信念。随着冲突的升级,信念愈发受到考验,信念的力量愈发得以体现,直至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埃及希伯来奴隶历尽艰辛,在摩西的带领下成功走出埃及,结束被奴役的非人生活。影片反映的主题耐人深思,在理想、信念、道德缺失的今天,的确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
43-44

《千与千寻》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怀

摘要:《千与千寻》是日本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曾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这部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曾经兴起过"千寻热"。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毫不起眼的10岁小姑娘的故事,为我们传达了全新的生活理念。这部影片蕴涵着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充满了宫崎骏对传统与现代的关怀。他用手工绘画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水彩风格的神灵世界,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能在这部影片中同时收获视觉审美与心灵感悟。
45-46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动画产业担负着发扬我国动画文化与促进整体的产业快速发展的责任,因此,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如何在世界影坛中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动画电影此时面临的问题。而美国制作的《功夫熊猫》不得不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突出了我国的文化元素,并且好像有强于我国动画的趋势,因此该部作品的产生也引起了我国从事于动画电影事业的人士对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反思。对此,本文深入研究了该作品中所含有的中国元素。
47-48

跨文化视角下对电影《花木兰》的解读

摘要:美国迪斯尼的《花木兰》的文化背景是北朝的《木兰诗》,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这一传说故事改编为影片,是对这个故事的一种现代化的阐述和表现,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上映之后,由于两国的价值观与历史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反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人性、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这部耗巨资的影片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此浅述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差距带来的对同一部影片的不同理解。
49-50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论小说《余震》影视改编的可操作性

摘要:近年来,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主角,从《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到《娘要嫁人》,均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历了2010年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爆之后,各家地方卫视又竞相在黄金强档推出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本文以小说《余震》的影视改编为例,从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品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海外华人文学影视改编的可操作性。
51-53

欧美后现代文学作品对生态电影的影响

摘要: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先后产生了生态文学和生态电影,两者均以文艺的形式,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为最高价值,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不以人类利益的多少为终极尺度,而最终以视觉和听觉来反思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居住环境的艺术形式。在提醒人们关注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即论述生态文学与生态电影两者之间的关系。
54-55

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的不足

摘要:电影编剧和导演都尝试着对极具电影元素的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改编,但文学艺术与电影艺术存在着明显的特性差异,使改编存在难度。假如要在电影中深度展现张爱玲小说的哲理内涵与极致韵味,更是困难重重。张爱玲在《半生缘》《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刻画了细腻微妙的心理,深度阐析了人性。这些在电影的改编中均存在着重现或演绎的不足。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