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3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香港武侠电影的叙事技巧与类型特征

摘要:作为一种真正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商业片类型,武侠片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其他叙事类型所无法替代的文化表征与民族个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香港武侠电影进入一个迅猛的发展阶段,不仅在叙事技巧、类型拓展与结构设计方面有着大量的突破与创新,而且融入了更多具有民族精神与文化想象的现代观念,许多创造性元素即便是在电脑特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依然值得反思与借鉴。
4-6

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研究价值及视角

摘要: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代表着中国文化,直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电影产业经济票房的竞争,同时,在票房背后则是电影文化软实力水平的竞争。为此,对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具有重意义,可以促进中国电影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参与国际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对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应该从电影历史动态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创新与电影软实力的关系、中国电影海外竞争等多种角度入手。
7-8

寻找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扎西1935》的突破点

摘要:具有史诗品格的电影《扎西1935》在揭开那段尘封历史的同时,也将笔触深入到伟人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张笑天在剧作中把笔触深入到身处逆境的内心深处,把领袖的儿女情长、精神世界做出了细腻的表达,剧作中闪光的生活细节,丰富的情感元素,温暖的人物关系,使这部影片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尝试。
9-10

空间批评理论在影像空间意义生产中的运用

摘要:空间批评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文化地理学、文化研究等理论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它将研究的中心由过去对文本中“时间”的关注转向“空间”,注重考评“空间”背后潜藏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以及“超空间”特性。以此理论观照影像空间的意义生产、探究其空间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的文艺研究不无启发意义。
11-12

从影像与影片的差异看电影的“真实性”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局限,《电影的本性》一书中,克拉考尔对影像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误读,使其与电影的概念发生混淆。虽然对电影的创作和审美意义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数字时代电影的繁荣,克拉考尔的理论在解读当代作品时,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数字时代的电影,镜头内容已经不再停留在客观呈现这个层面,电影的“真实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物质现实的复原”的意义。
13-14

历史观照下的好莱坞电影华人形象考究

摘要:从历史视角考察,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经历了从一元化到二元化的发展,当前形势下呈现多元华人角色形象。在此历史背景下,华人在好莱坞影片中呈现滑稽可笑的形象,折射出美国人对中国国度的好奇和偏见,华人形象成为美国种族文化的牺牲品。华人形象的设计反映出美国社会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意识,虽然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好莱坞电影创造了一些正面积极的华人角色,但是其主流的银幕形象仍然直接或者间接地透视出美国人的偏见和歧视心理。
15-16

英文恐怖电影的“狂欢化”特性研究

摘要:恐怖电影在电影类型之中是一个异类的存在。英文恐怖电影更与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变迁密切相关,在电影场景的设置、叙事视角的设置及人类心理展现等方面都极有代表性。本文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从视觉、言语和自我三个角度分析英文恐怖电影的“狂欢化”特性,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出此类型电影对人类的宣泄本能、后现代的颠覆意识的集中展现,对了解西方文化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9-20

电视媒介在媒介融合中的发展与变革

摘要: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旧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行了多方位的媒介融合,形成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介,能否在数字化时代顺利地实现媒介融合,将成为决定未来电视生存的关键。本文通过主题域对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的分析,结合美国与英国这两个超级电视大国的地域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联系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电视的媒介融合之路。
21-22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浅析电影中的智障形象

摘要:电影中有一类形象是智障者,根据他们在影片中的角色、性质和地位的不同,将其区分为具体化和符号化两类;前者又有作为主人物和次人物、辅助人物的区别,其意义主在于映照“聪明人”人性的缺失、呼唤温馨的人情与温暖的亲情;后者的意义在于以符号的稳固性和永恒性强化电影主题的深层含义。设置此类形象的影片,其创作手法一般以生活化的写实为主,叙事风格平实温婉,往往带有一定的伤感或悲剧色彩。
23-25

技术批判与生态反思——人工智能题材电影评析

摘要: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是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人类对于高科技的盲目崇拜加速了人与自然的背离,一系列以人工智能叛变为题材的电影,透过虚拟的高科技灾难实现了对技术崇拜的批判和生态学意义上的深层反思。
26-27

微电影特性与电影文化产业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影发展在电影文化产业中必将占有一定的比例,便捷的欣赏方式、和生活贴近的产品内容、无处不在的视频都给微电影带来兴盛的希望。微电影是建构在数字影视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结合新媒体“微”的传媒特征、快捷高效运营特点、草根快餐文化特色共同来呈现电影之美或许就是微电影的本源真身。微电影是开放的,时间和其他必的特质并不是约束,微电影因视听语境和手段的改变而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市场运营模式。
28-29

甄子丹武侠电影中的男性气质再现

摘要:近年来甄子丹主演的武侠片在内地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本文从康奈尔性别研究理论视角出发,考察甄子丹电影形象与内地青少年男性观众性别心理的关系。大多数青少年男性观众在社会性别秩序中处于从属性地位。《叶问》《武侠》影片中的甄子丹形象表现为由从属性向支配性男性气质转变。这种转变迎合观众的性别心理需求,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性别角色焦虑。但作为现代神话,电影的这种文化功能是虚构。
30-31

影视艺术与后现代“儿童游戏心理”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全球性的思潮,它以反传统、反权威、反原则的游戏精神席卷世界各个领域,尤其对电影、电视这样的新型艺术类别,影响极其深远,其游戏性在影视中的表现鲜明且突出。本文综合后现论思潮和影视的表现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后现代影视艺术的游戏表象做出分析。
32-33

超越与困境:简评《凤山村的孩子》中的留守儿童

摘要:《凤山村的孩子》是一部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电影,讲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凸显了农村留守儿童乖巧懂事、自立自强及坚守做人原则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反衬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性困境。引导人们转变思维观念,摒弃刻板印象,以更为积极的态度看待不同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体;政府、学校、社区应发挥应有功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4-35

《桂河桥》现实主义摄影剪辑风格论

摘要:经典战争影片《桂河桥》的摄影与剪辑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出这部史诗电影力求客观的创作意图。该片秉承和发展了长镜头美学,追求复写现实,推崇大全景、长镜头和深焦距,将现实的统一连续性搬上银幕。长镜头与分切镜头的综合运用,使得《桂河桥》既有纪实主义影片的真实感,亦有戏剧性影片的悬念性和紧张刺激感。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对当今的电影创作亦有借鉴意义。
36-37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基于国内微电影看导演身份的演变

摘要:拥有“话语权力”并笼罩着“神秘色彩”,一直是人们赋予电影导演这一具有“特殊”身份的职业的特点。然而,近年来,随着微电影的出现,电影导演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微电影入手,展现了当前微电影导演“话语权力”被弱化的现状,分析了微电影导演身份由“特权化”向“平民化”演变的原因以及由微电影导演身份演变而产生的作品新的特点及由于身份演变而导致电影作品参差不齐而带来的利弊。
38-39

论张艾嘉电影中人文关怀下的女同情愫

摘要:台湾著名导演张艾嘉在其多部影片中对女同性恋的情感进行提及,她没有戴有色眼镜来看待这样的感情,而是把它看做青春女性在特有条件下产生的正常的心态来表现,展现了一道女性生存真实的独特景观。在其不多的笔墨中却能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深切的关注和理解。张艾嘉通过女同性恋情结的抒写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她面对女同性恋生命的真实存在,对女同性恋者命运的忧虑和关照,表达着她对女同性恋命运的终极关怀。
40-41

暴力与情义结合的张彻电影阳刚美学

摘要:作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元老级导演,张彻在香港早期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挖掘了华语电影的阳刚气质,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温良中庸的主流思潮,对暴力和死亡的表现大胆彻底,展现了重情重义的男儿气概,塑造了华语电影的雄壮性格,为阳刚美学电影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极大影响了之后导演的电影创作。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