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1983~2011年全球电影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

摘要:产业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国内电影研究的新兴方向,但我国众多电影产业文献质量与国外同类研究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对1983~2011年间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系统的574篇电影产业研究文献,从时间、地区、机构、学科、期刊、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得出近30年全球电影产业研究的热点方向、主要期刊、重要文献、一流机构及顶尖学者等结构特征,并据此提出中国电影产业研究质量提升的若干建议。
4-8

消费时代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

摘要:在当前的消费文化景观中,怀旧电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里所说的怀旧电影,主要是指以叙述个人化的生命记忆来表现怀旧情感的影片。这一类型的影片在影像美感上,着力于打造视觉装饰性审美范式;在声音叙事上,多以画外音的形式设置讲述人,引导出画面的过去时空,营造怀旧的情境,形成了特色独具的现代传媒中的"说书人"。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体现出明显的消费文化特征。
9-11

“后五代”电影中的“后美学”现象辩论

摘要:"后美学"与传统美学之间的裂隙既是大众文化时代到来以及当代哲学转向的必然产物,又隐含了艺术实践本身的自律性轨迹。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中,"代"的划分也不是断裂,"后五代"对"第五代"电影的革新同样体现出后语境之下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又正好呼应了后哲学与"后美学"的理论逻辑。其中,平面与深度、求真与求美这两对矛盾范畴因其契合了这种背景而显得尤为突出,也具有辩论的价值和意义。
12-13

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现状及其价值探析

摘要:在世界电影主要的商业类型片中,魔幻电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和地位。当前,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而华语新魔幻电影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开创了不同于好莱坞魔幻电影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东方新魔幻电影。中国新魔幻电影能否在好莱坞魔幻电影的"围剿"中实现突围?本文从中国魔幻电影界定出发,结合当下最新的华语影片新魔幻电影《白蛇传说》《画壁》《画皮》《倩女幽魂2011》等,阐述其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中国魔幻电影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探析和思考。
14-15

电影艺术: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产品,电影艺术既具有可观赏性、可消费性的特征,同时也因为其所蕴含的内容精神,使消费者在感知和享受表现形式上的欢娱震撼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影片精神影响。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已在商业运作方面获得成功,取得成绩,但也凸显出为追求创造市场奇迹而淡化电影精神内容,民族审美意识;为抓住和拓展电影市场而淡化,甚至回避电影与生俱来的精神内容。重新认识和再现电影精神内容可能也必定能够成为电影评介的一个重要内容。
16-18

兵团题材影视剧热的文化思考

摘要:兵团题材影视剧近年来走红荧屏,在广大受众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兵团有着特定的发展环境,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考察兵团影视剧热的深层原因,对促进其健康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19-20

对唯美主义手法在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学分析

摘要:从文学分析的角度看,国内影视剧创作者对唯美主义手法的运用重在突出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注重塑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和神韵,强化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效果,而国外则主要是为主人公的出场提供一种平面或立体的自然场景,着重表现故事情节的悬念性和趣味性,强调整个故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21-22

哥特电影管窥

摘要:哥特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初创和多元发展两个阶段,它是哥特文艺的集中体现。哥特元素如哥特主题、哥特故事、人物、背景(建筑、音乐和色彩)等是对哥特电影最好的阐释。蒂姆·伯顿是哥特电影的代表,他从对生命人性的反思、童话与黑色电影相结合、"哥特式青年"银幕形象的创造、"丹尼·艾夫曼"哥特式音乐的采用等四个方面的创新,把哥特电影推向了多元发展的阶段。
23-24

文化安全视野下档期电影市场的症候式分析——以贺岁片为例

摘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之一,中国电影及其市场发展值得关注。从经济战略而言,电影市场是文化市场的重要一极;从文化战略而言,电影市场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中国档期电影中的贺岁片偏爱形式的大制作,忽视内容的创新,甚至脱离了贺岁片的宗旨。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国贺岁片出现井喷,出现征婚片趋势。"口红效应"的影响对贺岁片质量的要求提高,多元化营销成为必然选择,但是要慎用隐性广告策略。
25-26
电影文学杂志博士论坛

《辛亥革命》的表述、想象及其政治诉求

摘要: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围绕着"推翻君主,建立民主"这一核心主题和意义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再现。本文所要勘察的一方面是《辛亥革命》所再现的辛亥革命历史事实和历史史诗,另一方面是《辛亥革命》是如何来"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辛亥革命》在对辛亥革命的表述内容、革命英雄塑造方式和革命女性的身份认同方面展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革命的表述机制、对革命英雄的想象图式以及在当下社会语境中政治诉求和意愿。
27-28

狂欢背后的隐忧:从《让子弹飞》看贺岁片的未来

摘要:中国电影贺岁档硝烟弥漫,票房大热。贺岁片撑起国产电影的大半江山。2010年《让子弹飞》成为既具有时代变迁的镜像折射对象,也成为贺岁片荣辱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部分影评的考察,发现中国电影市场存在巨大泡沫,电影文化艺术的短板制约着中国电影的艺术性,电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存在。中国电影应借助中国贺岁文化的契机立足本土,拍出中国人喜欢的电影,然后才能走向国际。
29-30

电影《五朵金花》人物之美论析

摘要:《五朵金花》作为中国新型喜剧电影的代表之作,不刻意追求脱离实际的夸张和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通过刻画真实亲切的身边人、表现切近实在的身边事,赞颂社会主义中国的新人物、新思想,讴歌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影片将寻找金花、寻找爱情作为推进情节的中心线索,随着"五朵金花"的依次登场,叙事的展开与人物的活动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人物之美便在劳动之美、爱情之美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31-32

浅析影片《水中刀》的隐喻

摘要: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个善于运用隐喻手法的高手,《水中刀》是其长片处女作,也是让他在世界影坛声名鹊起的一部重要影片。在影片中,波兰斯基运用了大量的符号化隐喻以及非符号化隐喻,散落在影片各处的符号化隐喻是一个个的"点","水中刀"意象的隐喻是关系到情节走向的一条"线",主人公讲述的水手踩碎瓶子的故事是一张"网",是对故事整体的非符号化隐喻,影片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探究并展示了人性深处的幽暗复杂。
33-34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特征

摘要:电影是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其永恒的审美价值。失去了审美价值,艺术的生命就完结了。影片的片名是审美焦点,译制片的片名翻译应体现出高度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应用于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改写为"雅达信",因为观众的审美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本文探讨了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欧美影片的片名,认为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修辞手段以及主题联想的运用等方面。
35-36

《小鼠大厨》中的身份认同,兼论片名中译

摘要: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小鼠大厨》以其优美的画面、流畅的叙事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娓娓动人地讲述了一个寻找自我和身份认同的故事。片中的小米、柯伯、小林和乐乐几位人物无不经历了身份认同的曲折变化。而从电影本身的层面来看,其片名的中译也体现出一种相当复杂的认同关系,涉及源语片名、影片内容、汉语文化习惯以及商业运作等诸多方面,这无疑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37-38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秩序感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当代电影艺术随着拍摄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得电影艺术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或是信息取得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有些影视作品的创作杂乱无章,没有条理,不能把作品要表达的意图充分展现给观众,使人们看了之后不知所云,没有很好地起到传达的作用,究其原因,制作人并没有在电影中很好地掌握"秩序感"这一概念,以至于在电影创作中难以强调重点,把握韵律感。本文从视觉审美心理的角度,探讨了电影艺术中"秩序感"的产生、特性以及创作方法等问题,找寻促进现代电影艺术发展的新思路。
39-40

探究电视剧片头的视听创作风格

摘要:电视片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在观看电视时,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节目片头,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甚至只要片头音乐响起、片头画面出现,人们便不自觉地联想。而年产万部的电视剧,片头必须具有百看不厌的品质。本文从信息传递、虚实相间、情绪渲染力以及创新构思方面,分析片头的画面、剪辑、声音、字幕,探讨创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力图从艺术探索的角度,寻找电视剧片头创作风格。
41-42

《刮痧》中的“熔炉文化”与“马赛克文化”

摘要:作为表现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刮痧》从多维度艺术性地再现了美国多元文化现实下的文化生态。本文以《刮痧》为评介文本,结合"熔炉理论"与"马赛克理论",对美国主流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实质作了系统详尽的探索。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