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解析电影评论界专业话语的两种指向及困惑——以金鸡百花电影节为例

摘要:电影评论界存在着一个专业的圈子,依托体制形成一种区别于公众话语的专业话语,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电影评奖的机制和标准。然而,由于商业化的浪潮和大众媒介的变革,这种专业话语受到来自公众话语的质疑和压力产生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指向,这种分化带来了一些困惑和反思,需要我们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方向着眼,并结合电影艺术发展的规律来探索解决之途。
4-6

浅析中国电影近年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影院上映的本土电影数量日渐攀升,这种表面现象着实令人感到惊喜。但笔者也不禁产生疑惑:在这种"百花争鸣"的景观下,中国本土电影是否真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笔者带着这个疑问,从发行环节的薄弱、类型方面的单一性、创作者的自身视野、现实主义色彩以及好莱坞式的"关怀"这五个方面,针对2010~2011年这两年中国院线上映的中国本土电影,浅析近几年中国电影的自身发展状况。
7-9

青春期的香港电影及其特征

摘要:香港电影保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继承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文化传统。香港电影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步入青春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青春期的晚期。类型片的形成,导演风格的日趋成熟,电影市场的细分等,是香港电影步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10-12

解读西部地域的母体形象——西部电影的符号化影响

摘要:中国西部电影对于整个华语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仅体现在第五代导演对于电影语言的实验性探索上,同时它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更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经典西部电影和华语电影的探讨,认为西部电影创造出的西部地域的母体性特征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在之后电影当中也有充分的诠释。从而西部电影当中所建立的西部地域的母体形象对于塑造电影人物和把握电影总体风格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3-15

电影叙事者存在的“有、无”论

摘要:关于电影叙事者在影片中是否"存在"的讨论是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电影叙事学家们使用了文学叙事学中"隐含的作者"这一术语来研究电影叙事者,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揭示这一概念纯粹形式方面的意义,因而产生了很多争论。继电影的经典叙事之后,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同于文学叙事的方式和技巧,集中表现在电影中"真实性"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审美模态。这些都迫切需要研究者对电影叙事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
16-18

新十年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摘要:台湾的历史遭遇造就了它复杂的文化品格,它的政治/文化身份始终游移在中国、日本和台湾本土之间,具有多元性和混杂性。身份认同问题中关注的主要焦点是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而中国大陆和日本同时成为台湾的"他者"。本文借用电影场域,以1999年以来台湾制作的电影为例,考察台湾电影中如何彰显对中国大陆、日本的文化想象以及如何对本土身份进行确认,这也是台湾身份认同问题的核心部分。
19-20

论艾柯的电影符号学理论

摘要:意大利电影符号学理论家艾柯在麦茨和帕索里尼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艾柯质疑帕索里尼的电影影像来源于现实的观点,认为包括电影影像在内的图像是社会惯习和文化的产物。艾柯接受麦茨和帕索里尼的电影影像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的方法,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影影像的十大符码。艾柯还在辨析麦茨和帕索里尼的电影符号分类的基础上,对电影影像从静止和运动的物像照片两方面进行了三重分节。
21-23

新十年大陆电影中的台湾“本省人”

摘要:在新世纪的10年中,本省身份在台湾政治生活中被强化,表现为当地文化传统被积极推广并建构台湾自我历史、建立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族群差异。这一时期的大陆电影无论是主旋律的《云水谣》(它所要确认的是本省与中国在文化传统上同文同种)还是商业电影《疯狂的赛车》(它对外省形象的借用)都对寻求本省身份的台湾形象做了一次对话或映照,它们是对异己的并且是新的延异做出的反应。
24-25

“新”主旋律电影的“非主流”策略

摘要:近年来主旋律电影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这些"新"主旋律电影以非传统的叙事、偶像化明星的加盟为其鲜明的特色,跳出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窠臼。这种较新的叙事方式和柔性表达遵循"差异原则",助影片褪去过往"说教"的成分与色彩,弱化了史实的争议和意识形态的过分纠结。他们以深谙观众心理的商业类型形式的宣传和制作策略,客观上消弭了主旋律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后现代观影语境的大众化之间的鸿沟,开拓出主旋律电影的主流市场。
26-27

被凝视的女性化“他者”——20世纪西方影片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摘要:一百年来西方电影里的中国形象是一个有待拓展的研究课题,有助于我们反思如何重新构建中国形象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凝视"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个课题,并指出中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一直在被凝视、被赋予一种女性化的特征,无论中国形象如何变化,皆出于西方文化寻求颠覆对象和共谋伙伴的目的。
28-29
电影文学杂志博士论坛

寻找我们的精神父亲——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塑造

摘要: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精神父亲、完善自我的过程,"父亲"缺失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坏和精神秩序的垮塌。寻找精神父亲、瓦解父亲权威("弑父")、重构精神父亲是人类建构社会秩序和精神秩序的不懈努力。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精神父亲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理想父亲能够代表一切美德和威严;(2)现实父亲,包括威力强大而暴虐的父亲,或代表一切邪恶力量的父亲,或平凡而坚韧的父亲;(3)他者父亲,指的是一位被虚构的父亲、一位长者或一种物化的象征符号。后现代时期精神父亲形象的不完善反映了目前我们的文化焦虑和非理性特征以及继续寻找的必要性。
36-38

电影《死者田园祭》的叙事学研究

摘要:《死者田园祭》是一部充满哲性思考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在时空中不同坐标点上的本体相会的故事。导演刻意将自己的意图和思想并行不悖地放置于影片之中,让观众循着作者叙事的时间和空间的相遇际所,感受片中人物和片外导演以不同叙事者身份的交织。影片给予解读的多种可能,即故事如何发生,甚至发生与否全交由观众去判断,各种意象与符号充斥整部影片之中,指涉着不同的记忆,表达着不同的欲望。
39-40

《最爱》的人性之恶探析

摘要:著名导演顾长卫的《最爱》虽极力凸显男女主角的生死恋情,但剧中如影随形的人性之恶也展露无遗,"血头之恶""受害者之恶""众人之恶"传达了顾长卫对"边缘人"生存状态一如既往的关切和他独特的视角及叙事方式。
41-42

《窃听风云》与《窃听风云2》叙事比较

摘要:随着《窃听风云2》的上映,《窃听风云》与《窃听风云2》之间的关系,既存在相关性,又彼此独立,对两部电影进行叙事比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魅力。通过叙事结构、叙事时间、象征的运用、人物比较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窃听风云》与《窃听风云2》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叙事结构模式,叙事时间跨度,运用不同意象象征隐喻人性复杂性表现的差异,有助于读者对于影片的内容和意义理解更为透彻、深刻。
43-44

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电影饱含着一个民族在众多方面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其翻译要求译文在用词造句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文的风格及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让目的语观众无限接近对原文理解的效果。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本文基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结合电影文本的特点对电影字幕翻译的优化作初步探索。
45-46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

摘要:《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白银谷》《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荧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之作。在晋商剧十余年来兴盛不衰的创作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拍摄视点对准了坐落在山西的一座座晋商大院,不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还传递出韵味深远的"大院文化"和民俗风情。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无疑是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美和观察的独特视角。
47-48

虚拟时代下三维影视角色造型的建构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虚拟时代下三维影视角色造型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在进行角色设计时,更多地还要考虑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特别是在虚拟时代下,三维造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角色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角色造型的设计原则,还要考虑传统文化和剧情等多方面因素对角色造型的影响。
49-50

中国功夫电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阐释与传达

摘要: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功夫电影深入而清晰地阐释和传达了中华民族精神,将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向往和平的仁爱精神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融入精彩的剧情中,塑造出无数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以德修武、以武行侠,其堂堂的正气、高尚的人格,在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的同时,带给人们一种满足、一种陶冶、一种启迪,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