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20世纪90年代美国女同性恋电影解读4-6

摘要: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批以女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本文分析了该时期女同性恋电影的主题、深层的社会、历史成因以及对于21世纪女同性恋电影发展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女同性恋电影主要涉及以下主题:爱情、犯罪、性欲以及变性人。二战对于美国的影响、美国的同性恋解放运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及酷儿理论的诞生共同推动了美国这一时期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该时期的女同性恋电影有力地推动了21世纪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

少数民族影视剧“原生态”文化结构方式研究7-8

摘要: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日益受到影视界的关注,常出现在以纪实风格为特色的影视剧中,以影像再现为形式,呈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原貌和具有原始质感的特色的自然和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中"原生态"文化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一是叙事内容涉及的主要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二是采用散文式的叙事结构;三是多采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影像表现形式;四是生活化的表演风格。

析二战中美国妇女在女性电影中的形象9-10

摘要:美国社会主流文化赋予妇女作为家庭中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美国的宣战使美国妇女受到鼓励离开传统的家庭生活去参与战争。同时,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制作了大量的女性电影。本文选取了两部影响较大的表现战争与女性的女性电影《骄傲呼唤》和《忠勇之家》,通过分析两个女性主人公无论身在战场还是守在后方都勇敢地面对战争的考验和生活的巨变,探讨美国妇女角色的调整和转变。

基于电影蒙太奇与文字建构的特色分析11-12

摘要:电影与文学分别成了对立的两种文化形态的代表,它们的关系在视觉文化的崛起这个大环境下更加错综复杂。但是,电影与文学是一个结合体,它们之间是不可能分割的。当前,文学向电影靠拢,电影正从文学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养料。本文分析了文学和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属性,阐述了电影是文学的一种发展形势和延续,文学是电影的基础,文学和电影有着天然的互动性。笔者试图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和理想的符号化体系,以促进高校设计教育的发展。

西方机器人电影中的文化意蕴13-1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机器人电影也已超出了单纯的娱乐范畴而带领人们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西方机器人电影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并从多个角度予以解读。具体内容包括:机器人电影中的非理性因素;机器人电影对科学至上的反思;机器人电影中人与机器的三重关系;机器人电影中人的主体性缺失。

当代影视中的重庆形象和空间构型17-18

摘要:重庆既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当代的新兴都市,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缩影。因此,重庆吸引了众多影视创作者的集体关注,并逐渐发展为新的影视地域,重庆形象的变迁和发展在光影中得以展现。重庆城市形象和空间特质在当代影视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影像空间:想象模拟的陪都、嬗变的现代都市、迁移的三峡和库区、本土化的市井空间。这些多元的空间构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历史和回忆的想象、现实和欲望的并置、迁徙和固守的对立等文化内涵。

中国武侠电影动作的民族性特征19-20

摘要: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十分悠久,伴随着武侠电影动作的精彩绝伦,内涵的深刻,它吸引着绝大多数的观众的眼球。因此,研究中国武侠电影的动作的民族特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武侠电影在动作上的民族性特征,从动作电影的不同类型着手,结合具体的影片案例分析,总结出了中国武侠电影的不同艺术特点。可以说,影视艺术风格与内在风格气度是中国武侠电影的两大艺术特点。

消费文化下中国电影的叙事转变23-24

摘要: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中国电影叙事正在经历主体性、时间、空间的转变。这种内部转变是由外部文化的审美转向造成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合流,导致大众成为审美和消费主体,这意味着电影的主体性和时空表达趋向个体价值确认和大众心理情感诉求。同时消费逻辑必然地贯穿于电影影像的历时与共时系统,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共同左右了中国电影的叙事转向。

电影文学杂志博士论坛
论影片《唐山大地震》的局限性25-26

摘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给人们带来了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种物欲,异己的压迫性促使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渴望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救赎力量,影视艺术被赋予促进情感净化,陶冶性情无限期待。冯小刚宣称观众在看完《唐山大地震》流着泪走出电影院后能有片刻温情的感受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令人失望的是其加强渲染苦情同时漠视深入发掘影片艺术内蕴的影片制作手法却使得该影片艺术价值没有真正实现。

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谈哥特风格中的隐喻27-28

摘要:《僵尸新娘》采用了蒂姆.伯顿一贯的哥特风格,是一部不同于传统路线而从另类角度进行视觉呈现的动画电影。它的成功在于阴暗表象下所折射出的人类的心理世界。而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转化依赖于隐喻。现代研究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能够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具有指导意义。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入手,在对哥特风格的由来及特色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哥特式建筑、文学和电影来探讨哥特风格中的隐喻,证实隐喻对于哥特风格的重要意义。

影片《傲慢与偏见》的镜像艺术29-30

摘要:作为导演乔.怀特的处女作,影片《傲慢与偏见》(2005)以获得四项奥斯卡奖提名的荣誉证明了这位青年才俊的实力。该片镜像语言艺术意蕴浓厚,从审美的视角进行观照,其在隐喻、构图、色彩、细节等方面匠心独具的创造与表现,既注重对原著基本精神的忠实,同时又丰富地表达出对自然等外在环境的关注与热爱,流露出真实而强烈的生活气息。该片的出现,是对奥斯汀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的精彩镜像诠释,同时也可谓关于该小说众多改编之作中的艺术精品。

解读《大开眼戒》中的性妄想与死亡31-32

摘要:20世纪工业文明的繁荣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与此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满目疮痍,人们不断打破各种禁忌,却始终在欲望中迷失。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在《大开眼戒》中扮演一对彼此猜疑、欺骗乃至于在嫉妒中寻求报复的已婚夫妇,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社会道德对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的要求。影片呈现了更为丰富的世界和理念,对嫉妒、性和死亡展开了一次独特而深邃的探讨,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开出的一朵奇葩。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析日本近代战争影视作品中的人性特点33-34

摘要:日本近代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是日本社会、日本民族和日本历史的一种表达。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人性特点和道德理性探讨的内容。这些影片具有很多独具特点的解释与内容。这些影片在取材上大都有一定的人性探讨的深度,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影视媒介去探讨日本社会和民族,但是由于有些深层次的内容比较隐讳和不易察觉,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景,为更透彻地理解与研究日本及这个民族提供帮助,也可以为今后一些深层次的日本研究提供支撑和素材。

浅析库斯图里卡的吉卜赛题材电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论略(三)35-36

摘要:作为"他者"文化的叙述者,库斯图里卡充分发掘并利用了吉卜赛题材的电影,策略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此外,吉卜赛题材的电影也充分展示和例证了库斯图里卡电影艺术风格的形成。《流浪者之歌》和《黑猫白猫》成为他除《地下》之外最具风格的作品。该题材的电影之于库斯图里卡,一在民族意识:他在后殖民文化的背景之下智慧地展现了巴尔干人的民族精神;再者是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巴洛克式"的影像风格起于并突出地展现在此题材的电影中。

语用学视角下析影视语言的言语行为37-38

摘要:本文以影视语言为研究对象,借助目前发展迅速并且应用范围较广的语用学理论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相关理论等,对影视剧中的对白部分进行语用分析和研究。阐明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且帮助宏观层面的听者——观众能够理解剧中对白的隐含含义。本文的语料出自近一两年来新上映的影视作品,相对于以往的从经典电影中选取语料来分析相比,本文的语料相对较新颖,更能够展现当代影视剧对白中的语言特点。

近年战争题材影视风格变迁新趋势39-40

摘要:中国战争影视曾在一段时间里受到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影响,形成了一些刻板化的模式。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和创作思维的不断更新,中国战争题材影视逐步打破了一些原有的艺术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战争题材影视试图恢复历史原貌,人物形象刻画也由平面到立体,其艺术风格追求新颖独特,但跟国外经典战争影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布拉格之恋》的悖论式“眩晕”技法41-42

摘要:电影《布拉格之恋》虽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通过意象、独特的人物脸部以及镜头弱化三个方面展现的悖论式"眩晕"技法精准地传递着文学精神。如果说悖论侧重体现电影外在的看似矛盾又并非矛盾的客观形式,那么眩晕则体现不确定、相对和无法用截然对立的善恶观评判的人生处境这一生存哲理,二者相互依托,又相互深化,全面展现艺术内在的意境。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贾樟柯与侯孝贤电影风格比较研究45-46

摘要:侯孝贤以摄影机记录台湾历史背景下人们命运的辗转起伏,贾樟柯倡导DV数字影像,将镜头对准了自己出生长大的汾阳县城,勾画出了当今现实下的中国小人物的群像图谱。不一样的表达内容却有着相似的"纪录意识",这容易让人将他们相提并论,那么在这样相似的"纪录意识"之下,他们的电影风格有何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影像和声音两个方面的论述,试图阐明贾樟柯电影在整体风格上"嘈杂"的态势与侯孝贤电影"幽静"的相貌所形成的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