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用影像进行反思和质疑——重读新纪录电影的表意症候4-6

摘要:在"价值""意义"为表征的内在精神被消解的娱乐化语境之中,中国对新纪录电影模式"取其形,遗其神",一部分纪录片在探索真相和承担社会使命面前呈现失语状态。本文尝试对新纪录电影的表意症候进行深入剖析和审视,从而发掘它机体内蕴的精神特质。新纪录电影运用了新的表意手法,精心设计策略、组织材料,引导观众,对已经盖棺定论的真相进行刨根问底的调查。这个对真实的追击过程实际是一个对纷繁斑驳的世界进行"去蔽"的过程,彰显了反思历史和质疑权威的精神品质。

传媒时代文学的影视化生存7-8

摘要:在这个"图像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媒介,其跨媒体传播成为现实,尤其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样式,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之间应该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

影像重述中的历史踪迹9-10

摘要:《精武门》与《精武英雄》是两部经典的武侠电影,题材相同,但摄制的时代不同,二者存在着明显的文本间性。由于"叙述文本的年代"的差异,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和意味。从两部影片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美学意味的嬗变是历史踪迹的显现。这两部具有互文性的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踪迹,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更新以及情节设置的变化上。

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人性关怀11-12

摘要:本文描述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凸显人性关怀的时代背景,其人性关怀的艺术呈现以及这种人性关怀的巨大美学价值,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具有根本性的美学启示,对艺术本体、电影本体的根本性回归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揭示出新时期中国电影最主要的人文精神特征及其划时代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对构建中国电影新美学,促进国产电影的新发展,在理论和时间上具有双重参考价值。

新中国重大题材文艺精品美学传播论13-14

摘要:重大题材特指文艺家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的、以最高理想赋予社会现实为主要内容的电影、电视剧、美术、音乐、戏曲、戏剧、舞蹈、文学作品等艺术形态。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美术展览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等人文景观中,拥有大量的重大题材文艺精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理应为传播国家文化理念做出自己的美学贡献。

电影文学杂志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的引领地位岂容漠视15-18

摘要:本文阐述在文化产业百态丛生中冒出"观赏至上"悖论误导下以廉价诱惑与低劣刺激的观欲妄图取代高尚的审美功能。作为文化产业改制振兴的电影艺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这类现象,究其因由,除去创作人员对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作品产生片面理解与功道乏力而外,更重要的是业内创作引导者对电影美学理想的淡化与茫然,因而在实践上形成对电影美学引领地位的挑战。由此,呼吁当代电影人关注电影美学引领地位。

隔绝现实:电影形式美学新格式19-20

摘要:后现代主义风潮下电影的创作,将"形式"拆分成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形式已经开始决定内容的走向和受欢迎程度,因此对形式美学的探索显然成为电影理论需要探讨的新话题。20世纪90年代后的丹麦电影提供了"隔绝现实"的形式美学新思路,它通过与戏剧、文学、游戏等其他媒介形式的穿越,用表面的假定性破除幻觉、实现间离。在激发观众参与的热情中,一次次将影像寓言引向现实。

张艺谋电影美学研究——从电影《山楂树之恋》说起21-23

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以其电影的独创性和开拓性赢得了世界电影界的认可。从最初高扬排拒政治与历史的大旗,到温馨地暗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再到心怀天下的权力颂扬,可以说张艺谋的电影美学追求印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坎坷,但其对电影美学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其从本土电影走向世界的步履。本文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起点,在回溯中梳理张艺谋影片创作中的电影美学追求,进而探求其创作美学的发展流变、内在机制、美学特点及社会影响。

电影文学杂志博士论坛
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商业成功之探析24-25

摘要:由励志职场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改编而来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取得了过亿的票房佳绩。本文对其商业成功进行探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三点:拥有广泛的受众群,包括畅销小说读者群、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在职场拼搏的白领和明星FANS;运用大量时尚元素,包括时尚明星阵容、中英文夹杂的新式语言和各种职场流行话题;对消费文化的迎合,表现为华丽的服饰斗秀、职场情节的满足和消费意识的培养。

《禁闭岛》:阴谋、拯救与死亡26-27

摘要:影片《禁闭岛》以正反结合的叙事手法,将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双重人格巧妙地呈现在了一部影片之中。影片对真相的不确定描述,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为观众预留了更为广阔的遐想空间。而故事背后,影片对战争、社会以及人性多角度的深刻反思,更促使观众深思暗含在错综复杂剧情之中的多重寓意。真实与虚幻一同死亡的结局,则进一步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风柜来的人》主题意蕴剖析28-29

摘要:侯孝贤被认为"基本上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电影体现出长镜头美学的特质,以抒情为主,强调情绪大于叙事,呈现出一种普遍而真实的生存状态,具有恬淡、自然、含蓄的意境。电影《风柜来的人》通过台湾青年人的视角,诗意般地折射出在残酷而又无奈的成长中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表达了对正在逝去的淳朴生存状态的依恋。

国产电影商业实践中的女性表达30-31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呈现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三足鼎立的格局。随着中国电影改革的进程,商业与艺术的对峙日趋淡化,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艺术化等,都在践行着中国电影的商业探索之路。其中,女性表达成为重要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它是弥合商业与艺术之间断裂点的有效策略;另一方面,女性表达的凸显也是国产电影商业实践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家庭伦理叙事影片的结构特点32-33

摘要: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叙事影片中出现了"非整一情节结构",并被频频青睐,这既是一种艺术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藏匿着深层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动因。通过对部分代表影片结构艺术的探讨,挖掘其伦理文化思想的深意,寻觅电影艺术自身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当下中国电影家庭伦理叙事的创作实践提供借鉴。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文化身份角度审视下的库斯图里卡电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论略(二)38-39

摘要:从文化身份的角度来说,库斯图里卡是一个"族裔散居"者的代表,而他的作品也就具有"想象的社群"的意味。面对国际市场与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从被审视与被误读的"他者"到策略地表现作为民族的自我,库斯图里卡的作品通过自我身份的言说为西方观众呈现了别样的"东方",并展现了自我民族的文化与特质。而电影中的斯拉夫民族形象,有其根于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一面,又是作者一种积极的再创造,这成就了他的电影民族性的独特之处,值得当下国内电影人的借鉴与学习。

韩国影视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分析40-41

摘要:近年来,韩国影视以逼人的气势赢得我国青少年观众的认同与喜爱,在青少年成长中呈现生态化融合与发展趋势。它不仅影响到青少年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还影响到青少年人生价值和审美观念、成才观念和职业选择、知识传播和观念更新,给中国影视以巨大冲击力。本文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分析了韩国影视在我国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韩国影视给我国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了应对韩国影视对我国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对策。

东北新影视视觉形象文化的探究42-43

摘要:伴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多元化和高品位的影视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影视视觉形象将理念、文化、内容、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式,并塑造出独特的影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这种视听艺术的影视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在视觉传达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并达到艺术传达的有效目的。东北地区有太多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农村题材可拓性很大,工业性题材、历史性题材挖掘潜力也很大。

影视植入式广告发展前景探析46-47

摘要:本文以广告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意识"出发,探寻出商业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规律";从影视第一,广告第二;科学发展影视植入式广告;构建绿色影视植入式广告;打造影视植入式广告系统产业链进行"美的创造",力争实现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前景"。

从《色·戒》看张爱玲与李安的情爱观48-49

摘要:一个间谍故事,让张爱玲和李安情有独钟,一个毫不言悔地改写了整整30年,另一个则顶住压力将其改编成引起巨大争议的影片。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真相,在张爱玲和李安的手中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不同的演绎,则呈现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情爱观,一个解构了爱情——残忍、无望,另一个则重新建构了爱,《色·戒》到底是无情,还是有情?张爱玲和李安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