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0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王兴东与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4-7

摘要:王兴东是知名的主旋律电影剧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旋律电影剧本,逐渐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主题上:历史深度、社会广度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技法上:匠心独运的生活细节;人物上:围绕亲情、良心,强调道德品格;结构上:经纬交织的戏剧化结构。以王兴东电影剧本为中心的主旋律电影运作模式,保障了所摄主旋律电影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双赢,该机制的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和效仿。

时代视域下长影青春影片研究17-19

摘要:中国的青春影片与国外的青春影片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从心理学角度或者文化角度而是从题材层面界定的。而且,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与迁移,电影中的青春形态也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其中,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青春影片在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中有鲜明的代表性。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创作大都表现为集体的声音,青春的个人成长从属于国家的生成史,共性大于个性。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青春电影才真正出现了独立的"人"的概念,此时长影的青春影片创作也表现出这样的新气象。

爱国主义电影的时展须“以人为本”20-22

摘要:传统爱国主义电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商业文化的冲击已步履蹒跚,艺术性、趣味性乏善可陈,难以满足欣赏者的口味,因而思想教育功能逐渐弱化,亟须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新的时期,借鉴国外商业影片成功制作的理念,开创商业爱国主义电影发展的新模式,更好地发挥其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功能须"以人为本",在影片中体现人性色彩、人文关怀精神,以电影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电影美学中理论元素与实践元素的结合23-24

摘要:本文从四方面对电影美学中理论元素与实践元素的结合进行阐述:第一,电影美学的理论产生;第二,电影美学的发展派流;第三,电影美学中的实践元素;第四,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电影美学由产生到时代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从理论元素与实践元素的结合上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元素的介入,更是一次电影史上的大发展。

电影文学杂志博士论坛
解析《老大的幸福》及其教育意蕴25-28

摘要: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成功诠释了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幸福是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愉悦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幸福问题首先是人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导致幸福观不同。基于八种幸福论视角的幸福观,《老大的幸福》之幸福可做多重解读。该剧颇具教育意义,即"个人如何才能幸福"虽有多项路径,但当前三个途径需引起重视:加强价值教育、重视情感体验、推进制度创新。

论电影叙事中的误读策略29-31

摘要:作为讲故事的艺术,电影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误读便是一种。作为叙事策略的误读与一般欣赏中的误读现象不同,与误会也不同,它能成为一种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电影的艺术本性和电影欣赏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在影片中,误读有种种不同的运用方式及叙事效果,如运用于细节产生喜剧,运用于情节产生悬疑,运用于主题产生回味,运用于视点产生思考等。对误读等叙事策略的重视能够使创作者更加接近观众,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当代俄罗斯电影中的成长主题32-33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相关影片分析当代俄罗斯电影中成长主题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力求提供有关当代俄罗斯成长主题电影的一个基本概观,同时使大家了解俄罗斯成长主题电影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诉求的表达。旨在揭示当代俄罗斯成长主题电影的独特个性,反映当代俄罗斯影人对成人仪式、性别特征和成长符号的深刻反思。

美国英雄电影的文化透析34-36

摘要:英雄主义电影几乎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标志,它向我们传输了一个个美国式的英雄,为世界塑造了一批英雄偶像。而剥去英雄们华丽的外衣,反映的是美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美国英雄电影进行深刻剖析,探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人惯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无处不在的危机意识以及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因此,在享受美国英雄电影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要认清其潜在的文化内涵。

传播视阈下的美国影视剧制作37-38

摘要:美国影视剧的精良的制作与成熟的生产方式和传播理念上的优势是其称霸世界影视产业的重要原因。美国影视剧以多元化符号迎合广大受众,为市场利益而自觉追求更接近人性的个人主义。这种较通俗又极富感染力的意识形态能够最大化地调动来自各个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野草莓》:“梦”的救赎与诗性叙事39-40

摘要:电影《野草莓》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著名影片。《野草莓》是一部探讨"忏悔"与"救赎"的影片,它的电影语言是典型的诗性叙事。"梦"在《野草莓》中具备双重功能,影片从噩梦开始,以美梦结束,噩梦探讨"死",美梦探讨"生"。"梦"把影片的语言和结构融合为一个完美的统一体。《野草莓》成功打通主题探讨(救赎)与叙事法则(诗性)的双重屏障,赋予人生以诗意,赋予诗意以美的法则。

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解读41-43

摘要: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先后数次被拍成同名电影。探讨这一作品时,奴隶制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因为,与作者其他作品不同,奴隶制贯穿了整个作品。具体而言,该作品通过安提瓜种植园和曼斯菲尔德庄园明暗、主次两条线索探讨了奴隶制话题,表明了奥斯丁反对奴隶制的态度,也表明了奥斯丁以创作这部小说的形式介入了当时的英国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讲,《曼斯菲尔德庄园》实质上是一部反对奴隶制的政治小说。

《阮玲玉》电影主题的多元解读44-45

摘要:电影主题是指电影作品中所表现的内涵和意义,它是一部影片艺术魅力的根本源泉。一部真正优秀的影片,其主题思想通常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唯有如此才能让观众形成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灵感悟。以电影《阮玲玉》为例,该片主题不仅涉及影星阮玲玉个人的传奇和悲剧,而且也表达了电影主创人员对于旧中国女性悲剧和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本文正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对该影片的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民间从想象到消费:冯小刚电影研究综述46-48

摘要:在中国电影业纷迭起落的浪潮中,冯小刚无疑扮演了一个成功者的角色,亦有众多学人从不同维度解读冯氏电影,然而不论何种解读,大多偏于电影的视角,将之作为大众文化文本之一,由此透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巨大变迁的鲜为少见。因而笔者试图以中国传统民间生活的崩溃与影像民间的兴起为研究视角,通过冯氏电影个案的解读透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的变迁以及大众文化的悄然兴起。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美国电影中的暴力女性形象研究49-51

摘要:美国电影塑造了许多暴力女性形象。其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成功展现了女性的暴力,又考虑了暴力形象的两性差异。近年来,有学者采用社会学内容分析法,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电影中暴力女性形象的本质特性。暴力女性这一不同于传统电影女性的形象,并没有突破电影创作艺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囿限。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现实中诞生的这些女性形象,有天生的缺陷。暴力女性形象,始终在娱乐受众和追求女性自身解放之间矛盾地前进着。

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终极猜想52-53

摘要:从1993~2010年,历时17年的电影体制改革使中国电影的生存状态、经营格局、管理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核心企业已初具规模。尽管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一些规模企业或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或通过资本上市,悄然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鉴于百年来,美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和现已成熟的产业模式,未来中国电影业必将出现几大型综合性媒介集团与众多独立制片竞争共存的局面。

影视创作中的景观与凝视54-55

摘要:影视创作重拾经典成为当今影视创作的一条途径,耳熟能详的情节自不必说,如何在此类作品中满足观者口味,是艺术创作必须要解决的课题。重新以人物性格作为推动力推动情节展开,重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应是满足观者"凝视的快感",避免"死亡的本能"的一种尝试,而不是追求所谓景观,"景观电影"是和后现代语境相关联的新的美学名词,要与居伊.恩斯特.德波的社会学景观相区分。

国产商业大片意境美的缺失问题56-57

摘要:中国电影界自从2003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始,出现了一批商业大片。它们的画面虽然华美,但却往往只是一些景色奇观的堆砌,缺乏像《小城之春》等传统电影那样耐人寻味的意境美。这既是中国电影步入奇观电影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电影高度商品化的必然结果。我们期待能够看到中国电影导演们在传统美学的启发下,继承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拍摄出一些真正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佳作。或许这样,中国电影全球化、国际化之路会平坦一些。

外国电影赏析中的文化移情探究58-59

摘要:外国电影,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通过其经典的音乐、真实的画面和地道生动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要求他们思考影片的灵魂,作出理性的回应。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下,文化移情在赏析外国影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遵循适当原则的文化移情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有助于观众克服文化定势,更好地了解影片背后的文化内涵、伦理道德和民族精神,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