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0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中国独立电影的边界4-5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独立电影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中,理论界结合不同语境对其进行了多种定义。每一种命名方式的本身,都呈现出中国独立电影不同的生存环境及其自身的适应过程。本文以美国独立电影为参照,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命名史"加以梳理,试图从"体制外电影""禁片"到"第六代电影"这样的嬗变轨迹中,勾画出中国电影工业近20年的面貌以及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脉络,同时反思当前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现状。

从小说叙事到影视叙事6-7

摘要:《采桑子》是叶广岑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其富有艺术张力的故事框架、简洁且韵味十足的语言、随故事流露出的浓浓的老北京味,还是不温不火的叙事中营造出的文化意味,都彰显出作者从容地驾驭文字的能力。电视剧《采桑子——妻室儿女》,不仅消解了原有的文学性,失掉了原有的文化韵味,甚至连结构也显得那么散漫、那么杂乱无章,成了一种文化的亏损。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10-11

摘要: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几乎同时起步,但是中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在电影诞生后的几十年里几乎是一片空白,一直到""之后,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之下才逐步发展起来,但明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论中国体育电影的文化内涵12-13

摘要:说到中国的电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体育电影。中国体育电影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但也存在不足。要实现中国体育电影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体育电影题材、形式、内涵发展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多向外国体育电影借鉴、学习。

电影文学杂志导演评述
霍建起电影风格谈14-16

摘要:无论是从创作的经历,还是从作品的风格来看,都很难将霍建起简单地划分到"第五代"或"第六代"导演中。霍建起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在十多部电影里担任美术师,直到1995年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才走上了导演的创作道路。不同于"第五代"的饱含忧患,也没有"第六代"的反叛和黯然,霍建起以他清新的电影风格、唯美的电影语言和温良的人生观照独树一帜,为繁芜人生里人们日渐麻木干涸的心灵平添几分蕴藉。

由冯小刚和周星驰喜剧电影差别看文化差异17-18

摘要:众所周知,不管是冯小刚的电影,还是周星驰的电影,都共同具有一种解构的喜剧风格。但如果认真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的电影塑造人物、制造喜剧效果的方式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本文试图从分析冯小刚和周星驰喜剧电影风格差异角度入手,来分析这两种喜剧电影背后不同的文化差异。

黄建新电影美学流变论19-21

摘要:作为第五代一位具有鲜明特色的导演,黄建新以冷峻幽默、深邃平和的态度关注都市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著称,透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本文从"新电影"、新民俗电影和新写实电影这三个电影发展历程着手梳理黄建新电影美学流变过程,着重分析其在时空叙事策略方面的转变,并总结其电影美学发生流变的深层原因,指出黄建新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其美学思想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电影文学杂志动漫研究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动画的探索和思考22-24

摘要: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何去何从,是每一位从业者都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纵向对中国动画今昔的制作体制、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时代审美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指出民族风动画形式存在先天局限性,不适合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市场要求。另通过中、日、美三国动画在题材和服务对象、制作技术、表现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当前中国动画还没有具备形成自身特色风格的必要积累,提高我们的创作制作水平才是当务之急。

开拓思路,给动画片加一点“悲”25-26

摘要:一直以来,由于"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这种惯性思维,导致故事内容多以喜剧为主,人物形象圆润可爱。如今,"全民动画"的情绪日渐高涨,想要扩大观众群体,需要更多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动画片。笔者认为,在中国动画以快乐、轻松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为主的今天,不妨改变一下观念,融入"悲"的元素,让动画片在另外一种气氛中展现它的魅力。

动漫电影WALL-E人物造型艺术与个性27-28

摘要:动画电影艺术,是主创人员通过逻辑思维实现形象思维,对影片进行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以实现美术师对影片造型观念的可视化表达,是总美术师或艺术指导对影片进行宏观整体的把握与艺术构思。WALL-E以其超凡脱俗的形象设计和奇趣巧合的剧情安排,三四个主旨的轮番升华,使其形成了迪斯尼皮克斯大肆炫耀自己世界领先特效和创意的舞台。

从传播学角度看动画片《千与千寻》题材、角色美学特征29-30

摘要:美学研究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审美试图使人对美的追求由自发变为自觉,根本宗旨在于引领人追寻自我人生的诗意境界。从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说服策略、共鸣效应来看,《千与千寻》通过高度假定、移情、陌生化理论和蒙太奇镜头思维向受众展示了16岁少女千寻的奇幻冒险历程,体现了魔幻动画电影题材元素上的梦幻性审美想象与蒙太奇思维审美情感、角色元素上的陌生化审美想象与异质同构性认知审美情感。

中国电影《花木兰》与迪斯尼动画《木兰》所折射出的文化错位与融合31-32

摘要:随着2009年11月27日古装传奇巨制《花木兰》的全国公映,正式打响2010年贺岁第一炮。这部国产《花木兰》的上映,使大家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大型动画电影《木兰》。虽然它们都取材于古老的中国史诗《木兰辞》,却被赋予了浓厚的区域文化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产《花木兰》与迪斯尼《木兰》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的差异错位与融合,来激发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增强人们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电影文学杂志热片劲评:《2012》专题
现代性的生存焦虑与文化重建——从《后天》到《2012》电影中的“世界末日”景观33-36

摘要:若是谈及当今好莱坞灾难题材的影片,罗兰·艾默里奇的名字必然首屈一指。这位曾经执导过《独立日》《后天》等灾难大片的导演,历来的作品皆以摧毁人类文明为乐趣。新近拍摄的《2012》于2009年11月在全球同时放映及其惊人的票房收入,

《2012》的张力与叙事37-38

摘要:在继《后天》的轰动效应之后,导演艾默里奇再次以灾难大片《2012》续写了他的辉煌。该片于2009年11月13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影院同步上映,据票房统计机构估算,仅全球首映总票房就高达2.25亿美元。该片的故事情节源起于南美洲古老的玛雅文明,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太阳在这一天不再升起。

《2012》:一部既有卖点亦有缺憾的灾难片39-40

摘要:2009年11月13日,《2012》在北美和中国同步上映。这是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一部无与伦比的灾难巨作。“灾难片就是以自然界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大规模灾难为题材,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直接表现影片中人物和这种灾难相抗争的电影。”

《2012》的生态学警示分析41-42

摘要: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地球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全球焦点。以环境为主题的电影也受到了观众的热捧。《2012》是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最新的灾难片,于2009年11月13日全球同步上映。

《2012》和“中国梦”43-44

摘要:电影《2012》以其空前绝后的灾难场景深刻地征服了观众,不仅票房一路飙升,也引起了社会恐慌,以至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被迫出面澄清。电影的另一大亮点是正面反映中国形象,特别是不再妖魔化中国军人,这是西方传媒极大尺度的突破。

论影片《2012》中的父性45-46

摘要:《2012》——2009年世界电影届最丰盛的视觉大餐,在历经了近两个月的火爆之后,终于渐渐冷却了。当视觉上的震撼慢慢淡化,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如潮水般的评论。当把这些纷杂的论点细细筛析,抛却对玛雅古文明的猜测、抛却对影片商业性的抨击,抛却专业性的对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