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9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浅析美国独立电影发展之动力引擎4-5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独立电影以其在艺术与商业上的双重成功形成与好莱坞分庭抗礼之势。除了自身美学素质的特异外,独立电影的繁荣也离不开其相关组织的积极推动和扶持。本文主要通过对独立电影项目、圣丹斯电影节等机构的研究和分析,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独立电影发展的动力引擎。

在电影中回归中国传统文化6-6

摘要:百年来,中国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道路向前发展,然而却鲜有人能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打造出具有中华传统和东方特色的电影文化潮流。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的张艺谋,在《菊豆》等片饱受"伪民俗"的争议之后,转向了《黄金甲》等商业片的拍摄;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冯小刚,交出进军世界电影市场的第一张"出师表"——《夜宴》之后,却被认为是《哈姆雷特》的翻版。电影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何在?民族如何走向世界?传统又如何走向现代?正当电影人苦苦思索的时候,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却在1949年小津安二郎拍摄的电影《晚春》中,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影视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聚变”效应7-8

摘要:当下文学因多元传媒格局中影视等强势传媒的主宰而发生向强势传媒聚合、靠拢的鲜明变化。这一变化可称之为影视等强势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聚变"效应。具体说来,这一"聚"变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的纸媒文学从整体上向影视传媒看齐,汲取影视传媒的某些优点做出适时适当的改变;二是当下文学的作家、作品、读者等要素向影视传媒靠拢,借鉴影视传媒的某些长处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与革新。

眷恋山林、热爱自然的鄂伦春人的心灵之歌——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物形象塑造赏析9-10

摘要: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通过细腻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了鄂伦春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一个民族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成功塑造了孟金福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了解鄂伦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关注。

电影画面之研究13-14

摘要:电影是借助声、光、电等技术进行拍摄,并通过合成、剪辑等环节最终形成反映一定主题的艺术作品。画面、声音、情节构成了一部电影。本文对电影画面的方向性、画面的景别和视觉传达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希望为电影工作者提供帮助。

影视动画广告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15-16

摘要:影视动画广告要求在有限的播出时间里展现产品特点并达到影响消费者心理产生购买行为的目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赋予影视广告更多不可预测性,增加了广告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理性”的教育与“感性”的传播——电视公益广告创作探析17-18

摘要: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具有教育社会大众、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感化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情感的作用,成为传达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途径。本文在探讨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功能和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创作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策略,使得电视公益广告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传播效应和教化功能。

电影与何去何从的女性主义19-21

摘要:自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将理论与电影创作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中国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理论建构。本文通过解读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史,指出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不仅批评过程中缺乏激进的批判姿态,批评对象(女性电影作品)也迷失了方向,从而试图阐释中国女性主义电影及其批评的出路。

《冰雪长春》的视听构成——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导演构思21-23

摘要:在奥林匹克精神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精神引领下,遵循"和平、友谊、创新、发展"的赛会宗旨,围绕着《冰雪长春》这个主旨,突出亚洲、中国及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实现体育与艺术从内涵到形式的完美融合,展示大学理念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进而完成本场表演从实质到品位风格上的提升。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庸影视剧的改编历程初探24-25

摘要:金庸小说自搬上银幕(荧屏)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历经无数的电影、电视剧版本,使得"金庸热"笑傲江湖数十年不衰。金庸影视剧的改编过程是对原著的修改、发挥,不仅丰富了原著内涵,拓宽了原著视野,也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提供了新的理解原著的角度。

影片《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风格26-27

摘要:电影《八月迷情》的故事和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影片在海外上映时被称做21世纪的《雾都孤儿》。二者在情节安排、人物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艺术风格、受众设计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电影还是从小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充裕其中的爱的力量,二者都可谓是充满爱的作品。

论电影《边走边唱》与小说《命若琴弦》的结合28-29

摘要:第五代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20世纪中国文坛先锋史铁生的中篇小说《命若琴弦》。陈凯歌用电影语言从救赎人性的角度对原著进行了一次宗教式的解读,盲师傅和小瞎子这两个主人公在契合了原著精髓的同时也带着浓重的陈氏表达的印记。本文即以此生发,希图找出那根连接小说与电影的"琴弦"。

论从小说《灵与肉》到电影《牧马人》的改编艺术30-31

摘要:众所周知,世界电影诞生之初,并不存在对文学名著的改编问题。然而,由于后来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同的叙事单元和表意单元。根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它既体现了编导者的审美理想,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既忠实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充分体现了剧作者高超的改编艺术。

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的责任与权力32-33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表现的艺术,由于表演性和演出的流动性,电影的戏剧效果可能比文字作品流传得更广,更为人们所熟悉。法律电影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多年来,好莱坞法律电影工作者通过对法律个案的通俗分析,对美国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阐释,而本文主要通过《十二怒汉》对其司法制度中的陪审团制度进行说明和论述。

浅谈电视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关系34-35

摘要:随着《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学术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传统的精英知识分子开始走出象牙塔,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当代知识分子与电视也呈现出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地利用电视完成自己的文化传播的使命,保持自己作为大众良心的责任感意识,以一个"精英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的姿态独立于世。

体育题材电影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表达36-37

摘要:体育题材类电影激烈的场面往往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但里面所蕴涵的奥林匹克精神,如:"更快、更高、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强烈的爱国主义,致力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等,更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彰显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进程的愿望和宗旨,将奥林匹克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确立一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

电影文学杂志作品透视
遮蔽的人性——十七年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再思考38-39

摘要:十七年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表现了时代洪流中不同人物的复杂人性特点,新颖而有生命力。通过对三部影片的再思考,发掘其中的人性关怀,反思其在20世纪60年代人性被遮蔽的原因和现代启示意义。

从电影《高考1977》看制度伦理化的意义40-41

摘要:电影《高考1977》,以一群插队到黑龙江农场的上海知青为主人公,再现了这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从电影里各个人物命运的演绎,最终表达了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为伟大这一主题。而这正表明了制度伦理化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就是说一个让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一个具有人性的制度才是一个好制度,才是一个可以推广的制度,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