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9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谈台湾电影中叙事与空间拓展8-9

摘要: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和陈国富的《我的美丽与哀愁》,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电影创作的一个流向。在这两部作品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中国经典文学中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在剧作结构上也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构架;同时形成了影像在视觉空间上的拓展,而这种拓展是基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化精粹,形象地展现在银幕上,与当代的社会生活的对比和交叉,在绚丽华彩中有效地传达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哲理性的思考。由此而生发到电影叙事时空的一次实验。

迷失的女性意识——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10-11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到1966年前的这17年间,是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自觉而全身心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的年代。在那种特定文化背景中,新中国“十七午”电影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及时、有效而准确地呈现并表述了女性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的诉求。本文试从对女性“半边天”的内涵解析和女性意识来论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女性形象。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审美价值浅析14-15

摘要:与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意义一样,影视艺术也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主体性的一种自我实现。分析影视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各种审美现象,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影视文化在当代的审美价值,探索出一条通往繁荣的艺术发展之路。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杜氏融合16-17

摘要:香港电影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盛极而衰的态势下,杜琪峰在推动市场和影像内涵、风格的艺术探索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在吸取欧美、日韩等众家所长的同时,保持了香港的本土原味;在商业和艺术的处理方面两者兼和。如果说王晶是香港影坛的“八爪鱼”,他便是东方好莱坞的“多面圣手”。杜琪峰一般以黑片导演为人所知,但香港喜剧市场不仅有他的一席之地,喜剧更作为一种元素在他创作中和其他类型、题材融合,铸成了“杜氏融合”。

浅论影视动画的运动表现18-19

摘要:影视动画,正因为不是直观地表现现实生活里的具体形象,而要依靠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的,所以其形象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其运动也可以是自由多变的。影视动画之“动”,首先在于画面连动,但这与影视画面的运动性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动画画面的反摄影性。表现“运动”恰恰正是动画的长项与优势。影视动画是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形象来表现内容、传递信息和反映主题的,借鉴了一般影视形式的运动特点,展现了一般影视形式的艺术美感;同时通过其自身的运动美,达到了一般影视形式所无法表达的内蕴追求。

动画形象设计中的符号化语言20-21

摘要:动画形象是一部动画的中心符号,而动画的情节和文化内涵通常由动画形象来传达。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将动画形象放到符号的层面,研究动画形象的功能及创作方法。借助动画形象的符号化特征来分析动画角色的符号意义、文化传播功能等,并对动画形象设计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与思考。

用耳朵听咖啡烘焙的纯香——论数字媒体对影视艺术的滋养22-23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影视艺术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和由此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感悟都是由于技术运用产生的。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进入了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对影视艺术的滋养带来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数字化影音效果除了加强影视艺术的艺术含量,还满足了观众视听心理。本文主要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对影视艺术中图像、特技、声音的滋养。

电影文学杂志热片劲评:《南京!南京!》专题
真确诠释历史的电影艺术——《南京!南京!》,颤动心灵的感言24-26

摘要:一、用超脱的创造性思维和崭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 《南京!南京!》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陆川导演联合创作完成的一部电影力作,在严谨把握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以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奇特的视角、忘我拼搏的制作团队、完美的表现技巧,以其超越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复制了72年前古城南京那黑暗凄惨和人间地狱般的图景。

《南京!南京!》:抵抗与救赎27-28

摘要:《南京!南京!》播映后,观众对它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影讯网(http://www.mvgod.com)就这部影片对2090名网民的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点:认为《南京!南京!》“非常好看,推荐”的占41%,认为它“垃圾片,浪费银子”的占47%。就网络上的评论而言,赞誉者往往从人性角度出发,认为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历史,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诋毁者往往从爱国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影片过多地美化了侵略者和汉奸。

人性的拷问与民族情感——电影《南京!南京!》31-32

摘要:电影史上的战争题材,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在这些电影中,多是描绘战争场面的宏大或塑造一个荧幕英雄。《南京!南京!》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导演陆川的最新电影作品,则一反战争影片的常规。该影片在详细周密的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采用黑白影像拍摄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史实,

别论《南京!南京!》33-34

摘要:未看电影《南京!南京!》之前,媒体报道导演陆川称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通过南京灾难对国人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往事提供了一种全靳的历史思考。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从视觉传达的形象符号解读中国文学的文字情结37-38

摘要:文学审美观对视觉传达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文学中的道德元素,中国文学中崇尚自然的理念以及在表现形式上的虚实等,均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着影响。想象力,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不仅是文学,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而汉字,也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英雄的神化:从文学到电影39-40

摘要:英雄的神化主要是指文艺作品中如何描述和表现英雄像神的一面。通过对狄更斯的经典小说《双城记》和好莱坞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进行对比研究就可以发现,尽管两者的艺术形式不同,但是在英雄的神化这一方面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而且作品中的英雄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复杂性,同时又具有悲剧性,代表了西方文化的道德价值观。

电影文学杂志作品透视
艰难的爱情突围——简评冯小刚《非诚勿扰》43-44

摘要:冯小刚的贺岁片《非诚勿扰》又一次获得空前的成功。影片再现了现代社会爱情缺席的择偶状态和危机,试图用自己的“道”握住永恒的爱情,给忙碌的世人创设了一个温馨的港湾,为岁未年初的人们留下一根意味深长的“稻草”。

《立春》的“边城”意识探析47-48

摘要:电影《立春》是2008年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部反映小人物艺术追求的现实主义影片。本文将其与沈从文小说《边城》做比较.结合人物经典台词,来探求、展示影片中的“边城”意识,即:坚守理想的执著魅力、富含生命力的人性美和深重的悲剧意识;并探析这三种意识是如何通过依托于小说独特的故事设置而呈现的,也就是怎样做到在边缘地域由边缘人演绎边缘事。

《活着》对中国式生存文化的解读49-50

摘要:电影《活着》自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来,影片在开场不久就借家珍的口说出了影片主题,“就图跟你过个安生日子”这旬话成为家珍笃信一生的信念,此信念也影响着福贵,一直到终老。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幸福和苦难.但是同时又在坚毅地开拓寻求着生存的支点。

两层客体的双重表意——环旧、诉苦与入世的《二十四城记》51-52

摘要:电影《二十四城记》秉承了导演贾樟柯一贯积极的入世心态,将两层客体,即人物个体和工厂生命体,糅合于双重的表意,即怀旧与诉苦之中,借助这种丰满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以工厂回忆为载体的对现时世界反向而清晰地坦诚接受和美好寄望。此外,影片在历史纵深中挖掘被政治与时间合谋屏蔽的苦难声音,使其内容具有人类学文献的价值意义,带给观众以边缘化的他者之观照。

电影文学杂志环球纵横
《生死朗读》的文化精神分析53-54

摘要:《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从精神分析学来看,在潜意识里它散发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命运的反诘。在大量的朗读资料中导演别有用心地强化并突出了几部文学读本.他们像黑暗中闪烁的星光指引着男女主人公突破心灵,释放痛苦,寻找自我.回归精神家园,同时也隐喻着二战后新一代成长的德国人回望战争时的理性思考与人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