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9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上)——再论“影戏”4-7

摘要:十年前,我曾以《论“影戏”》为题谈过A己对中国初期电影的电影观念及其银幕体现的看法。其实,我以为不仅初期中国电影是如此,几十年来在中国电影中占主流地位的电影主张大都是与其一脉相承的。几年来,不少人对以“影戏”来归纳中国电影的一些历史现象的看法提出了批评。虽然多数批评并未直接针对我的几篇有关文章,但我以为,围绕“影戏”的观点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澄清的。本文想以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对电影艺术风格的影响为重点,对“影戏”再做一些阐述。为了表述的相对完整,本文中不得不提到我以前几篇关于“影戏”的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这难免使文中一些段落有老调重弹之感,望读者见谅。

政治至上:十七年电影政策解析8-11

摘要:本文试图从强烈的政治性、高度的计划性和不稳定性等三方面解析十七年电影政策的特点,并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还原这一时期电影政策的内在逻辑。诚然,十七年电影政策政治至上的特性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但在凝聚人心、排除异己思想方面却有莫大功效。从这一点来说,莫衷一是的十七年电影政策其实也有其可取之处。

论铁凝小说的电影改编12-14

摘要:铁凝的小说情节单纯,境界淡远、空灵;同时又意蕴丰富,不乏思想的穿透力。改编者一方面用电影语言准确传递原作的神韵,创造出电影的诗意美;另一方面把经文字含蓄表达的思想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影像;凸显并丰富了原作的意旨。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童话电影叙事14-16

摘要:在审美世俗化的今天,童话电影的诗性是否还存在,或者说童话电影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去面对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讲,童话作为一种成长经验,是人生原始的理想冲动。指向于当下的形而上意义;而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经典正在消解,价值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童话的意义呢——在一个不相信真情的年代,你如何去让自己相信也让别人相信真情?或者说童话发展的新格局在哪里?我们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童话作品,在对其诗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童话电影在这个时代仍然存在的乌托邦意义。

论影视文化作品影响下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构建17-18

摘要:全球化时代下的影视作品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高涨,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文化对国家间关系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的影视文化应该顺应国家间特别是中西方国家间文化关系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才能影响和有利于构建出全球化时代下中西方文化共荣与共存的新型文化关系,共同创建全球化时代下人类社会的和谐。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中外体育电影对比23-24

摘要: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与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体育电影是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观众可以从体育电影中享受到体育运动的美感,感悟电影中的体育精神,并受到鼓舞。本文将中西方体育电影特点进行总结、对比,并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

立足土地 关爱农民——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27-29

摘要: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可谓是周克芹同志的成名作,小说一发表就获得了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并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不仅如此,在影片的改编上,也出现了罕见的“撞车事件”:它分别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两部同名电影,同期上映。1981年俨然成为“许茂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重新观看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我们发现不论是这部小说还是电影,依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梭罗的人格特质与荒野情结29-31

摘要:梭罗对自然的热爱与研究已经超越一般的层次,而升华为一种“荒野情结”。对于梭罗的荒野情结,不应仅仅从文化批判这一外部视角去理解,将荒野视为梭罗对抗工业文明的阵地和拯救人性的家园,还要进一步挖掘梭罗的人格气质特征,从梭罗的生物人格层面揭示其荒野情结形成的内在原因,并探讨其荒野情结衍生的具体理论形态——自然化生存理念。

电影文学杂志“十七年电影”专题
红色政治语境中绽放的中国学派32-33

摘要:动画影片又叫美术影片.足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借助于幻想与象征等表现形式,反映人类的生活、理想与愿望。动画影片作为电影四大片种之一,其发展无不与其他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新中同电影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十七年电影”“十年电影”和“新时期电影”。

浅谈“十七年电影”中的“高、大、全”34-35

摘要: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新巾围成立之后的电影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十七年电影”“十年电影”和“新时期电影”。其中“十七年电影”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这十七年期间拍摄制作的影片。“十七年电影”以苏联电影为参照体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取向基本照搬苏联,主要是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斗争题材。

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36-37

摘要:苏联电影承接了俄罗斯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以丰富的内涵、充沛的诗情和成熟的表达方式,成为世界电影之林中的“常青树”。如今,苏联已经成为历史.但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辉煌和贡献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作为苏联电影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理论和方法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并对亚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电影文学杂志作品透视
王者归来--品陈凯歌导演的新作《梅兰芳》38-39

摘要:陈凯歌是我国著名导演,80年代的作品《黄土地》,成为第五代导演探索影片的典范,90年代的作品《霸王别姬》完成了“第五代”的扛鼎之作,却在2007年因拍摄《无极》备受争议。2008年底其创作的新片《梅兰芳》作为一部贺岁片成功上映,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陈导找回昔日王者的尊严。本文就此进行分析阐述,并分五点深入挖掘《梅》剧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戴枷的舞蹈——得失之间《梅兰芳》40-41

摘要:《梅兰芳》的诸多艺术亮点令人叹服,陈凯歌通过对色彩、象征和隐喻的把握拆解了人性的“纸”枷锁,使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戏曲、感受梅兰芳,从而感受人性的伟大;但他却未能彻底放开手脚,导致影片出现前后的失衡与断裂,影片背后的陈凯歌,一反他曾经的叛逆,黯然退缩到一个狭小、局促的文化角落,步履维艰地跳着戴枷的舞蹈。

影片《手机》的隐喻意义探析42-43

摘要: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而普遍的思维模式。本文尝试从隐喻学的角度,围绕居于中心位置的物、事、人三个方面,对《手机》这部影片中的“手机”、婚变事件和主要人物角色等所蕴含的隐喻意义进行探析,以期较为全面地揭示此部影片对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系列问题(尤其是男女婚恋感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警示意义。

身体的隐喻——《画皮》中的女性形象44-45

摘要:由陈嘉上执导的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天使”和“魔鬼”,两者都是男权话语凝视下的身体呈现。女性形象以身体的存在隐喻着男权文化的统治色彩和女性自我认同的焦虑。

贫民英雄史诗的双重隐喻——评析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46-49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看似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奇迹般一夜暴富的幸运儿(Luky-dog)的故事,实则展示了带着宗教信仰冲突阴影而走进全球化经济潮的印度社会全景。影片明暗双线叙事的手法与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故事情节冲突建立在社会“范式”作为社会主体之他者所具有的双重矛盾上,影片故事的表现形式与故事结构之间的隐喻手法,拓展了影片的文化历史纵深感,体现出当代电影艺术审美追求的价值取向。

“合作原则”在电影《非诚勿扰》会话中的性别差异50-51

摘要:本文从合作原则出发,在遵守或违背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四个方面对电影《非诚勿扰》会话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使人们对两性之间在交际规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认识,提高人们对性别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解读电影《莫扎特传》中的人物命运52-53

摘要:电影《莫扎特传》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反映了人和上帝的微妙关系。撒列里开始一心祀奉着上帝,后来却发展到被上帝抛弃,与上帝决裂,自己也因负罪感在痛苦挣扎中度过余生;莫扎特不争名逐利,不畏惧讨好权贵,不拜求上帝祈福,却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只有心中充满着爱和宽恕的人们才是上帝的宠儿,才能得到基督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