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9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长影视窗
国有大型电影制片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长影集团大电影产业完善的思考4-6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体制、机制改革,目前长影集团影片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后电影开发处于稳步发展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电影产业循环体系,促进数字科技发展,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成为长影集团大电影产业完善的重点。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十七年电影管理体制研究述略7-12

摘要:本文从所有制改造、制片管理制度、审查制度、发行放映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五个方面考察了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管理体制,认为这种参照、模仿苏联模式的一体化管理体制,虽有其内在的不足,如政企不分、利益均沾、违背艺术生产规律等,但也促进了电影产量的迅速增长,并结合时势需求,将电影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且期间的改革举措虽未能贯彻到底并产生实际效用,但其思路与指向却为新时期电影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论中国早期电影的现代性变奏17-18

摘要:与当代影人力图“丢掉戏剧的拐杖”不同,中国早期电影人很注意从文学、戏剧借力,认真从鸳鸯蝴蝶派、现代派、左翼文学以及西方电影那里汲取营养,发展自身。本文旨在通过早期影戏、鸳鸯蝴蝶派、现代派、左翼电影以及费穆实验电影等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形态,进一步研究中国早期电影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变奏。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动画片剧本创作的思维方法及其规律19-20

摘要:剧本是一剧之本。制作一部动画电影,首先就是从创作动画剧本开始的,它将成为后续每项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动画剧本的质量是决定一部动画影片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剧本的地位,剧本的创作特点,创作思维及其特点来探讨动画剧本创作。

鸟瞰中国动画21-22

摘要:经过七十多年的动画探索,中国动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动画制作者面对动画现状,在动画的制作体系和发行体系上都做了改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中国动画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中国动画同现代技术及世界动画相结合谋求发展。

吉林省动画产业现状与教育发展趋势23-2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动画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相对其产业结构上极大的发展空间和远阔的前景.表现出动漫产业人才急缺。对于吉林省来说,从教育的规模与文化背景上,发展动画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历史、行业和文化资源条件;在动画产业人才培养上,有积蓄的教育资源优势与背景,并在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催生出吉林省的良好的动画产业发展态势。

论中美战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魂断蓝桥》《乱世佳人》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为例25-26

摘要:中美战争电影风格殊异,其女性形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实践,分别代表了中美电影的个性化特征。好莱坞经典影片《魂断蓝桥》《乱世佳人》体现出美国电影在塑造“女性”,而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塑造“英雄”,同时中国电影在对待女性悲剧的处理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识。但中美电影都在价值整合中获得了自己存在的身份和民族的认同。

优秀国产电影音乐作品回顾与展望27-28

摘要:百年电影音乐为我们敞开了资源的大门,其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送上了美美的大餐。回顾百年电影艺术的发展,让我们披沙沥金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达,无疑会使电影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为解决高思想性和高艺术性作品的匮乏问题找到了办法。

客观评价“韩剧”的发展现状及借鉴价值31-32

摘要:一方面韩剧在中国及东亚地区如日中天,一方面韩剧在韩国却大有日落西山之势。如何解读韩剧这种现象?其实只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结论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韩剧创作手段并不是高不可攀,客观阐述了韩剧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希望我们的影视产业不再妄自菲薄,而要奋起直追,不要再让韩剧借着我们的伦理道德思想独行其道。

电影《简·爱》对原著的丰富及缺憾33-34

摘要:改编是一种再创作,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是对名著解读的一条途径。伴随着多个版本的《简爱》影片的诞生.不同电影人用自己的角度阐述对作品的理解,也推动了这部经典名著在全球的普及。分析不同电影版《简爱》,会发现电影对小说《筒爱》的丰富及不可避免的缺憾。

电影文学杂志热片劲评:《生死朗读》专题
多数的暴政与自我的救赎——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生死朗读》35-36

摘要:继《辛德勒名单》和《海上钢琴师》之后,《生死朗读》再一次接触了二战题材,并荣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与以往双手沾满鲜血、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形象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站在反思、同情与受害者的立场上刻画了汉娜这样一个不自觉地参与到罪恶当中并最终付出惨痛代价的人物形象,并以男主角迈克全知全能的视角讲述了这一过程,留下了丰富的空间留待观众去反思这一现象。

一个民族难以逾越的历史——电影《生死朗读》解读37-38

摘要:一、汉娜——德国人难以逾越的历史象征 影片《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著名女星凯特·温斯莱特主演,此片使她同时荣获多项大奖.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奖。影片一上映就在全球产生了很大反响,好评如潮,曾创下台湾第一的票房。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迈克尔·伯格因为患病身体虚弱,幸好得到了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救助。康复后的伯格登门道谢,汉娜身上散发出的安详稳重的成熟女人魅力和妩媚的风情吸引了伯格,他深深爱上了汉娜,汉娜的爱也使伯格焕发出了活力,功课进步飞快。汉娜常常要求伯格为她朗读,充满感情的朗读使得两个人的情感进射出更加绚烂的火花,也使他们的情欲显现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生死朗读》多义主题的解读39-40

摘要:《生死朗读》以其内容的丰富和主旨的深刻带给我们的震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原著小说已经作为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改编成电影后再度引发一场新热潮。不管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引起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主题。这部电影主题的多义和模糊——我相信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沉思都将是不同的。电影中的许多“留白”,期待人们去填补,许多“迷”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不同的人会从其中领悟到不同的意味。影片难解而多义的题旨,需要读者的耐心发掘或是蓦然发现。

解析《生死朗读》的艺术内涵41-42

摘要:电影《生死朗读》英文名为《The Reader》,改编自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畅销小说《生死朗读》。该小说唤起了德国人心底共同的秘密,先后获得了多项大奖,并成为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冠军的德语书,被译成了十几国的语言文字。而影片从制片人(安东尼·明格拉和西德尼)到编剧(大卫·黑尔),到导演(斯蒂芬·道德利),到主演(凯特·温丝莱特、拉尔夫·费因斯)的豪华阵容,注定影片从筹拍开始就得到了各方极大地关注。从妮可·基德曼、凯特·温丝莱特的女主角易人,到两大制片人同年相继离世,期间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直至影片上映,终于揭开了谜底——没有令期待已久的书迷和影迷失望,为人们献上了一道心灵的盛宴。

爱给道德与尊严让路43-44

摘要:电影生死朗读《The reader》讲述的是一个15岁的男孩迈克(Michael Berg)与36岁的独身女人汉娜(Hanna Schmitz)的恋情。虽然两人年龄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让人想到畸恋,但他们像夫妻一样生活。多年后,当男孩长大成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法庭上重逢了昔日不辞而别的情人,她此刻已经成了被告,因为二战时当过法西斯集中营的女看守。接着是漫长的审理被判处终身监禁:在失去自由的后半生里,迈克(Michael Berg)一直没有去看望她.他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结婚,生女,离婚,其间不停地为汉娜寄录音磁带,为她朗读各种书籍。

一个内心的事件:《生死朗读》45-46

摘要:美国女诗人南希·史密斯在《只要有一个女人》中讲到:“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再伪装坚强/……”有意思的是。南希·史密斯的这首诗看起来更像是为电影《生死朗读》而写的:一个坚强的女人,不愿虚伪地假装柔弱,集中营看守的经历早已把这种人性的伪装消磨殆尽;一个15岁的少年,在这个坚强得近似冷酷的女人面前,在的烈火中,也逐渐承认了自身的否定面。后来,强弱关系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发生了逆转,但人对人的影响却一直主导着部影片的发展线索,维系这种影响的桥梁就是朗读。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论法国生物纪录电影的诗意表达47-48

摘要:本文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研究纪录片,以最具代表性的《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为例,从主题选择、摄像构图、音响音乐、字幕配音这几方面讨论法国生物纪录电影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结论:法国兴起的这类生物纪录电影始终以自然题材为对象,营造美轮美奂的诗意意境,成为纪录片中的“散文诗”。并且这一风格独特的生物纪录电影必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李扬电影的影像表达与镜像生存49-50

摘要:李扬,一位留学国外多年的年轻导演。2003年,李扬导演凭借着电影处女作《盲井》一举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国人开始知道这个“德国海归”的导演,四年后再次以《盲山》亮相国际电影节。他的影像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选择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话题进行叙述,用一些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来折射当今社会上很现实的问题。尽管只是一些小人物,可他们在影片中的话语主导与身份体认,往往能够激起观影人的强烈的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