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8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投名状》的叙事者与文化冲突-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中重情义的民间文化与重权谋的精英文化之间长期存在着深刻冲突。就《投名状》而言,兄弟情义、江湖义气等中国民间文化理念铸就了草莽英雄姜午阳、赵二虎的文化心理,经世济民的精英文化意识构成了庞青云人生理念之核心,这三人由义结金兰到相互残杀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在文化消费时代,《投名状》中的文化寓言,及其对深度内涵的追求,终究难以逃离文化资本的逻辑。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 孙秀霞作品1-1

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4-5

摘要:开放视野下的电影是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也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主流电影愈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主流电影有狭义广义之别。强调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情趣的电影创作,才是主流电影的意义所在;在观念上要具有强大自身、面对竞争、扩大视野的意识,强化文化诉求、情感诉求、道德诉求、现实表现诉求是主流电影发展重要要素。

王抗美的生存新状态——电影《耳朵大有福》解读6-6

摘要:《耳朵大有福》作为"贺岁轻喜剧",集中描写铁路工人王抗美退休后两天的生活。主演范伟将王抗美的苦涩与辛酸浸透到观众的心坎上。影片细腻、平实、紧凑,增添了片子的魅力;同时采用的"生活流"式的纪实,营造出了苦涩的情境,使整部影片闪现出鲜亮的美学光彩。影片使人明白,多数人都像王抗美一样在庸常、世俗的潮流里裹卷着,但只要能够每天都面对种种麻烦事儿堵心事儿,依然善良正直,依然忍辱负重、热爱生活,应是平凡日子里的一种英雄气概。

当代诗电影的尴尬7-9

摘要:诗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以"去情节"为特征,而最近几年中国的商业大片似乎也暗含了一定的诗电影的品质,它同样追求一种画面效果、场面的设计,也表现出搁置情节的特征。但这样做必定是以牺牲情节、结构为代价的,它一味地追求缺乏内容的娱乐性、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这其实成了变异的诗电影。诗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法──隐喻和象征主要是借鉴了诗歌当中的比、兴的修辞;而目前后现代文化一味地强调外在的、直接的感官刺激,越来越忽视在光和美下面暗含着的深度哲学,这种文化诗意的缺失再一次把诗电影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八一”战争电影的悲剧审美特性9-11

摘要:作为我国战争电影的一个著名品牌,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更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突出表现了战争本身的悲剧意义,特别是它的崇高感成为中国战争电影特有的审美特性。对"八一"战争电影的悲剧美的特征,主要着眼于如下几个方面:对战争悲剧意识的构建,对战争悲剧崇高美的体现,战争悲剧中英雄的凸显,戏剧冲突对表现战争悲剧美的重要意义,观众对战争悲剧美的体验。

能者意识的崛起——对当下中国大片的一种描述与判断12-13

摘要:迈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凭借着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制作的所谓中国式大片,展现了一种巨大的中国想象——一个具有能者意识的强大中国文化形象。能者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选择上最能反映强大中国的文化,内容设计上着力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影片的中心转移上偏向于凸显强者哲学。这种中国大片体现的能者崛起,既能获得外国观众的支持,也对中国观众保持着吸引力,已经具有全球性,但在实践中,这种全球性策略也陷入了两种误区。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14-15

摘要: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走向“红色经典”——以《红旗谱》为例16-17

摘要:由小说到电影,是打造"红色经典"的必由之路。相对于小说而言,电影改编是在小说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而且对小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红旗谱》从小说到电影,作品艺术结构更为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使《红旗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红旗谱》经历,说明一部作品要想真正成为经典,必须处于历史传播之中,不断被传播和接受。只有站在新的历史的高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新的阐释,才能为新的读者接受和认可。

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二度传播现象透视18-19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以其对社会和受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存在方式——媒体文化。在这种特定的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现象:文学的二度传播热潮。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总结其特点,认识这一现象存在的利弊并有的放矢地发扬与规避,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乃至当代文化的建构意义重大。

译制片翻译的特点及策略19-20

摘要:译制就是把影片中的语言从一种符号体系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符号体系,译制片可分为字幕片、译配解说片和配音复制片,狭窄意义的译制片就是配音复制片。影视作品中包含大量的人物对白,属于口语文体;影视译文必须方便配音演员对准口型配音,方便中国观众理解原文,这就制约了影视翻译创作活动的特性。衡量影视译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信、达、雅,遵守这一标准,译者可以采取相应策略。

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21-22

摘要:以《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为代表,西方魔幻电影作为近几年复兴的电影题材,其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已经由一个单纯的大众娱乐话题成为有待深究的文化现象。而对其的解读不应局限于儿童文学、幻想文学乃至宗教、文化背景的狭隘范围内。这些影片的故事是相似的,即英雄应运而生,与恶势力一绝生死。英雄原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神话母题,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不断复现,在满足人类心灵渴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在英雄母题是西方魔幻电影共通的主题之一,

程式化的人物,非程式化的震撼——谈结构主义叙事在神话电影中的力量23-23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魔幻电影已经成为新的类型片。这种影片多取材于神话题材或用神话的叙述方式进行创造,影片流派中的大部分元素在神话故事里都可以找到,而且不同流派所关注的其实也是神化故事的不同方面。在这些影片的结构上,不管情节如何,只要进一步剖析"神话素"的逻辑结构方式,就会发现各个要素就产生于叙事的二元之中,二元对立的模式便是这个结构中的逻辑渊源,人们所关注的神话故事的吸引点也存在这个二元对立之中。

音乐与电影关系浅谈24-24

摘要: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它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着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提示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推动剧情的演进和发展。而音乐一旦融入电影,其风格和特色又受到电影的限制,其创造与构思、节奏与速度,必须适应影片的整体要求。随着声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电影与音乐将有着更加进一步的融合,力争尽善尽美。

网络影视恶搞现象出现的社会语境25-26

摘要:在影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今天,直接催生了一些新的大众文化样态。其主要表现之一的网络影视恶搞现象,更使得"大众"从豪华商业街上被动的漫游者变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的漫游者"。各种各样的网络恶搞影视作品不断地推出。然而就影视恶搞这种新的表达现象的出现就其含义而言,也应该有长时间的积累和一个历史的过程。网络影视恶搞现象具有其文化根源,也有其艺术的多样性,所以也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只有理解这一切,才能对这一新的现象进行正确读解。

无厘头影视作品风行解析——以《武林外传》为例28-28

摘要: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无厘头作品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武林外传》一类影视作品的出现就成了理所当然。这些作品在表面对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等颠覆的背后,表现了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参与话语权的努力;是对社会现实无奈的呐喊,是对寓教于乐方式的真正贯彻,反映了人们参与话语权的渴求,意味着传统审美领地的拓展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正贯彻。

动作电影趋势窥视——影片对白分析31-31

摘要:《导火线》除情节与精彩打斗场面之外,语言对白也别有特色,与《东邪西毒》相比,虽然产生时代不同,两者在语言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利用语言来突显主题。这两部电影中,语言的结构都较简单,多用短句;精彩的对白,富有情感哲理,有时甚至用无语的结尾,给人以回味思索的余地,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丰富感受。这种风格的产生,是生活节奏和观众的欣赏水平变化的结果,代表着当下动作电影的发展趋势。

论美国战争电影的主题、人物及情节结构32-34

摘要:美国战争电影往往是联合多个国家共同拍摄,美国全景式战争电影交代战争的政治、经济、军事原因,描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刻画出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场上各个局部战斗的情景,如教科书般准确、细致。由于社会生活的习惯不同,美国同类电影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注重情节的编织和细节的营造,注重视觉奇观的呈现——如潜艇战、空袭战、空降战等等。由于美国的此类作品糅合的商业电影因素更多,从观影效果上来看更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