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技术杂志社
分享到:
《电网技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7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研究、应用研究、专家论坛、成果报道、统计与分析、讨论与建议、经验交流、技术交流等。
  • 主管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0-3673
  • 国内刊号:11-2410/TM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604
  • 创刊时间:1957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66
  • 综合影响因子:3.70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网技术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网技术杂志低碳电力技术

光伏组件形状参数工程解析模型

摘要:光伏组件由光伏电池串联组成,光伏电池的经典单二极管模型物理参数意义明确,但输出特性隐式超越方程求解困难;通过拟合外特性建立的新型解析数学模型方程形式简洁,但所取形状参数物理意义不明确。结合上述2种模型的优点,提出了形状参数工程解析模型。考虑到光伏组件的物理性能会随工作年限逐渐变化,该模型用当前实际测试条件(real test conditions,RTC)下实测输出数据替换出厂前标准测试条件(standard test conditions,STC)下输出数据,拟合得到RTC下形状参数。基于形状参数与物理参数相互间的解析关系,根据环境变化修正后的物理参数解析求取相应形状参数,得到任意环境下输出特性的解析结果。通过单晶硅光伏组件在典型室外环境下输出特性的实测,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1485-1490

基于改进型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策略

摘要: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利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技术可有效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针对现有MPPT控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的MPPT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新的步长调整系数,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步长,即使光照剧烈变化时,系统始终保持较大步长运行,克服了传统变步长算法启动速度和光照剧烈变化时动态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同时采用电压闭环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1491-1498
电网技术杂志智能用电技术

基于多种主动管理策略的配电网综合无功优化

摘要:建立了主动配电网综合无功优化模型,该模型基于主动配电网中各种主动管理措施和优化策略,包括电容器无功补偿、变压器有载调压、分布式电源无功调节、配电网络重构。通过分析无功优化策略对配电网的负面效应,在模型中加入了无功优化策略之间的优先次序,同时还加入了变压器损耗,使优化模型更具实际意义。通过改进的IEEE 33节点系统仿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考虑各种主动管理策略及其对配电网负面效应的综合无功优化模型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无功优化方案,并且网损和电压质量都较传统无功优化方案有大幅改善。
1504-1510

主动配电网分层分布控制策略及实现

摘要:配电网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后,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实时性较差,因此文章提出3层控制结构,将主动配电网进行区域划分,并在每个区域中配置协调控制器进行区域自治控制。根据馈线控制误差(feeder control error,FCE)指标,建立了实时平抑区域运行状态与最优目标之间差异的区域控制机制,据此提出了分层分布控制器与源网协调控制器的模型。根据FCE指标的不同形式,提出馈线定交换功率、区域独立自治和区域协同自治3种控制模式,以适应不同电网需求。最后通过广东某主动配电网示范现场算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分层分布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511-1517

基于状态变量分析的有源配电网电磁暂态仿真自动建模方法

摘要:状态变量分析法是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中的一类重要方法,但复杂的建模过程限制了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对于配电网等大规模系统而言必须考虑易于程序实现的一般性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有源配电系统电磁暂态仿真的状态空间自动建模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充分考虑了当前配电网络的实际结构特点与元件特性,并通过选取适当的状态变量保证了模型规模较小、模型性质满足分析需要,同时特别易于算法的程序自动实现,为各种基于状态变量分析的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分析、计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518-1524
电网技术杂志自动化

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首发

摘要:2015年5月20日上午,英文学术期刊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简称CSEE JPES)在京举行创刊首发仪式。刊物编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郑宝森为首刊揭幕,并在会上致辞。郑宝森为到会的编委会成员颁发聘书。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处处长李芳代表主管单位到会祝贺。
1524-1524
电网技术杂志智能用电技术

基于本体差异化分析的信息模型映射技术

摘要:配电网统一信息模型是实现智能配电网信息交互和应用集成的基础,但模型版本更迭和私有扩展造成的信息模型异构会导致语义冲突,导致互操作的失败。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实现了基于本体映射分析的公共信息模型在不同版本间的转换映射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信息模型转换映射算法,通过SAX解析确定CIM/RDF中待转换的元素,设计深度搜索算法得出待转换类和属性的映射规则库。在此基础上,使用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XSL transformation,XSLT)技术实现了CIM/RDF等实例数据向不同版本模型定义的数据格式的映射,完成了异构域XML的自动转换,并以变化较大的变压器模型作为算例说明转换过程和方法。文中成果为异构模型交互提供了模型映射基础,有助于信息交换总线上实现异构模型的辨识与交互。
1525-1531
电网技术杂志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

交流输电线路附近民房平台处工频电场限值研究

摘要:在进行输变电工程临近房屋的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时,经常出现要求测量房顶平台的工频电场,并按4 k V/m进行评价的主张。针对此类有测量方法但无限值依据的情况,开展不同工频电场下的直接感受和暂态电击感受(包括对地绝缘的人触摸良好接地金属体、良好接地的人触摸对地绝缘的金属体)的试验。在综合考虑人体在工频电场下的直接感受和可能出现的暂态电击后,建议对于居民不必经常活动的屋顶平台,距平台底面1.5 m处的工频电场控制值取7 k V/m;对于居民日常活动区域的平台,建议工频电场控制值与一楼地面的相同,即距平台(包含阳台)底面1.5 m处的工频电场控制值取4 kV/m。
1532-1537

同塔双回交流线路改直流线路合成电场分析

摘要:随着用电负荷急速增长,电网输送容量也亟需提升。在一定条件下,将已有交流线路改为直流线路,既可提高线路的输送容量,又可大幅减小建设投资,受到国内外关注。将上流有限元法进行拓展,应用于同塔双回交流线路改直流线路后同塔多回直流线路合成电场的计算,模拟试验线段试验结果验证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典型500 k V同塔双回交流线路改为±500 k V直流线路,对不同导线型号和直流线路极导线不同排列方式下的导线表面场强和地面合成电场进行计算,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改造后直流线路经过非居民区和居民区时的极导线最小高度和线路走廊宽度。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常用导线的500 k V同塔双回交流线路,改为±500 k V直流线路,选择适当的极导线排列方式,可以使地面合成电场满足标准要求。
1538-1545

以通量线法为初值的直流线路离子流场计算优化

摘要:输电走廊的电磁环境是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与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导线电晕产生的空间电荷形成了离子流场,其求解方法主要是通量线法和有限元数值求解方法。针对通量线法计算速度快而在空间中的结果不甚理想,以及有限元方法计算精度较高而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文章将2种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用通量线法的计算结果作为有限元法求解的空间节点电荷初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以及单纯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吻合很好,在不牺牲有限元法在空间和地面的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求解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提高。使用该方法,计算了输电线路周围的等势线分布,明确了传统通量线法在计算空间电场时由于Deutsch假设所引起的误差。
1546-1550

交流电网地磁感应电流分析的全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提出考虑土壤电流场畸变地表电位的任意结构电网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GIC)分布计算的完整模型,计算模型通过GIC-Benchmark标准算例检验,同时对地磁感应激励下与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激励下的电网直流电流分布计算模型进行统一。基于计算模型对湖北电网GIC风险进行评估,在东西和南北方向0.05 V/km的地电场激励下,湖北电网绕组等效直流电流之和分别为472 A和366 A,湖北电网对于东西方向的地磁感应的防御能力比南北方向更为脆弱。对湖北电网在地磁感应和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双重激励下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当地电场方向为北偏西70°且宋家坝注入单极大地运行电流时,湖北电网遭受的直流偏磁危害最严重,该方向上仅0.02 V/km的地电场对湖北电网造成的直流偏磁危害即可与宋家坝接地极注入满负荷运行电流时对湖北电网造成的直流偏磁危害相当。在对高压网络进行GIC评估时,不可忽略220 k V的网络,否则会对变压器绕组中的GIC评估产生显著影响,中性点电流最大计算偏差可能超过70%。增大线路电阻、变电站接地电阻以及变压器绕组电阻,会使得系统绕组等效直流电流之和先呈指数形式减小,后呈大致线性形式减小。
1562-1567

电缆隧道中盾构接地系统特性分析及其与人工接地系统的对比

摘要:接地系统是电缆输电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设施之一。以220 k V送电工程为例,通过解析计算方法求解该工程中人工接地系统接地电阻,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简化该工程中盾构接地系统并通过简化公式计算其接地电阻,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盾构接地系统更适于作为电缆隧道的接地系统;根据等效的盾构接地系统模型计算地电位特性表明:在地表面上,地电位沿电缆隧道垂直方向逐渐减小,沿电缆隧道平行方向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跨步电压在电缆隧道垂直方向上出现最大值,但远小于跨步电压的安全限值。
1568-1572

高压直流导线下绝缘薄膜表面电荷分布测量

摘要:随着我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大量建设,由电晕放电引起的电磁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线路跨越农用大棚时的电场问题研究还不够。当线路下方存在农用大棚时,电荷会在大棚表面发生积累,并对地面的离子流场造成畸变。利用法拉第筒法对PVC塑料薄膜、遮阳网和布料3种介质模型表面电荷密度进行测量,并对比3种材料的荷电特性。通过分析,获得PVC塑料薄膜表面电荷密度的分布特点,以及3种不同材质绝缘薄膜荷电特性的差异。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附近大棚表面电场的建模和计算提供参考。
1573-1578
电网技术杂志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特高压换流站设备检修若干关键问题

摘要:为保证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跨区能源调配的送电能力、不断提高能量可用率,采用故障分析、建模分析、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特高压换流站设备检修的若干关键问题。指出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设备数量多,油气绝缘单元多,适合采用在线油色谱、在线红外测温、SF6在线监测等成熟技术,逐步过渡到状态检修。以直流输电能量可用率指标为分析目标,研究分析特高压换流站检修工期安排问题,提出采用工期优化建议。特别分析共用接地极直流系统的接地极线路检修工期及安全措施布置问题。以奉贤换流站现场试验为基础,分析换流变压器套管、并联式避雷器等设备的预试方法,提出不解引开展高压预试的方法,分析比较与常规试验方法间的试验结果偏差。研究结果对提升特高压换流站设备检修工作水平有重要参考意义。
1579-1585

基于组合方式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

摘要:分析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多端直流输电系统(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 multi-terminal DC,VSC-MTDC)现有控制策略(电压裕度控制与电压倾斜控制)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自律分散思想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上述二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并相互弥补了各自的缺点。正常运行时,主导站定直流电压控制,辅助站定功率控制。一旦主导站因故障丢失,辅助站能够快速并稳定地切换到定电压控制。由于倾斜特性的引入,各换流站的传输功率始终随直流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且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因此直流电压不会因电压裕度的选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过调量。此后辅助站将作为多端系统的平衡节点,吸收/发出其余端子的功率差额,使系统重新找到新的运行点(预先设定的最优运行点)。在整个暂态过程中,其余端子能够始终不受扰动的影响而保持正常运行,使扰动对直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文中基于PSCAD/EMTDC分别设计这3种控制器,并对其暂稳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与详细比对。仿真结果表明:组合控制改善了系统的暂态特性,并能够保证系统在扰动前后都始终运行在最优点。
1586-1592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压混合控制策略

摘要: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压协调控制主要有直流电压偏差法和直流电压斜率法。直流电压偏差法在控制模式切换时存在较大的直流电压波动,而直流电压斜率法的有功潮流不能精确控制。针对现有方法的缺陷,提出一种直流电压混合控制策略,设计4阶混合控制器结构,阐述混合控制器配置原则和降阶变结构方法,最后搭建典型的三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证明了直流电压混合控制策略的直流电压接管更加平稳,并可以实现有功潮流的精确控制。
1593-1599

溪浙特高压直流隔直装置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

摘要: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中性点在各种操作及运行时谐波含量远高于交流变电站,在安装隔直装置解决直流偏磁现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首套安装在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直流偏磁装置在直流系统调试中出现了不恰当投切、频繁投切等较多不适应直流运行工况的问题,针对其由于退出隔直功能的保护定值较小引起的不恰当投切、频繁投切问题,结合现场录波波形和直流系统运行工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修改投入隔直功能的延时时间,增大退出隔直功能的保护定值的改进措施解决不恰当投切和频繁投切问题,并在直流系统运行中加以应用,所得结论对后续直流工程的换流变加装隔直装置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600-1604

基于键图法的直流电网系统模型

摘要:为适应直流电网智能、高效、经济运行的要求,实现各换流站间的协调控制,基于六端直流电网物理仿真平台,将多端直流输电系统视为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目标的系统整体进行了数学建模。提出了适用于多节点、系统级仿真的换流器简化模型,分别讨论了各端电源、负载模型的简化方法,利用键图方法对六端树状直流电网进行了等效建模,并提取出其状态空间方程。最后根据电力系统的常规运行要求对直流电网的具体控制目标进行了数学提炼,写出控制问题的约束条件和指标函数,为进一步设计、优化协调控制器提供了基础。
160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