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第四纪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Quaternary Sciences

  • 11-2708/P 国内刊号
  • 1001-7410 国际刊号
  • 2.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第四纪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第四纪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文、研究简报、书评和后记

第四纪研究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第四纪研究杂志简讯
征集《第四纪研究》封面图版115-115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116-125

摘要: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辽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126-134

摘要: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rn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芯,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芯明显可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200m为布容正极性世,200~334m为松口负极性世,334m以下为高斯正极性世。综合分析岩芯沉积特征并参考古地磁测试结果对地层进行了初步划分,认为0~39m为全新世地层,39~153m为晚更新世地层,153—200m为中更新世地层,200~334m为早更新世地层,之下为新近纪地层。从沉积地层特征推测,在第四纪地层中可能存在有5个海侵层,自上而下为第1海侵层(镇江海侵)、第Ⅱ海侵层(涌湖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和第Ⅴ海侵层(如皋海侵),分别出现在孔深5~39m段、59.2~85.1m段、121~153m段、171~200m段和246.3~277.2m段。孔深39~41m存在的晚更新世晚期特征硬粘土标志层,指示本地不是冰后期古河谷的发育地。

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变化特征分析135-143

摘要: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中游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通过对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和粒度的测定,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了100多年来网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物源变化,以及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活动对重金属元素沉积影响不大,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或接近参考的背景值,主要表现为自然沉积。其中1920—1950年间,流域高频率的洪灾使网湖沉积物中粘土物质减少,战乱和血吸虫病造咸阳新县工农业生产衰退,人口急剧下降,受此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出现了一段低谷。5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速猛发展,尤其是矿产开发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流域水土流失加重,大量陆源物质进人湖泊,使Cu,Ti,Mn,Zn,Co,Fe和Pb含量增加。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00多年来网湖总体上污染较轻,主要污染元素为Pb;Cu和Zn在60年代后出现轻度污染;Mn在沉积物表层出现轻度污染。目前,网湖RI=40.83,生态风险较小,但作为水生生物的养殖基地,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其重金属污染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以防患于未然。

太湖及其周围河流中N2O的空间分布与释放通量144-152

摘要:本次研究选择中国东部一个生态和环境空间分异极大的浅水湖泊(太湖)以及周围河流,分别于2003年7月和9月两次采集湖水和河水样品,分析其中的N2O浓度,并利用扩散模型公式估算水-气界面N2O交换通量。结果显示N2O饱和度的空间变化从70%不饱和到2708%过饱和变化范围很大。N2O饱和度的空间分布,N2O与CH4、无机氮、TDS(总溶解固体物质)之间的相关性都表明:太湖重度富营养区N2O的产生极大地受到人为N输入的影响。然而,初步的通量分析显示湖泊N2O的释放因子不超过0.63%,小于河流巾的默认值,N2O产率也略低于水环境中的平均值,太湖以面积为权重的释放通量平均值并不高,在7月和9月分别为14.0μmol/m2·d和9.7μmol/m2·d。这些结果表明流域人为N输入对整个湖泊N2O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预计未来湖泊N2O释放不会因为人为活动增加而出现大幅度增加的状况。流域内各生态景观N2O释放量的比较,也表明富营养湖泊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大气N2O释放源。相反,太湖周围河流存在较大的N2O释放速率,在7月和9月估算的N2O释放通量分别为142.11μmol/m2·d和28.8μmol/m2·d。将这一释放速率推广到整个流域后,预计河网的N2O释放量将占到耕作土壤的10%~50%,显示了河流对区域N2O质量平衡具有较重要的影响。

中国北方主要坚果类淀粉粒形态对比153-158

摘要:近年,考古学家发现坚果类植物在农业起源中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对考占器物上附着的淀粉粒进行鉴定,我们对中国北方现代主要坚果类栗属(Castanea)中的板栗(C.mollisima)、栎属(Quercus)中的槲树(p.dentata)、槲栎(Q.aliena)、麻栎(Q.acutissima)、栓皮栎(p.viriabilis)、蒙古栎(Q.mongolicus)和胡桃属(Juglans)中的胡桃楸(J.mandshurica)共7个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形态对比分析,以求为建立北方坚果类淀粉粒的鉴定标准积累资料。实验结果发现,除胡桃楸未发现淀粉物质以外,其他6个样品的淀粉粒不仅可以与其他科、属进行区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进行种问的区分。板栗的脐点是闭合的,有层纹,无裂隙;麻栎脐点是偏心的;槲树栓皮栎的淀粉粒近乎80%都具有裂隙特征,但栓皮栎的淀粉粒中会出现横裂隙和相当数量的星形裂隙而只有槲树的淀粉粒才具有相当数量的纵向裂隙;蒙古栎的淀粉也大多具有裂隙(〉70%)而且纵向型裂隙占主要地位,但是蒙古栎淀粉粒表面有细密的放射线;60%的槲栎淀粉粒不具有裂隙特征。所有样品的淀粉粒均由大小不一的各种卵圆形组成,而且6个样品的长轴最大值(约20μm)和6个样品的平均值(约10μm)都非常接近。

干旱-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现代森林典型植被和土壤中类脂物分子特征及其意义159-165

摘要:利用GC-MS对西北干旱区一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森林区典型植被与现代土壤样品中可抽提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一系列类脂物分子化石。在未进行族分离的情况下,检出兴隆山现代森林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草本植物则以C31为主峰;土壤样品中均保留有很强的、几乎均势的C27,C29和C31信号;α-正构脂肪酮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植物中以C23,C25或C29为主峰,土壤样品以C27或C29为主峰;其反映的信息是植被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理解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类脂物所指示的植被信息、进一步探讨类脂物分子在植被(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湖泊沉积体系中存在与相互转换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分子化石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不同处理过程所得数据之间的对比和科学解释提供资料。

泥河湾盆地东坡遗址ESR年代学初步研究166-172

摘要:中国泥河湾盆地以发育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湖相地层和数目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是研究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新旧石器和早期人类演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东坡遗址是泥河湾遗址之一,形成时代一直没有确定。根据古地磁和区域地质等分析,初步认为东坡遗址形成时代不早于距今780ka。本文利用石英Ti心ESR法对泥河湾东谷坨剖面B/M界限样品进行了测量,年龄为750±88ka,这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泥河湾层水相沉积物进行测年是可行的。我们利用同样方法和参数对东坡遗址进行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东坡遗址文化层的形成时代为距今304±12ka到333±23ka,平均年龄为321±15ka。

《第四纪研究》征稿和征订启事172-172

元谋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分析173-182

摘要:利用冲沟、山脊等断错构造地貌的卫星遥感图像解析,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观测以及断层露头剖面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元谋断裂-平浪-江边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平浪-江边段在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定正断层分量,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大致为0.45~2.60mm/a,其中-平浪-大龙潭-带,水平滑动速率约2.00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7mm/a;木莲旧-秧田井-带,水平滑动速率接近0.5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6mm/a;乐胜古-江边-带,水平滑动速率接近1.42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4mm/a。同时表明,断裂表现出至少两期明显活动的分段性特征:较早期活动时间大致为50.87±4.32~53.23±5.89kaB.P.,为-平浪-秧田井段的最新活动时间,且-平浪-江边整段均活动;在秧田井-江边段,断裂最新活动时间应晚于17.92±1.52kaB.P.。2008年8月30日的攀枝花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也显示出与元谋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的活动特征-致。

第四纪研究杂志研究简报
硅藻实验提取方法——最佳静置沉降时间的探讨183-184

摘要:湖泊沉积中的硅藻对环境反应敏感,记录了年际甚至季节尺度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信息,成为古环境研究中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硅藻已普遍用于古气候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中。而利用硅藻进行详细的古气候研究,首先必须保证在沉积物中高效的提取硅藻化石。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H0是:先加入10%HCL去除钙质,然后用蒸馏水洗净,再加入30%H2O2在恒温100℃下加热1~6小时(视不同样品而定)去除有机质,

《第四纪研究》编辑委员会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