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第四纪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Quaternary Sciences

  • 11-2708/P 国内刊号
  • 1001-7410 国际刊号
  • 2.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第四纪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第四纪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文、研究简报、书评和后记

第四纪研究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第四纪研究杂志深切悼念孙殿卿院士
怀念中国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杰出的开拓者和领导人——孙殿卿先生(1910-2007)653-655

摘要:2007年6月12日从《科学时报》上读到孙殿卿先生于当月10日逝世的消息十分震惊和悲伤。因为在今年春节联欢会上胡长康还和他一起照过像。从照片上看孙先生身体很健康,腰板挺直,面带笑容,真不像是一位年近100岁的老人。原想把照片请他签名留作纪念,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去世了,噩耗传来,怎不叫人悲伤!

从地质力学的开创到地球科学系统理念的萌发656-658

摘要:李四光14岁(1903年)深怀日帝炮击我国舰、民之恨,赴日苦学造船,兼受中山先生革命宏愿之教诲,誓入同盟会。21岁高才壮志,回国务工,心图国事,书“雄势三楚”之愿。1911年得“工科进士”,随黄兴、宋教仁、董必武等同志,投身“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省共举事,清朝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都南京。四光青年热血,启授实业部长。但,民主革命仅数月之功,大小军阀混战夺冠,

深切怀念,万千追思——纪念恩师孙殿卿院士659-661

摘要:2007年6月10日早8时10分,恩师孙殿卿走完了他风风雨雨,而又光辉的一生,驾鹤西去。我在悲恸欲绝,又无可奈何中,送走了他。他走得那样安详,但又深蕴着丝丝眷恋。他艰苦奋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保留的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做了他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一切。作为李四光大师的学生、助手和接班人,他竭尽所能,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大师所开创的地质事业;他不但为创建地质力学,

孙殿卿先生与中国第四纪冰川662-662

摘要:孙殿卿院士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奠基人之一。他是李四光教授最忠实的学生和助手,他不但继承了李四光教授的学术精华,在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学方面还有创新和发展。他在我国第四纪冰川理论研究中的成就,得到同行的推崇,在国内外第四纪地质学界有很高的声望。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先生首先发现在桂西北地区驾桥岭东坡第四纪冰川遗迹;

我失去了我生活中的偶像——怀念我的姥爷孙殿卿663-664

摘要:我叫罗逊,今年26岁,现就读Uppsala大学能源系,硕士学位,父亲罗运生,母亲孙愉荪都是很普通的平常人。对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生活的偶像不是欧美、日韩、港澳台的影视歌的大明星,就是一些世界上顶级的球星们,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生活中的偶像不是什么大明星或球星,而是我的姥爷孙殿卿。我甚至因为叫不出或是说错当前最红的大明星们的名字,

孙殿卿先生指导我研究地壳运动问题665-667

摘要:李四光先生逝世后,为了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先生的学说,孙殿卿先生不遗余力,费尽心机。地质力学研究所的老人员,他几乎是一个一个人的安排,指出研究方向,确定研究目标。对于我,除了继续矿产分布规律研究外,他希望我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地壳运动问题。

第四纪研究杂志简讯
《第四纪研究》2008年1—3期主题预告及征稿启示667-667

摘要:《第四纪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纪研究综合性刊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第四纪和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趋势,刊登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第四纪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第四纪研究》为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家发表和交流新成果提供了新的舞台,刊物有良好的国际影响,也是国外第四纪科学家关注中国第四纪研究进展的重要信息源。经研究决定,《第四纪研究》2008年1~3期的主题初步拟定如下:第1期: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的气候记录与生态环境第2期:遥感地质与构造、地貌和环境演化第3期:南海及相邻海域古环境变化记录与古海洋学《第四纪研究》除坚持每期有一部分组稿外

第四纪研究杂志深切悼念孙殿卿院士
重视实践,诲人不倦——回忆敬爱的孙殿卿先生668-668

摘要:记得1964年4月的一天,我从京郊野外来到第2期地质力学进修班报到。我们这一期学员有七十多人,分别来自不同部门的教学、科研、生产岗位,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是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而我只是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技术人员,对于地质力学的了解知之甚少。能否学好地质力学,我心中不免忐忑不安。这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孙殿卿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勉励我们认真地精读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概论》专著,

青藏高原若干地点的第四纪冰川年代学——深切怀念孙殿卿院士669-673

摘要: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时空演化问题广受关注。应用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测定方法开展高原古冰川的年代学研究,对青藏高原聂拉木、唐古拉山、义敦海子山和折多山等4个地区的第四纪冰碛物进行了10^Be,26^Al和21^Ne暴露年龄测定,获得了青藏高原不同地点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年代学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出现了多期第四纪冰期,分别为YD事件、末次冰期晚阶段、末次冰期早阶段、倒数第2次冰期和倒数第3次冰期。

第四纪研究杂志河海交互作用与海岸海洋环境研究专辑
河海交互作用沉积与平原地貌发育674-689

摘要:河流是搬运陆源泥沙的主要动力,对相邻的海岸海洋沉积动力有巨大影响。中国河流汇入海洋中的泥沙曾占全球入海泥沙的10%,现代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曾是海岸平原,河-海交互作用是形成海岸平原与浅海输积泥沙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5个不同类型的河流展示其不同的泥沙运动与河口沉积的特性以及对相邻陆架之影响,包括:1)强潮型动力的鸭绿江河口湾,形成从陆向海与从海向陆的双向水流交汇沉积,海岸形成潮流脊体系。2)季风波浪为主导动力的滦河口,以泥沙的横向运动为主,形成沙坝环绕的双重海岸,沉积粒径自海向陆减小;沿岸浪流携运泥沙向河口两侧分布,使沙坝具有沙咀状的复合特点。3)弱潮型、多沙的黄河口,径流于两侧堆积指状沙咀,沙咀下风侧形成粉砂粘土淤泥湾,沿岸流携运泥沙向渤海湾延伸为淤泥舌。4)径流与沿岸流组合作用的沉积模式,以长江口为代表,泥沙沿岸向南输运为主导,向海岸与向内陆架构成颗粒变细的带状沉积,外陆架出露残留砂。5)充填河口湾的三角洲,以珠江为代表,河流分汊与会潮点泥沙堆积,悬移质扩散至湾外,被沿岸流携带沿海岸向SW运移,外陆架为残留砂沉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述河流均受到人为活动的改造影响,河流自然过程与河海交互作用效应均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滦河三角洲为例阐述河-海交互作用与平原的地貌特征。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690-699

摘要: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东西部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矿物差异及其物源意义700-708

摘要:主要针对长江三角洲东西部两个晚新生代钻孔的重矿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近河口区和内陆三角洲平原区物源演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河口区自下而上地层中可以划分出5个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带,内陆平原区可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带,这些组合带分别对应着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区在上新世时期重矿物特征十分相似,以金红石、锆石、电气石等酸性-中酸性矿物为主,伴随着许多强氧化自生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白钛石等,表明了以基底和西部天目山为主的物源,指示了强烈风化的沉积环境。进入第四纪,两区沉积物来源发生了变化,内陆平原区继承了西部山地物源,但不稳定矿物增加,并伴随出现许多还原性自生矿物,如黄铁矿、重晶石、碳酸盐等,指示还原环境占主导。相比之下,近河口区物源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中更新世后矿物种类丰富,金红石、榍石等酸性-中酸性矿物,紫苏辉石、钛铁矿等基性矿物,透辉石、蓝晶石、符山石、十字石等典型变质岩矿物都稳定出现,意味着随着沉积盆地下沉,河口区逐渐接受了长江中下游和上游沉积物的物源。

近50年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709-717

摘要:以黄河口利津站实测、天然径流资料为依据,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随机水文学的方法,对黄河入海径流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流域气候和人类活动资料,定量探讨了近50多年来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的影响。采用费希尔最优分割法检测出黄河实测入海径流出现1968年、1985年和1996年3个跳跃点,依据3个跳跃点,将入海径流分为4个阶段:即Ⅰ(1950-1968年)和Ⅱ(1969-1985年),Ⅲ(1986-1996年)和Ⅳ(1997-2004年),4个阶段径流量逐阶段递减。根据降雨与径流的相关分析计算出各阶段取水量占入海天然径流量的比重,第Ⅰ阶段为24%,Ⅱ,Ⅲ和Ⅳ阶段分别升至44%,65%和79%,说明流域取水量的增加是造成入海径流量逐阶段减少和断流严重性增强的主要原因,也反映了黄河入海径流由第Ⅰ阶段受自然变化影响为主逐渐过渡至第Ⅲ阶段后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主。1985年以后流域暖干化、大水库的调节和水土保持等则是促使径流量减少和断流的辅助因素。

黄河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E)组成的粒度效应718-723

摘要:依据Stokes颗粒沉降原理将黄河利津水文站和汊河清八站的表层沉积物分别提取为〈2μm,2-4μm,4-8μm,8-16μm,16-32μm和32-63μm的6个粒级,采用ICP-MS法对各个粒级沉积物的15个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两个样品REE含量随粒度增大的变化趋势有细微差别,但总体随粒度大小呈"高—低—高"的不对称马鞍型分布,其中最高REE含量和最低REE含量分别位于〈4μm的粘土粒级和4-16μm细粉砂粒级中;各粒级沉积物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REE的配分模式一致,呈平缓的右倾型,相对富集轻稀土,明显的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对各个粒级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及体视镜下观测,石英含量随粒级增大而增加,长石在8-16μm中含量最高,在16-32μm中,碳酸岩含量最高,随着粒级增大,重矿物含量逐渐增加,黄河沉积物REE随粒度的变化特征与粘土矿物对其吸附及流域碎屑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

南黄海辐射沙洲西太阳沙海域钻孔沉积环境分析724-734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洲枢纽区的西太阳沙海域钻孔岩芯很好地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中晚期潮成沙脊沉积序列和晚更新世末期滨岸潮滩沉积序列。潮成沙脊在垂向上由两个基本的沉积相构成:出现在-5m水深以上的沙脊-浅潮下相以发育小型沙波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缺乏生物扰动为特点;发育在水深-5m以下的沙脊-深潮下相以出现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沙波交错层理组合为特点,具有丰富的生物扰动,并保存有风暴沉积。14C测年数据表明潮成沙脊是中全新世以后形成的,在辐射沙脊群形成之前,研究区经历了晚更新世的滨岸潮滩环境以及早全新世的海侵环境。烂沙洋靠西太阳沙一侧潮流通道目前已切入晚更新世滨岸潮滩相地层,潮道底部约8m厚的淤积层夹有强烈变形的滑塌堆积,可能与台风、风暴潮引起的骤然淤积有关,目前已被1992-2003年的海图资料证实。

宝应钻孔沉积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735-749

摘要: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对指示沉积盆地演化历史、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踪作用。宝应沉积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印证了苏北平原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与黄河、长江具有类似的物源,并可能受基底碱性火山岩和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影响。钻孔沉积物具有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Ce正异常的总体特征;海侵段的稀土含量比陆相沉积段略低。δEu在陆相沉积中为1.16,呈微小的正异常;在海侵沉积中为0.99,基本不显示异常。稀土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粒度由粗变细,稀土元素含量增加;ΣREE的高值段对应粘土含量较高,反之亦然。沉积物REE及Rb/Sr比值的纵向变化反映了海陆交互过渡带古气候环境的波动:ΣREE的高值段与δEu和δCe的低值段代表了冷湿的气候环境;ΣREE和δCe的低值与δEu的高值段反映了暖湿润的环境信息。结合地貌、岩性及微体古生物,综合分析表明苏北平原在第四纪曾遭受了多次海水淹覆,海-陆交互堆积作用明显,从古海湾逐渐发育堆积最后由河流冲积物覆盖成陆。

潮滩沉积记录正演模拟初探750-755

摘要:以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为原型,提出了获取潮滩沉积记录中沉积层保存潜力信息的正演模拟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在沉积物供应恒定的条件下,随着潮滩的不断淤长,岸线淤进速率逐渐减小,潮滩滩面的沉积速率逐渐降低,而潮滩层序中的泥质沉积的厚度向海逐渐增厚。沉积层保存潜力的计算结果显示,潮滩上保存潜力在高潮位附近和潮下带的较低部位为最高,可达80%以上,潮间带下部存在着低值区,保存潜力低于20%,与前人在潮间带进行的现场观测结果相近。对研究方法经进一步细化(如考虑滩面坡度和粒度分布变化、波浪和风暴潮作用、潮沟摆动等因素),并与反演方法相结合,可望更好地解释沉积记录中的环境演化信息。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756-765

摘要:通过对比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的表层以及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并结合不同植被不同植株部位中碳、氮、磷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潮滩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与规律,探讨了不同生态带以及潮滩植被对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富集作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苏北潮滩湿地各生态带对不同的测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富集作用,互花米草滩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磷含量要远大于其他几个生态带,光滩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最高;粒度效应是控制互花米草前缘地带以及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盐蒿和芦苇滩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更多的是受粒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生态带表层沉积物中的C/N比值分布,大致可反映其有机物来源的差异,而不同生态带中柱状沉积物中的C/N比值相对接近,很难根据C/N比值大小来对不同生态带中的有机物来源进行判断,这可能是埋藏在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更多的受到了早期成岩作用造成的。植被对潮滩湿地中碳、氮、磷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3种物质在互花米草、盐蒿和芦苇中的含量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潮滩植被对沉积物中上述3种物质的贡献差别主要是由不同植被的生物量和其所处环境的沉积动力差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