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 11-2074/P 国内刊号
  • 0001-5733 国际刊号
  • 1.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球物理学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4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球物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报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181-189

摘要:2001年1月26日11:1O~11:40UT,ClusterⅡ卫星簇位于午后高纬磁鞘边界层和磁鞘区,此时行星际磁场Bz为南向,本文对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多次磁通量管事件作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一系列的新发现:(1)高纬磁鞘边界层磁通量管的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78s,比目前已知的磁层顶向阳面FTE的平均周期(8~11min)小得多.(2)这些通量管都具有强的核心磁场;其主轴多数在磁场最小变化方向,少数在中间变化方向,有些无法用PAA判定其方向(需要用电流管PAA确定),这与卫星穿越通量管的相对路径有关,(3)每个事件都存在很好的HT参考系,在HT参考系中这些通量管是准定常态结构;所有通量管都沿磁层顶表面运动,速度方向大体相同,都来自晨侧下方,通量管的径向尺度为1~2RE,与通常的FTE通量管相当,(4)起源于磁层的强能离子大体上沿着管轴方向由磁层向磁鞘运动;起源于太阳风的热等离子体沿管轴向磁层传输,通量管为太阳风等离子体向磁层输运和磁层粒子向行星际空间逃逸提供了通道。(5)每个通量管事件都伴随有晨昏电场的反转,该电场为对流电场。

1997年1月7日至11日广州站宇宙线强度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190-194

摘要:1997年1月6日爆发的日冕物质抛射(CME)到达地球时引起了强烈的地球物理效应,CME在行星际空间传播时,广州的多方向μ介子望远镜观测到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变化.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磁暴前后广州台字宙线强度的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磁暴前字宙线周期为16~32h的信号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周期为24~32h的周期特征过去没有被报道过,广州台垂直方向字宙线强度的谱在磁暴发生前48h就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各向异性分析方法得到的时问提前量更大,同时还分析了几个方向字宙线强度的最强信号以及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讨论。

大气湍流能谱的精细结构及能量级串195-199

摘要:利用小波变换和傅里叶分析对近地层大气湍流脉动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波数空间能谱著名的“-5/3”标度律成立的区间中存在突变点;还发现对应于小波变换时间尺度2j,j=1,2,…,j0,高频分量按照2(j-2)-1(j>1)的方式级串,这符合同步级串的物理图象;在标度区间内高频分量作用于幂律局部特征的效果是平均的,不存在影响标度指数的特征频谱.利用不同高度大气湍流资料和不同小波基函数作变换,结果是一致的。我们还对H=1/3的分形布朗运动产生的随机序列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从能谱角度,实际发达大气湍流偏离高斯分布的程度很小,二者的差别只在高阶标度律时明显。

磁尾通量绳结构中由压强损失导致的核心场增强200-206

摘要:与亚暴活动密切相关的磁尾等离子体团可以具有不同的拓扑位形,多数磁尾等离子体团具有强核心场,是一种通量绳型磁结构。MHD模拟表明:地球磁尾不同拓扑位形磁结构的形成,与越尾分量By的分布形态有关.但是模拟研究所展示的通量绳结构,核心场强度远低于尾瓣区磁场强度.本文考虑磁尾通量绳结构中,螺旋形磁力δp/δt|lng s δT/δt|los x及δBy/δt|lne,对于初始By分量为均匀分布,受晨昏电场产生的边界入流作用,磁尾通量绳结构重复形成与逐一排放的两个算例,计入修正项后,多重磁结构峰值压强的平均值降低,核心场的平均值明显增大两个算例中,背景By值较低的算例1(By0=lnT)中,核心场的相对增幅较大。

地球等离子体片中磁泡对地面磁场的扰动207-211

摘要:观测到的爆发流(Busty Bulk Flows,简称为BBFs)有很多主要特征都可以用磁泡图像描述.磁泡模型认为电离层中绝大部分电势降落都发生在磁泡中,据此可以估算它周围的霍尔电流及其在地面引起的地磁扰动.将本文结果与SMA(Scandinavian Magnetometer Amy)雷达阵列观测的BBFs的特征进行比较之后,发现二者符合得很好.这表明BBFs与磁泡在引起地面磁场扰动上的表征是一样的,暗示BBFs很可能就是磁泡。

轻便式气球、火箭高空大气探测共用系统212-215

摘要:鉴于对高空大气探测日益增多的需求,而常用的接收、跟踪定位设备却比较笨重而且灵活性差,不能适应既需要机动灵活又能适合于多种场合使用的要求.本文介绍通过提高接收系统的信噪比同时采用宽波束接收天线,研制了一套低成本、轻便式高空大气探测简便系统.该系统调频发射机和高空大气探测有关仪器和地面抛物面接收天线、低噪声接收机及数据处理设备组成,主要用于探空气球和微型火箭对高空大气探测数据的接收和处理。

浅海区域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数据波形重构方法216-221

摘要:根据测高卫星返回波形的特征,给出了由Topex/Poseidon卫星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构的方法,并采用函数逼近算法确定波形重构改正量,进而改善测高卫星近海岸海面高观测值的精度.在中国南海区域计算了四圈T/P测高卫星经过波形重构后的海面高数据.近海岸海面高数据与相近时刻验潮站数据相比,精度比波形重构前有了很大提高,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本刊启事221-221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水平应变场222-231

摘要:推导并建立了块体的两种弹性运动方程: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方程和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应用统计学原理,使用西域、青藏和华北块体上的GPS站速度数据,对这两种弹性运动方程与刚体运动方程模拟块体站速度的无偏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是描述块体运动的最优模型.将中国大陆划分为10个块体,应用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和块体上的GPS站速度估计了各个块体上的旋转与应变参数,按照1°×1°的间距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上1005个点的应变参数,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应变场的基本特征.用本文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方向与地质学方法和测震学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华南块体除外)。

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川滇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232-239

摘要: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96°E~104°E,22°N,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结果显示,该区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底部受下地壳南南东向剪切力,与GPS反映的现今地块运动方向大体一致;而研究区域其他地区底部没有受到统一显著的剪切力作用。结合该地区的研究资料,初步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受挤压向东和东南运动过程中,下地壳物质比上地壳更易于流动,从而对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有拖曳作用.从应力场反演的模型位移与GPS实测的现今位移资料也大体吻合,反映结果有合理的物理意义。

阿尔泰-阿尔金地学断面地壳结构240-249

摘要:根据阿尔泰-阿尔金地学断面的地震纵、横波资料,建立了地壳速度及泊松比结构.测区的地壳具有明显的三分结构特征,其纵波速度自上而下依次为6.0~6.3km/s、6.3~6.6km/s及6.9~7.0km/s;阿尔泰南缘的地壳最厚,为56km,准噶尔盆地的地壳最薄,为46kin,大部分地区的地壳厚度为50km左右.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之间上地幔顶部的纵波速度为7.7~7.8km/s;阿尔泰南缘及塔里木盆地上地幔顶部的纵波速度较高,为7.9~8.Okm/s.测线南部,包括东天山及塔里木东缘,自地表至30km深处的地壳纵波速度低,泊松比为0.25,表明上地壳主要为石英及花岗质成分;而测线北部(包括阿尔泰及准噶尔盆地)的中、上地壳则呈现较高的泊松比(0.26~0.27),可能为基性地壳的体现.厚15~30km的下地壳纵波速度(6.9~7.0km/s)较高,泊松比为0.26~0.28,可能以镁铁质的麻粒岩成分为主.位于天山及其南侧地壳中部的低速层(Vv=5.9km/s,σ=0.25)则可能为晚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中的花岗质侵入岩。

欢迎订阅《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249-249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上地幔顶部Sn波速度层析成像250-256

摘要: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4364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主要结果是;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4.55km/S,速度变化量从-0.14km/S到+0.15km/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鄂尔多斯地台和台湾海峡也是Sn速度较高地区,整个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山西北部和郯庐断裂带,Sn速度都比较低,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北地震带地区,Sn速度也较低.③Sn速度变化分布和构造活动、地壳厚度以及大地热流变化有关,分别求得了速度与地壳厚度和大地热流的线性回归方程.④Sn速度变化和Pn速度变化的区域分布总体上是吻合的。

《地球物理学报》稿约256-256

云南遮放-宾川和孟连-马龙宽角地震剖面的层析成像研究257-267

摘要:依据有限差分反演和射线反演的方法,利用走时、振幅比和重力布格异常数据对云南地区遮放-宾川和孟连-马龙宽角地震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进行层析成像研究.遮放-宾川测线地壳厚度为35~46km,孟连-马龙测线地壳厚度33~44.5km.局部位置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值偏低,速度值变化范围大,反映出云南地区是典型的构造活动区的特点.地壳上地幔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深浅构造一致性,意味着浅部物质活动存在深部背景,遮放-宾川剖面速度结构显示地表怒江断裂东侧存在贯穿地壳的大规模低速异常,可能与深部物质上涌活动有关。遮放-宾川线和孟连-马龙线速度结构显示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分界线的红河断裂是超壳断裂,怒江断裂深及上地幔,而昌宁-双江断裂显示为低角度铲式断层,意味着该断裂切割并不深.云南地区强震的发生往往与延伸到上地幔的深大断裂有关,且-些浅源地震经常位于中上地壳深大断裂与其他断裂的交汇部位、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接触带上速度等值线弯曲的位置.推测这样的位置有利于能量和区域应力的积累。

弹性波数值模拟的延迟边界方法268-273

摘要:在地震波场的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中,由于计算量的限制,必须加入人为的边界,使模拟计算可以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由于边界节点上的波场值不能像模拟区域内部的节点一样使用中心差分来计算,使其计算精度大大降低,从而产生边界反射.为了消除边界反射,本文提出了延迟边界方法,根据弹性波在传播方向上等距离质点的等相位延迟性质和振幅衰减特性,由内部波场的时空分布,推算出边界波场的相位延迟的大小和振幅衰减系数,从而提高边界节点上的波场值计算精度,消除边界反射的产生。

启事273-273

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韦州剖面大地电磁探测与研究274-281

摘要:对穿过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N36.5°,E105.5°)北至同心县韦州(N37.28°,E106.48°)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进行测量和资料处理,得到高精度的数据如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最佳主轴方位角等.依据这些数据,对测区的电性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和二维定量反演解释.结果表明,沿剖面可以分成5个电性区块,与西、南华山隆起(Ⅰ)、兴仁堡-海原盆地(Ⅱ)、中卫-清水河盆地(Ⅲ)、中宁-红寺堡盆地(Ⅳ)和鄂尔多斯西缘带(Ⅴ)对应,各区块的边界由大断裂构成,地表到深度10km左右,西、南华山隆起和鄂尔多斯西缘带呈高阻特性,兴仁堡-海原、中卫-清水河、中宁-红寺堡三个盆地的电阻率较低且呈盆地凹陷形状,盆地基底显示为西南深东北浅的簸箕状起伏形态,基底最深约为8km.西、南华山隆起、中卫-清水河盆地和鄂尔多斯西缘带的下地壳为“正常”电阻率结构.兴仁堡-海原和中宁-红寺堡盆地的下地壳上部为“异常”低电阻率带。1920年的海原大震区存在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震区西南侧和上部区域为相对高阻,东北侧和下部区域为相对低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