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早餐中国》:传统电视融合转型的一次突围1-2

摘要:近期,由海峡卫视策划和制作,在腾讯视频和海峡卫视同步播出的百集美食短视频《早餐中国》取得了播放量与口碑的双赢,被誉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风味人间》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美食纪录片。本文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从节目的制作理念、传播形式、文化表达等多个维度总结了《早餐中国》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于电视融媒体转型的启示。

烟火气呈现,网生范表达——从《早餐中国》看传统媒体的“出圈”法则3-5

摘要: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播出后在网上掀起热潮,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生活话题,获得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一致肯定和齐声点赞。4月2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专门撰文推荐,节目上线四周视频播放量破亿,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近3亿,互动量达200万,不少品牌均有合作意向,节目有望在第二季迎来商业回报。无论从市场表现还是观众口碑上,《早餐中国》都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节目之后又一档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现象级纪录片。如果说,《早餐中国》的火爆打开了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另一种想象空间,那么其背后的制作方海峡卫视,则让行业看到了只要抓住时代热点,生产接地气的高品质内容,再辅以当下受众娱乐消费习惯的传播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同样可以在互联网时代获得"出圈"的机会。

用户视角下短视频创作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以《早餐中国》为例6-8

摘要:《早餐中国》是由福建海峡电视台和腾讯视频于2019年推出的一档美食纪录片,自4月22日上线播出四周后,在腾讯视频端播放量就突破1亿,持续占据腾讯视频纪录片每日热播榜第一的位置。一部每集只有5分钟的美食纪录片突然引爆网络,该现象的背后与其抓住时代热点、独特创新的纪录片讲述方式不无关系。本论文试图从节目创作层面的选题、叙事、制播三个维度来剖析《早餐中国》作品本身,为新时代下纪录片及短视频的创作者提供一点经验与思路。

电视摄像的客观记录与主观表现——纪实类电视节目摄像创作初探9-10

摘要:基于社会的发展,电视电影事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主要类别,纪实类电视节目得到优化和创新,通过客观记录与主观表现的统一实现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审美本质体现。针对纪实类电视节目创作,需要注重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对表现与记录二者的有效处理,提升摄像创作的效果,进而促进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纪实类电视节目摄像创作进行分析探究。

从《早餐中国》看美食纪录片的突围之路11-13

摘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早餐中国》自2019年4月22日播出以来,凭借朴实的内容与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引发大众对于美食纪录片的极高关注。腾讯评分9.5、豆瓣评分7.8,上线四周视频播放量破亿,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近3亿,互动量超200万。本文以该节目为例,复盘《早餐中国》如何在两周内成为爆款话题,同时从内容与受众方面进行剖析,对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融合传播时代,纪录片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深入人心——以纪录片《早餐中国》为例14-15

摘要: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被纷繁的内容、快速的节奏打乱,传统的电视平台与电视节目,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必须要寻求创新发展,融合新媒体以提升自身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那么纪录片这样一个传统的电视节目类型,如何转型成新媒体纪录片?内容与互动两手抓很重要,利用有效的互动抓住用户的眼球、抓住用户的内心,重新吸引流失的观众用户,更有效地让节目内容深入人心。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媒介依赖表征与原因探析16-18

摘要: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探究短视频发展下一个风口——vlog发展现状及趋势19-21

摘要:2017年,vlog开始出现在中国大陆,迄今为止vlog的百度搜索指数整体环比增长率200%。尽管不像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APP的爆发式增长,但vlog作为一种新的视频内容呈现方式,在中国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首先对vlog的定义进行界定,从内容生产方式、内容主题分类及内容特点三方面介绍了vlog的内容属性及特征。接下来,分析了vlog的受众满足机制,认为vlog制造了人际交往的光韵,完成了平淡生活中对仪式感的需求,同时契合了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最后笔者对vlog的发展迷局与出路等几方面进行了具体梳理,以期为vlog本土化提供经验。

“相由心生”:探索媒介融合时代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22-24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大热,粉丝文化开始日益受到关注。从"追星"到"偶像养成",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从现实到虚拟,粉丝文化的变现能力与商业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刷新。本文分别选取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现象级媒介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介产品、短视频媒介产品以及养成类媒介产品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粉丝文化与媒介产品横向延展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作用及影响。

浅析“一镜到底”和“无缝剪辑”在新闻微视频中的应用——以《数字福州·新时代新生活》为例25-28

摘要:"一镜到底"和"无缝剪辑"是电影中经常运用到的手法,因其摄制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过去极少被运用在新闻视频里。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制成本的下降、媒体从业人员制作水平的提升,"一镜到底"和"无缝剪辑"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新闻视频中,其有效提升了视频的连贯性、可看性、艺术性,给受众奉上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觉体验。

21世纪传媒形态及其走势——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四十年之八29-34

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经济社会的不断升级和走向成熟,一个新的文化经济时代--传媒经济时代(注:简称为传媒时代)将在信息经济社会内部形成,并成为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智能化推促力和重要的新型商业传输力。要保证传播媒介智能化推促力和新型商业传输力的充分发挥,转变传统传播媒介认识观、确立科学的传播媒介思维方式是关键。合格的传媒经营者,一定要在懂得传媒经营技巧和传媒政策的前提下,还要真正懂得三种最基础性的传媒理论,即传播媒介的定义、传播媒介理论和传播媒介革命。传媒本体是指人、事、物,而这种人、事、物绝对不是指自然人和没有任何内容的事、物,而是拥有丰富信息内容的人、事、物,也只有这样,传媒促使双方或多方关系的作用力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能够发挥传媒作用的人、事、物是一个整体,真正实现了人与事、物的最佳结合,绝对不是分离的,因为人与事、物的分离就会造成人脑中储存的信息失去了传输的渠道和载体,就会造成载有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媒质(介质)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传媒社会是指以传播媒介为支柱的社会,是从传媒的角度对信息社会的解析。可见,传媒社会与信息社会同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传媒社会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在传媒社会里,传播媒介是轴心,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传媒这个轴心连接起来;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心进行的。传媒"产事剥离"模式是指依据传播媒介发展规律和传播媒介在国家还存在的人类社会体系内所具有的政治性、经济性基本特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传媒文化事业体制与传媒文化产业体制的共同体。要保证传媒"产事剥离"模式功能力的实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

内容融合让县级融媒体更接地气35-36

摘要: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县级融媒体基本整合了两微、两台、一网一报等平台,做到了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县级融媒体要更接地气,关键在于内容融合。从信息来源端、生产端、传播端三端入手可以做好县级融媒体的内容融合。在生产端,以连促通实现信息源融合;在生产端,通过融中有特,创作新闻内容;在传播端,通过反馈直达,让受众反馈变得"重要"起来。县级融媒体在内容融合上独具优势,但依然要坚守内容融合的核心:新闻性。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两岸青年在社交媒体中的交流与融合——以“天涯社区”网站为例37-41

摘要:社交媒体带来了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变化,在"天涯社区"论坛中,两岸青年就已经展开了频繁的人际互动。通过分析其中的57份帖子发现,由于社交媒体中充斥了大量的谩骂或攻击性言论,充满群体对立情绪的氛围高度膨胀,社交媒体容易演变成一个具有高度分歧与冲突性的交流空间,使得两岸青年的交流难以构建出有意义的深层次互动,甚至给两岸青年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此,要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作为新时期的对台青年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涉台新媒体生态建设,营造有利于两岸青年交流的理性包容空间。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42-45

摘要:2018年11月17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12项提名参选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张艺谋的又一中式风格巨作,电影《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氛围。本文通过将《影》中的中式美学进行探究与阐释,分析其作为中式大片目前所处的困境与不足,同时探讨中式大片的美学架构在电影中的未来发展。

电影《芳华》的人物形象分析46-48

摘要: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上映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部充满着怀旧色彩的青春文艺片不论是在视觉造型、电影配乐、演员形体方面都精心策划,在人性善良、历史叙述的主题上都有深厚的审美意蕴。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索电影中暗含的视觉审美、人性题材、感念青春、人物精神内涵等多重审美意蕴。

浅谈符号的象征性与意义呈现——以杨德昌电影《一一》为例49-51

摘要:《一一》所呈现的内容很多。但回归到每一个角色身上,可以看出导演所要展现的是每个人心中那一片隐秘而又温柔的部分。在展现的方式上,不仅拥有镜头语言,还有影像符号的应用。通过对于符号的解析,找出每个角色的柔软点,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导演杨德昌如何应用符号呈现六位家庭成员,各自在不同人生阶段拥有的人生意义。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国家形象的语言学研究述评52-55

摘要:本文以CSSCI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中的35份语言学期刊杂志刊载的40篇国家形象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的发表时间、刊载期刊、研究内容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语言学的国家形象研究近年迅速增多,刊发期刊数量有限,研究着重对话语展开分析。文章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从世博到进博:上海全球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变迁56-59

摘要:本文选取全球5个国家、1个地区共12家媒体,以世博会和进博会开幕前后各一个月内有关上海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建构了城市形象分析模型,通过计算机分词聚类法与内容分析,对比分析了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前后的变化。从整体趋势看,上海全球城市形象传播力稳中有升,地区辐射力增强但差异明显;从内容上看,全球媒体关注层次逐渐深入;形象呈现依托国家视野;创新驱动推动上海形象更新,后世博时代"机会形象"效应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