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传媒与传播本质的揭示——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四十年之一1-6

摘要:人类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类生命运动的一种模式。根据人们对于人类传播特质的认知,人类传播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时代,即人类本能传播时代、人类阶级传播时代和人类科学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本质与传播媒介的本质共同受制于人类体质机制,所不同的是在人类体质机制体系内的不同具体体质机制的功能力的外化上。传播媒介的本质是人类视听觉器官功能力的外化;人类传播的本质是人类体质传播机制的外化,或者说是人类体质互动传播机制的外化,是所有社会人的本能,是构成人类生命体的重要机制。传播媒介功能力是各类传媒形态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能够展现出来的能力。传播媒介功能力的展现必须具有两个关键性的条件,即传播媒介实体能够直接表现出来的功能力和传播媒介本源体功能力的开发利用度。传播媒介功能力展现的这两个条件,前者是“表”,后者是“本”。只有实现了传播媒介实体功能力的“表”与“本”的有机结合,传播媒介实体功能力才能够成为实实在在的传播媒介实体功能力,人类传播的终极目的才能够得到实现,传播媒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促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传播媒介思维人类传播这一人类生命运动模式的灵魂,离开了科学的传播媒介思维,人类传播就失去了生命力,就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毫无任何意义的摆设。现在,人类传播将进入一个新时代——电子“机器人”传播时代,人类的传播方式将由过去的“单向性”传播→“双向性”传播→“多向性”传播转向电子“机器人”传播,即复合型传播。

秉持新闻理想:新闻学教育的基石7-9

摘要:传媒从业者的新闻理想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其核心本质是永恒的。当下,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划带来了一丝迷茫,使许多新闻人在“尴尬”的处境中很难将新闻理想抒发出来。本文剖析了新闻理想面临冲击的原因,梳理了新闻理想的发展阶段,界定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理想的本质内涵,并论证了新闻理想是新闻学教育的基石这一观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势探析10-11

摘要: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已经逐步迈进主流媒体,具有即时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新媒体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大众的传播手段,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贴近广大民众生活和情感的需要,并将其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形式多样的教育产品,让大众在生活体悟中产生共鸣,进而主动的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轻量化策略12-14

摘要:文章对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移动互联环境下传播的场景是碎片化与伴随化的,信息主体体现了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消费者的边界消融,传播效能表现了交互性与参与性的极致实现,传播符号实现了各种元素的无缝对接,信息内容则表现出新闻与各种信息产品的边界模糊。据此,出现了信息传播的轻量化现象,主要是信息传达更加直观简明,信息作品的篇幅以短为主,语态更加亲和与贴心,叙述方式更多情感代入和故事化,修辞上设问反问比拟等广泛使用增加交流互动感。

睡眠与睡前电子媒介使用联系的实证研究15-20

摘要:随着电子媒介发展的繁荣,电子媒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使用媒介的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使用习惯的改变同时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睡眠值得我们关注。因为睡眠的质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1]因此,本文就电子媒介的使用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睡眠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系统的社会学调查。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电子媒介的使用对使用者的睡眠影响微弱甚至没有影响。笔者根据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依托平台“流量优势”助力媒体融合的路径探索21-22

摘要:媒介融合的早期实践效果甚微,并未转变新闻业的颓唐之势。平台崛起被许多传统媒体视为新一轮威胁。本文将从媒介和平台的需求融合入手,发现平台在助力新闻业的复兴上可以提供如下可能性:平台的巨大端口为媒介拓展用户、平台的社交属性为媒介实现用户引流、平台的用户粘性为媒介打造品牌价值,从而阐释平台崛起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新态势。

“人-人”连接如何催生知识生产和共享——以知乎为例23-25

摘要: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连接”是一个关键词。“三重革命”——社会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以及移动互联革命为崭新的“人-人”连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进入到了Web2.0时代,甚至是Web3.0时代,“连接”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是人与信息和服务、资源与需求之间的连接。文章将以知乎为例,分析“三重革命”是如何将人们从传统的社会组织中解放出来,并带来“连接革命”;阐述互联网时代崭新的“人-人”连接如何催生大规模的知识生产与分享行为,并试图揭示从知识共享到知识付费时代,知乎社区的关系网络结构、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了何种变化。

在流动的现代里建构“我们”:《北京日报》京津冀协同专版的融合新闻实践研究26-29

摘要: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北京市委机关报的《北京日报》随即开辟了京津冀专版,并在2016年初由双周刊变为周刊,与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同步运营。这是《北京日报》在媒体融合、探索新的传播生态圈方面所做出的实践。本文选取了京津冀专版的50份样本,从报纸视觉传播、新闻文本等角度进行分析考量,将媒体融合作为一种建构社群的文化实践加以考察,认为《北京日报》初步实现了对“京津冀协同化”的媒体呈现,将政策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到生活和文化层面,即建构出“我们”的整体概念。

场景理论视角下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价值研究30-32

摘要: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成为一个新的入口,重新塑造着用户、企业、服务在特定场景下的智能衔接,开启了场景时代。以人们消遣时间为主的短视频,在最近几年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其中,社交性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因此,从场景理论出发,对移动社交短视频进行场景构建的价值研究,并反思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移动社交短视频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融媒体2.0时代传统媒体人如何“融合转型”33-34

摘要:2016年,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自觉,但传统媒体人也面临着许多转型困惑。本文以一个“涉新”三年的老编辑的角度,试图论述在融媒体2.0时代,传统媒体人如何抓住自己的传统优势,做到“内容为王、导向优先”。同时,传统媒体人还需要进行“头脑风暴”,把自己从媒体人变成产品经理人,适应大数据下的传播规律,拓展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最终实现真正的融合转型。

全球传播视阈下西方媒体“他者”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探究35-37

摘要:随着大众传播由自由主义时代过渡到社会责任论时代,关于媒介伦理的研究越来越被学界和业界所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方跨国媒体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他者”报道越来越多,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本文将就西方媒体“他者”报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案。

男色消费对女性凝视的隐性消解——以优酷IP剧《镇魂》为例38-39

摘要:福柯认为,“凝视”(Gaze)既是知觉手段,又是权力机制:它赋予凝视者自我认同的主体性,监督、规训被凝视者思想、言行。传统媒介时代,女性被视觉霸权商品化,是男性消费欲望凝视的客体。网络社会崛起后,多元思潮并竞、女性地位提升,女色消费广受挑战,“耽美”、“腐剧”等男色消费风潮诱发内容生产“IP热”。其中,“IP剧”借粉丝效应,成为女性凝视、消费男色符号之重镇。但男色消费实为资本、男权合谋建构的后现代景观,它从政治、经济双向隐性消解了女性凝视。

基于建构视角的媒介形象研究40-42

摘要:媒介形象是建构的产物,它源于社会现实,却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投射,而是主观建构的拟态形象。媒介形象的建构是在特定场域中进行的,媒介形象的“原像”、 媒介组织、社会语境以及媒介话语权力格局等共同构成了媒介形象建构的场域,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媒介形象以一种规范的、社会意义指向明确的方式呈现在媒介受众面前。对于传播者而言,其媒介形象建构的作用机制包括三个阶段:建立认知、建构认同、形成刻板印象。

多媒体摄影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43-45

摘要:多媒体摄影是科技和摄影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新型摄影语言形态,由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声音、文字、动画等元素相结合。摄影者通过多媒体摄影构建了基于城市的真实物质世界的四维虚拟公共空间,多种媒体元素的融合、对比、呼应,增强现实、主导观者行为和观看方式,完成观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五维建构,将观者建构的精神空间与摄影者建构的物质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媒体记者的形象建构46-47

摘要:媒体记者所采写的新闻或者参与的活动通过媒体,其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就会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一个客观事实存在或者社会舆论导向。这就决定了媒体记者的形象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媒体的形象,也代表着社会体制的形象。笔者将从媒体记者形象建构的必要性、建构要素以及如何建构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反思记者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改善提高自己的形象,引导社会正能量。

浅论体育明星的媒介形象塑造48-51

摘要:随着我国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体坛明星作为一类公众人物更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当下体坛明星的媒介形象不再是单一刻板的人物呈现,而是将当代主流媒介文化与其运动项目特点结合起来的综合展示;研究当下他们的媒介形象对于推动其社会影响力并宣传积极向上的健康运动文化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全篇以体坛明星的媒介形象为考察目标和对象,以不同的运动员的媒介报道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案例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全面审视体坛明星的媒介形象特点、传播策略、以及体育明星媒介形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另外,文章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去考察体坛明星媒介形象报道后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如何更好传播体坛明星这类媒介形象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解析体坛人物在营造媒介形象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与思考。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浅析历史人文纪录片《过台湾》的传播价值52-54

摘要:历史人文纪录片《过台湾》展现了台湾近代300多年的发展轨迹和两岸血脉相亲的历史渊源。本文探讨的是该片如何用影像生成史学价值,以及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对增强纪录片传播力的重要性,还从人文层面就该片如何挖掘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来阐述其传播价值所在。

论杜琪峰电影对香港武侠电影类型元素的传承与变革55-59

摘要:1996年后,杜琪峰用独到的方式将香港武侠片的类型元素有机的融合进自己的非武侠片中,将之变革并内化成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完成了自己从影生涯的最大飞跃。杜琪峰电影用现代都市的外壳包裹着武侠片的传奇化内核,在有机融合的前提下夹杂着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在他的镜头下,英雄人物形象颠覆武侠片传统,动作戏份也一反武侠片常态,这些也正是杜琪峰对香港武侠电影“不破不立”的产物。本文将从杜琪峰电影的故事内容、英雄设定以及动作场景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传承与变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