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学研究1-5

摘要:现有的媒介融合研究综述侧重于主题归纳与内容分析,缺乏对量化数据的挖掘与考察。本文基于CS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Ⅲ对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知识生产脉络、重要作者及作者网络、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进行了挖掘与分析。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增长领域;高产作者与高被引作者重合度低,作者合作频度低,存在派别分割现象;知识基础体现出稳定性和延续性。本文还通过统计关键词词频及其变化探讨了媒介融合研究的热点及其演化,发现研究热点呈现出技术层面—内容及产业层面—理念层面的变迁过程。

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6-9

摘要:随着采访的深入,初始的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事实被后续报道颠覆,这种现象被称作反转新闻。学界将反转新闻界定为某些报道,认为这些报道是虚假、失实的,具有危害新闻真实和媒体公信力、有损公众知情权和社会秩序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反转新闻是后续报道对先前报道进行事实更正、补充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非有害而无利,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推动新闻理念由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提升突发事件报道舆论引导力的媒体策略——以广播直播《泰宁泥石流紧急救援》为例10-11

摘要: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增强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力,让来自党和政府的权威、来自现场的客观报道、来自社会各界的守望相助成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声音,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本文以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直播一等奖作品《泰宁泥石流紧急救援》为例,从突发报道媒体应对机制、议题设置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探讨突发事件中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媒体策略。

城市周报与“政府公共服务”合作的初步探索——兼论《海峡消费报》的转型实践12-14

摘要:这两年,传统媒体行业特别是纸媒行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身陷巨大困境而不能自拔。2017年,国内不少纸媒停刊,《海峡消费报》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小心应对,谋求突破,在"政府公共服务"合作方面获得一线生机。

算法机制报道的社会影响分析15-16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运用使算法机制报道成为一种趋势,其实质是一种分众传播。这种传播模式可能会带来社会群体之间知识沟进一步加深,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所以在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媒介型态的平衡,尽可能加大人工的干预度,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新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卫报》数据新闻历史、现状与趋势研究17-19

摘要:"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颖的报道形式2013年后风靡海内外,《卫报》作为数据新闻报道的先驱,其数据新闻实践与探索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本文以《卫报》官网"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该专题内全部数据新闻进行梳理分析,力求厘清《卫报》数据新闻历史脉络、目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VR新闻的特征与思考——以新华网VR频道为例20-21

摘要:VR新闻作为新兴媒介技术与新闻领域结合的产物,给传统的新闻报道和观看方式带来了变革与创新。VR新闻的生产依托VR技术的特性,呈现出了着力再现新闻现场、弱化媒介中间人角色和注重新闻题材观赏性的策略。VR新闻在突出了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风险。但我们应当正视VR新闻所隐含的问题,用探索和尝试的态度去面对才能克服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让VR媒介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生命力。

中国青年报“融媒小厨”调研及思考22-23

摘要:中国青年报在组织结构性融合、技术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以下特点:"融媒小厨"建设量力而行,合适最好;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保障融媒体转型;确定移动优先,图文、视频直播为核心,H5牵引的转型战略;用新闻理想激励采编人才,用市场化薪酬留住技术人才;建立工作室搭建创新平台。

媒体矩阵传播路径与方略研究——以《人民日报》融媒体“矩阵”为例24-26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实现矩阵化传播是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媒体矩阵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就目前而言,新闻传播领域对媒体矩阵一词尚无明确定义与系统的研究,对媒体的矩阵化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刻。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多平台"媒体矩阵"的模式研究为例,来探讨思考媒体的矩阵布局,解决当下媒体转型问题,为媒体矩阵的布局提供更广阔的参考思路。

我国报纸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思考——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27-30

摘要:自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全面发展后"报纸消亡论"逐渐广泛传开。在新媒体时代,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小众化,其自身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局限性也与消费者阅读习惯越来越不符合。尽管报纸目前已经开始尝试与互联网合作进行媒介融合,在短期内尝到甜头后却无法在长期时间内取得持续效果。本文根据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对我国报纸的转型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报纸在互联网时代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效性建议。

浅谈《东南气象快讯》改版如何变革创新31-33

摘要:天气影响生活,虽无法掌控,但可以预知。电视气象节目凭借着这一优势,一直保持高收视率。福建电视气象节目《东南气象快讯》凭借优质播出平台,多年来,始终保持收视先锋地位。近年来,新媒体异军突起,在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变革推进的大潮中,电视气象节目的收视率面临极大挑战。收视掌控生存!保持收视领先,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在全媒体融合时代,唯有思辨环境、准确定位、紧贴需求、创新立意、才能在激流中逆流而上。

讲好党的故事:地方电视台的实践思考——以莆田广播电视台涵江记者站为例34-36

摘要: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媒体的一件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作为基层电视台,在这个主题性报道中,应该注重策划,做到策划先行,充分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报道,要从平民的视角出发,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在大环境中讲好小故事,用小故事彰显大精神。同时记者在学在先,认真领会好党的报告内容,这是做好宣传贯彻党的报道的前提。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出租汽车司机》:叙事学理论框架下的美国形象37-39

摘要:新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作者电影的代表,导演们利用影片揭露和抨击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而进入对现行秩序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过程,而电影《出租汽车司机》更是其中翘楚。本文将论点建立在叙事学理论框架下,从电影艺术创作中的蒙太奇、象征物、色调和镜头运动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和潜藏在浮华下的危机。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早期双重编码理论国际研究综述40-43

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双重编码理论早期的发展脉络和应用领域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DCT理论是首个系统的、客观的、量化的以意象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开创了以量化角度和量化方法研究和测量意象的新思路。但双重编码理论发源于国外多为拼音文字为研究对象,在汉语语境下的研究尚属欠缺,从DCT理论假说的本源出发研究,是国内DCT理论研究的必要。文章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实验案例,细致地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的双重编码理论如何由最初的认知心理领域逐渐拓展到语言学领域、教育学领域以及多媒体学习领域。在文献梳理完毕后,文章检视了近年来双重编码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44-47

摘要:"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以“为你打call”为例48-50

摘要: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用现代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福州2017“‘宜夏’榕城文化艺术季”茉莉文化活动为例51-53

摘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吸引青年一代,则是对媒体能力的考验。媒体必须善于引导、敢于创新,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下功夫,寻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表达方式,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分析2017榕城宜夏文化艺术季中福州电视台影视频道承办的六场茉莉文化活动,试图为新时期、新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借鉴。

视觉语法框架下吉祥物的意义建构——以青岛国际啤酒节吉祥物为例54-55

摘要:本文以1991-2017年青岛国际啤酒节历届吉祥物为研究对象,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层面探讨吉祥物的意义建构机制。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吉祥物主要通过个性元素突出主题特色,利用色彩饱和度和区分度吸引观者注意,通过目光接触与近社会距离建立与观者间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