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策略及启示1-3

摘要: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社会关注度时空特征分析——基于百度指数大数据的考察4-7

摘要:本文依托百度指数大数据分析平台,从网络关注度、媒体关注度时空特征着手对"一带一路"社会关注情况做出分析,发现"一带一路"社会关注度受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影响明显;"一带一路"社会关注度年龄、区域差异显著;"一带一路"社会关注的面向、渠道较为单一。

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怎样做好手机新媒体8-10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手机这个平台已经成为众多媒体的宠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要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在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手机上寻找到一个可让自己生存发展的舞台。在手机上经营好媒体,转变观念、加强信息编辑和队伍建设是必由之路。

试论短视频传播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推动——以“艺起美好”城市文化季的短视频创作为例11-14

摘要:《新视觉》栏目参与联合打造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艺起美好"城市文化季于2017年第三季度成功举办,由《新视觉》团队创作的短视频在艺文活动推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越来越多人习惯于短视频观看的当下,短视频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助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本文以"艺起美好"城市文化季的短视频创作为例,并以二维码链接技术,通过纸媒视频化内容作为论文辅助材料,分析与探讨传统媒体在用短视频记录城市文化时的可行性做法。

初探可视传播的“可视广播”15-17

摘要:"网络直播"这一形式的出现,把广播这个有声媒体的老大哥推上了风口浪尖。于是电波借助网络"看得见的声音"即"可视广播"诞生了。那么"可视广播"会给传统广播带来哪些冲击?使用过程中广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在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受众参与等综合作用下,"可视广播"的到来,广播参与者如何快速调整到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探析"可视广播"对"传统广播"在思维模式、生产方式、运营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提出了"传统广播"向"可视广播"转型的意见、建议。并得出结论:广播改革是必然的,做让听众"看得见声音的"广播——即"可视广播"是当下广播的发展趋势。改革一定会触及多方利益,但只要有勇气有决心并不断探索,建立良好的改革创新机制,广播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广播"。

三屏共享 三微互动——新时代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与探索18-20

摘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笔者认为,目前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是"三屏共享 三微互动"。本文将结合笔者工作实例,浅谈这一融合发展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地市党报融合发展之路探析——以闽南日报社媒体融合为例21-24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强势渗入,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媒体融合的步伐加快,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态势都面临着巨大威胁,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发展。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地市党报应该如何凭借自身优势进行革新,利用"互联网+"思维持续发展和升级,本文以闽南日报社融合发展的路径为研究个案进行分析,给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前行的其它地市党报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教研合作继续前行——第三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25-26

摘要:本文介绍自2012年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以来,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和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为主要合作方的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合作的发展;介绍第二次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综述第三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主题与论文报告。

影像多模话语: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话语创新27-30

摘要: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流行文化、性别政治与后亚文化——近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述评31-34

摘要: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行动主义视野中的台湾社会纪录片研究35-37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解严之后,坚持现实主义的影像记录活动重新回归到纪录片实践的舞台,社会题材纪录片为台湾民众重新打开了认识社会现实的窗口。本文从行动主义风格的角度切入,对台湾社会题材纪录片进行研讨。通过研究发现,基于行动主义的立场,台湾社会纪录片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公共议题有着深度思考与介入。此类纪录片的出现与传播有效维系了台湾社会空间的公共性,为其它华语地区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试论人内传播中“自我”的三个论题——兼谈G.H.米德的“自我”理论38-40

摘要: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而人内传播中的"自我"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首先认为,"自我"是人的一种潜能,它的实现需要人的肉体和经验材料相结合;其次,"自我"和"经验材料"是统一的,自我和经验材料存在种种互动关系;再次,社会学家米德所提及的"自我"疑似实指"自我意识";最后,"肉体"和"经验材料"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对"自我"造成限制。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41-43

摘要: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的梳理中,一方面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典型时代特点、发展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相关思考,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给民族文化传播的后续保持与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发展建议。

天马文化的符号学释读44-46

摘要: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马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静态层面对凉州天马的意义进行了符号学解读,然后再从动态层面揭示马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进程。马从物化的象征符号逐步进入中国文化,带上文化色彩,形成文化符号,经历了从作为自然物、到马的神化、再到马的人格化、最后成为艺术化的特殊审美对象的漫长衍生与变迁过程。我们要不断挖掘和拯救博大精深的马文化,从而弘扬和发展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媒介融合时代的国家“软实力”——从跨文化传播说起47-49

摘要:国家"软实力"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具体表现是经由媒介实现国家民族文化在全球的自发延伸。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的是减轻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历史发展,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使得此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层面。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在跨文化传播上的现实困境问题同时探索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英国电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神探夏洛克》为例50-52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与我国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开始接触国外制作精良的影视剧集。从若干年前的"韩流",到广受年轻人欢迎的美剧,再到当下炙手可热的英剧热潮,优秀的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愉悦享受,也传播了英国价值观和文化。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及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英剧在中国的成功原因,并探讨它能为中国电视剧的"走出去"予以哪些启示。

浅析《千岛日报》华文教育版的版面特色及语言问题53-56

摘要:《千岛日报》是目前印尼发行量较多、销行地区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华文报纸之一。其华文教育版以"华文园地"和"童心"为代表,不仅形成了自身的版面特色,而且在调整中不断革新。《千岛日报》不仅是印尼华人华侨了解祖国最新消息的直接途径,发挥沟通印尼华侨华裔与中国家园亲朋的桥梁作用,而且承载着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重任。华文教育版对印尼华人规范使用汉语汉字发挥着最直接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当地华人华侨提高汉语水平,更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及其使用的规范化。

关于“知识鸿沟”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基于SCI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57-60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知沟"的研究论文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考察、鉴别、分析,最终将影响因素归为以下三大类:人口统计学因素、媒介类型、社会与心理,就每一个影响因素理清了学者们的分析思路和成果,最后本文对整个"知沟"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进行总结评述,提出不足,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