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2017年上半年国内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综述1-4

摘要:近年来,国内网络综艺节目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2016年的井喷式增长之后,2017年国内网络综艺节目市场逐渐走向平稳和成熟,本文借由数据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从产业、节目、市场、动向等多个维度对于2017年上半年的网络综艺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随着网络综艺节目生产逐渐走向集中化,内容类型更加年轻和多元,优秀且高质的节目案例涌现出来,"综N代"的增多亦意味着部分网络综艺正在逐渐走向IP化,但与此同时网络综艺节目亦暴露出了内容过于杂糅、原创性不足等问题。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媒体的场景化应用5-8

摘要:场景兴起,万物互联——移动终端、传感器、社交媒体、大数据、定位系统的广泛运用,使得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日益场景化。本文从"时空"与"情境"的复合维度厘清了"场景"的概念,提出了当前新闻媒体场景化应用的主要思路:既要满足用户类型化的常规性需求,又要寻求其场景化的随机性需求。从新闻传收模式、受众场景体验、商业消费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新闻媒体场景化应用的必然性。场景化的传播可以在新闻采集方式、新闻制作形式、新闻传播样态、新闻获取场景四个层次上拓展,以实现用户不同场景的感知与信息的适配,为新闻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叙事理论与景观社会的构建9-11

摘要: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和《景观社会评论》两本书将人们的视野由马克思的商品社会引入更加异化的景观社会,前一本书对景观社会进行了宏观的思辨分析,后一本书则以激进的批评方式告知人们一点:景观社会的触角已经伸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消极影响也在慢慢腐蚀着我们的认知与思考的能力;但两本书均未对"少数人"是如何构建景观社会的问题进行微观分析。本文则是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依据叙述者、叙述功能、叙述接受者的闭合脉络分析媒介景观的构建,以期清楚的知道景观社会如何与现实社会分离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王国。

凸显与遮蔽:个性化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现象12-13

摘要: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出现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判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反腐剧粉丝社群的互动研究——以《人民的名义》为例14-18

摘要: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八的佳绩,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强势回归。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人民的名义》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受众反馈和网际互动奠定了互动仪式的基础;观影仪式和讨论仪式的交替进行维系整个粉丝社群的运转;相互关注及情感连带催生了群体团结,并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

新闻场域入侵专家场域的异化表现——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视角19-21

摘要:本文主要从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探寻新闻场域介入专家场域后所带来的异化表现及负影响。两大场域作为社会场域中的两种客观存在有其合流的共性基础,彼此的良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两者也有着不同的逻辑与惯习,非正常地越界必将导致"媒体暴力"对专家公信力的消解、专家成为"快思手"传播"固有的思想"及将专家"符号化"等后果。要让专家场域保持自身的学术惯习,坚持批判性和建设性,需要媒体、专家和大众三者共同维护。

新媒体新闻传播要素的变化分析22-23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大众信息消费活动和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模式构成。以数字化网络技术为特点的新媒体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其新闻传播要素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新媒体新闻媒介融合技术的传播背景,对新媒体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主体、传播者的身份、播内容、传播渠道四个主要传播要素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特点,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化新媒体新闻传播,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本土+社交”:地方新闻客户端的“红海”突围24-26

摘要:2015年开始,国内手机新闻客户端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国1300多个新闻类客户端两极分化,有的已经达到亿级规模,有的下载量还在千级。在抢占互联网制高点的博弈中,地方新闻客户端只有沿着"本土特色+社交互动"的方向,在内容本土化、社交互动、用户体验和信息消费等方面深耕挖掘,才有可能在一片"红海"中突围。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提升对台广播影响力的新媒体路径——基于台湾青年听众新媒体消费行为的分析视角27-28

摘要:当前,台湾青年一代已成为改变台湾政治版图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提升对台广播节目在青年受众中的影响力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伴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对台广播必须重视借力新媒体,以提升其在台湾青年受众当中的影响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除了要提供更加务实、服务性更强的节目内容之外,还要给青年用户创造充分交流互动的空间。

“景观”理论视域中青春电影的反思与超越29-31

摘要:半个世纪前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然而进入视觉文化时代,这种现象却越来越直观。近几年,以青春为卖点的影片充斥荧屏,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将"集中的景观"演绎的淋漓尽致。从表面上看,观众似乎获得了集体回忆的快感,获得了更加有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它不仅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居伊·德波景观理论为切入点,来分析视觉文化时代下中国青春片的症结,寻求阻止景观入侵的策略。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32-34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代信息社会(又称互联网时代)可能带给人类的各种新问题。作者认为,网络发展的任何一种趋势都是双刃剑,指出可能的负面影响比点赞正面影响更重要,纠正不科学的偏见认识更为可贵。向社会提出忠告、警告,是学界的责任。

作为一种探索性研究方法的计算社会科学35-38

摘要:计算社会科学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文章主要围绕计算社会科学的性质、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讨论,认为计算社会科学与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分别处于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层面上,计算社会科学的作用主要是发现问题,找到一种新的看待某个问题的框架和视角。

仪式观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读《作为文化的传播》39-41

摘要: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从仪式的角度看待传播,仪式观下,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也有了新的意义。

从“陌生人”到每个人:传播学对社会个体发展的关注42-44

摘要:随着全球化、商品化的发展,关系的建立和接触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城市化进程、全球化浪潮、数字革命使得齐美尔所言的"陌生人"从因售卖商品而进入异域的商人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并涵盖了个体生活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等每一个维度。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维度,传播学都未曾缺席,城市传播、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研究领域既是传播学对现代社会新发展做出的积极响应,也是传播学对每个个体的学理关照。

媒介事件中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以G20杭州峰会为例45-46

摘要:媒介发展迅速,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在此语境之下,话语争夺、符号建构、仪式营造等都与"媒介事件"难解难分;与此同时,诸如奥运会、阅兵式、G20峰会等大型国际盛事也就成为了形塑国家形象的主要依托背景。本文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为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话题予以探讨,以期获得启示。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城市化视角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海岛祭祀活动为例47-50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致使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变迁。大连长海地区的祭海习俗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该地区城市化进程,当地的经济结构产生变化,祭海活动一方面在不断调整与适应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其精神内核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逐渐缺失,其传承主体的民俗文化意蕴也正在淡化。本文通过对长海县祭海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原了该地区祭海活动的变迁,并从传承主体、当地政府等角度探究了城市化与传统民俗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志愿者视角分析博物馆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个案51-53

摘要:博物馆一方面作为历史文物的收藏场所,另一方面又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在验证文化传播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志愿者和受众,这三者的关系紧密相连。其物馆享有文化传播这一职能,志愿者是实施文化传播的主要角色,受众反馈是文化传播效果好坏的直接体现。在这样的基础下,志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主要的传播方式和受众反馈就成了影响博物馆文化传播效果的三大因素。所以为切实保障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还需要从管理、技术以及志愿者个人层面入手,探寻真正的解决之道。

浅析网络语言的大众文化表征54-55

摘要: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语言实际上是社会大众文化发生变动的一种外在呈现、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是信息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的大众文化发生变化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网络语言与社会大众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网络语言中可以窥见大众文化的特征,遂以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浅析网络语言的大众文化性,以期从文化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