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从今日头条发展看媒体转型的困境与方向1-3

摘要:今日头条的快速崛起,依赖于信息消费市场升级下的非对称竞争,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在内容建设、社交属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加紧布局。必须看到,今日头条本身存在三大结构性风险,如不及时破解可能危及自身发展命运。但今日头条所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将会促进媒体进一步分工,媒体职能进一步拓展,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将进一步增强。

场景化时代基于粉丝经济的音乐传播新变革4-6

摘要: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要素,场景有效提高了传播的精确性,以技术为支撑分析预判用户的需求变化,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体验,实现内容服务的有效适配性。场景化时代,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呈现明朗化的发展态势。基于粉丝经济的音乐传播呈现着延续性、裂变式、创造性特点,使得以情感、文化为强关系纽带的粉丝用户共享、分享或创建新场景,从而呈现出基于场景服务的智能、游戏、关系、营销新趋势,推动音乐传播的智能化、社会化、创造化发展,实现新的场景化传播变革。

“场景式海采”中情景语境的价值体现——以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7-9

摘要:"场景式海采"有别于"扫街式海采",它巧妙地将采访现场设置在现实的生活场景当中,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依托近乎真实的言语环境展开对话交流。一方面,现实的生活场景加强了采访的真实性,实现了高效率的人际互动,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采访的真实也更加彰显了语境尤其是情景语境的价值,使得采访报道更接地气,更加吸引人、打动人。

论“互联网+”时代的电视重构10-12

摘要:新技术引领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新的受众观看模式、新的互动关系和新的发展趋势下,电视机构必须适应"手机为中心,多屏无线互联"的生存环境,电视的内容生产、制作传播和管理模式必须重构。管理模式应迎合生产和传播的变化进行变革。

浅谈城市台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提问艺术13-14

摘要:提问既是推进访谈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同时也是建构节目内容的重要措施。主持人必须掌握娴熟的提问技巧,才能充分保障访谈工作效率与节目内容质量。笔者在长期的节目主持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尤其是对于当前城市电视台访谈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感触颇深。基于此,文章以当前城市台电视访谈节目为研究对象,从提问态度、提问技巧、提问动机三个方面系统总结此类电视台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提问特征,并充分表达自己节目主持过程中的提问经验,希望能够为其它主持人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2016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15-17

摘要:本文梳理和评介2016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概况和成果,与2015年一样以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为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与分析,年内研究有三个重点:一、图文传播与数字印刷工艺的相关研究成为新热点;二、新媒介在带动公民参与社会方面起到突出作用,由此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研究;三、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共同的问题。为新闻传播的理论、方法、研究工具和范例带来了新机遇。

两岸社交媒体编辑特征及受众需求比较研究18-21

摘要:两岸人民的信息接收渠道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依赖手机网络,而大陆受众和台湾受众使用较多也较相似的社交媒体分别为微信和LINE(连我),而其中通过社交媒体推送自动出现在手机使用者眼前的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所以本文通过对4月份的微信"腾讯新闻"和"LINE TODAY"进行统计分析,从编辑特征来看,微信"腾讯新闻"应向"LINE TODAY"取经,在内容和形式的编辑上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两岸媒体联合采访的传播策略研究——以“清新福建行”为例22-24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连续五年参与组织策划两岸媒体"清新福建行"采访活动的经验,从两岸媒体联合采访的传播机制、传播手段、议程设置、选题策划、传播效果等维度,论述对台广播媒体如何依托同乡之情、同业之谊,联合台湾媒体同行,搭建"聚合传播"与全媒体传播平台,拓展对台传播路径,增强对台传播有效性。

电影《亲爱的》:血缘伦理与自然伦理冲突中的艰难调适25-26

摘要:电影《亲爱的》以湖北两个失子家庭为原型,以现实主义为叙事模式,讲述了田文军/鲁晓娟和韩德忠/樊芸寻子的痛苦往事,以及在这艰难处境中的心路历程。电影以线性与逻辑作为叙事结构,线性表现为单线性与复线性相融合,逻辑表现为以物质现实的因果关系作为事理逻辑。这种叙事结构实现了人物身份在不同情境中的转换,使其心理状态陷入潜在的伦理冲突。人物情感在伦理冲突中的艰难调适,正是编剧所着力刻画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血缘伦理与自然伦理之间复杂的平衡关系。这使电影文本深具艺术审美和现实张力。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大众传播”批判27-30

摘要:当媒介变得无处不在,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与人们融为一体的时候,人们难以清醒地认识它,可能会沉溺在它营造的繁华世界里,不去思考它给人的良性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关于"大众传播"的批判性理论以及与此不同的意见,以提供"另眼"看传媒的洞见。

论“包孕性的顷刻”与“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博弈与融合31-32

摘要: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提出艺术应当表现"有包孕的顷刻"的美学观,而以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被公认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专家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则主张在艺术作品中体现运动感即"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莱辛的观点遭到了阿恩海姆的严厉反驳,他认为莱辛的论断破坏了格式塔心理学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念。但笔者认为莱辛的观点并不像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不合理,二人的观点属于美学领域中不同角度的思考,虽存在理论上的博弈,却可在艺术创作中、于审美活动中融合。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2017年中国对德传播策略前瞻33-35

摘要:德国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一直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国。"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向德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助于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今年是对德传播至关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对德传播,既要对去年的欧洲形势有深刻的了解,又要把握新一年对德传播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在文中首先揭示了欧洲局势的一个突出变化,即欧洲整体向"右"看。随后,笔者提出了在今年对德传播中需要应对的两大挑战与两大危机,即舆论挑战、心态挑战、信任危机、内容危机。今年,中德两国领导人将举行双边会晤,中德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凸显,德国青少年群体对中国的认知更加积极等因素都为今年的对德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对外主流媒体如果能够审时度势,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完全可以将2017年打造成对德传播丰收年。

影视剧翻译研究中的概念问题36-39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影视剧翻译是影视剧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有效手段。随着媒介形态的变迁,学术界对影视剧翻译的概念认知先后经历了ST、AVT、字幕翻译、影视剧译制、电影翻译和配音翻译等。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影视剧在不同语种中的语言转换问题。影视剧翻译既是语言层面的编码与解码,还是异质文化直接参与本土文化叙事建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对影视剧翻译的相关研究中,对核心概念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认为,通过对影视剧翻译概念历史源流的探析,结合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字幕组等多种亚文化形式对影视剧翻译的影响,探究影视剧翻译的名与实能够便于学界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影视剧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

国家安全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FBI与苹果公司的解锁之争为例40-43

摘要:国家安全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基石,公民隐私权则关乎个体人格尊严的维护,两者常处于不断的冲突与协商之中。而在世界恐怖主义盛行且新媒介技术日益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二者间冲突尤为激烈:一方面,恐怖主义威胁下政府不断升级国家安保举措,加强对公民信息管理与行为监控;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力受到公民普遍质疑,而新媒介语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倍增,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呼声高涨。分析FBI与苹果公司的解锁争端,有助于人们思考变化中的政治、技术语境下国家安全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地带,以及二者何以在碰撞与协商中走向平衡。

美剧《罪恶黑名单》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效果分析44-46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观看网络电视剧成为我国各阶层群体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美剧借着这一契机登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并在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剧《罪恶黑名单》在中国市场对观众的使用与满足状况,探究中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略和对策。

少数民族特色元素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以广西壮锦元素为例47-4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的窘境,城市形象在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地域特色元素的融入。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元素体现少数民族地域的独特性,能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提升其城市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展现独特民族风采。本文以广西壮锦元素为例,发掘少数民族特色元素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应用及功效。

亲情类真人秀中的“孝”文化建构50-52

摘要:近几年来,亲情类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成为较为流行的节目样态之一。该类节目立足亲情,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传统与现代孝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建构。但面对严格的政策调控,在寻求突破的同时,亲情类真人秀节目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节目转型违背孝主题,以及过渡娱乐化而丧失价值立场之上。而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在形式设计与人物选择上呈现孝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在制作与宣传中坚守伦理底线,则是该类节目获取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福建新形象的媒介再现与传播策略53-56

摘要:2004年福建省委正式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海西"成为福建省的又一代称。十年来,国内媒体特别是省内媒体对福建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环境、旅游、自贸区和两岸关系等方面再现了福建省的媒介新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和传播良好的福建新形象,既要尊重和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利用议程设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还要注意凝聚两岸媒体的协同力量,维护正式媒体关系,为福建新形象的传播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