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从“清流综艺”看媒体融合的启示与网民心态的演化1-3

摘要:“清流综艺”是2016年出现的一大网络“热词”,指的是像《见字如面》、《朗读者》等通过由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来展示中华民族人文历史,风格清逸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体现着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崛起、媒体融合的进阶以及“新网民”的出现与增多.“清流综艺”现象所反映出的媒体融合推进,与“文化自觉”的大环境及网民心态的变迁形成因果呼应,自然契合,反映了受众审美与消费需求的回溯,也为未来综艺节目的融合路径探索提供了借鉴意义.

移动直播新趋势:明星化垂直化社交化——以“一直播”为例4-6

摘要:2016年,移动直播成为整个传媒业的焦点,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迅速扩张,直播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播平台也发展到200多家.与映客、斗鱼TV等直播平台相比,一直播作为移动直播领域的后起之秀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虽然因起步较晚追赶之路稍显艰难,但不论是在多元化内容生产、网络正能量传播还是在内容监管方面,一直播的表现都相对突出.因此,本文以“一直播”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一直播这一年的发展情况和突出表现,探讨移动直播行业目前发展的特征、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

如何构建“虚拟现实内容与应用服务频道(平台)”——“广电+虚拟现实”媒体融合路径初探7-9

摘要:媒体融合是时代命题,在新媒体崛起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胆创新、主动融合、跨越发展是传统广电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基本要求.探索构建“虚拟现实内容与应用服务频道(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广电与虚拟现实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浅析H5在两会报道中的运用——以“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为例10-11

摘要:两会如新闻报道大战,各家媒体纷纷“兵出奇招”,以“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为首的H5设计在众多两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让时政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亲民、更接地气.本文主要以“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为例子,针对H5技术在两会报道中的尝试与运用展开分概归纳总结H5在传播中的技术优势,探讨该类技术如何迅速、直接地满足当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进而产生更强大的传播力.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在“交集”中寻找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点12-14

摘要:两岸婚姻家庭成员、青年“朋友圈”、同名乡村宗亲、“结对社区”基层民众,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血缘、民族情感、价值观、理想追求等.这部分人群在两岸间密切往来、交流、合作、融合,在两岸同胞中形成一个庞大而稳固的“交集”.这一交集,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台广播应更多地聚焦这一“交集”中特定的传播对象,增强传播的指向性和有效性.通过加强受众研究、优化传播策略、提升节目质量,增进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联结中华民族共同的命运和情感.

华莱坞电影中年危机主题的符号化现象解读——以《港囧》《夏洛特烦恼》《情圣》为例15-17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中年危机主题的电影在国内外都以不同形式呈现在电影屏幕前.近两年来,华莱坞关于中年危机主题的电影有一定比例,尤其以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的《港囧》、《夏洛特烦恼》、《情圣》为典型,但其中的符号化现象却异常明显,如屌丝叙事、逃离现实的“男”柯一梦、女性形象的刻板化等.本文将以这三部电影为例,阐释其中存在的题材单一、贬损女性、价值观待议等问题.

浅析电影《28岁未成年》的怪诞之美18-19

摘要:怪诞电影通常架构与极度夸张、变态、扭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借助反常态的故事情节将影片主旨和盘托出,反映真实生活,而又表达出一种超越现实之美.2016年贺岁档上映的电影《28岁未成年》中,28岁女主人公吃了魔法巧克力后穿越回17岁是整部影片怪诞之根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荒诞离奇的故事,这种双视角叙事模式使观影者获得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心理补偿与共鸣,同时也引发受众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拷问.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把关人理论与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20-23

摘要:任何传播都存在着控制的因素.关于传播控制的理论主要是“把关人”理论.对传播的控制包括来自外部的各种软硬控制,还有五种自热的“控制”.本文讨论了把关人概念的提出以及把关人理论发展的过程,并重点讨论传播中自然发生和不可避免的五种控制的情形.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效果探究——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24-27

摘要: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成为越来越多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工具,以往传统媒体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决定性地位逐渐开始削弱,受众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被动接受信息者”,也随着新媒体的蓬勃成长成为了内容生产者(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内容者,在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中占据更大位置.在此大背景下,受众作为产出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愿也愈发左右着传播活动的进程和传播效果的程度.本文分别从受众热爱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服从意识这两个维度,探讨受众偏爱选择的不同性质的媒体对其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变化28-30

摘要:本文探讨作为大众媒体传播强效果论的“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的运行机制和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隐性沉默”,并得出结论:新媒体环境下“沉默”依然存在,但控制舆论的力量已经分散.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手机媒体中的书法艺术传播现状研究31-33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移动信息传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书法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微信客户端为调研对象,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5W模式”理论重点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状况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刘三姐》影视翻拍热的文化传播现象探析34-37

摘要: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青年白领参与微信公益活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广州青年白领参与微信公益活动的调查38-43

摘要: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微博与微信与公益事业的紧密结合,从微博公益到微信公益,参与方式不断丰富.近年来随着微信的迅速崛起,参与微信公益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青年白领作为社会上具备较高素质的群体,具备参与微信公益活动的基本条件.研究发现,青年白领微信公益的参与度与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最高学历、工作行业、税后月收入等因素并无显著关系.与感知易用性、传播内容的感染力、感知可信度、对微信公益的满意度呈正相关.

网络社群参与对个体社区归属感影响的实证研究44-47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网络社群参与对个体社区归属感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动机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娱乐消遣动机则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同时,网络社群参与的卷入程度和自我揭露程度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但满意程度无法显著预测.总体而言,网络社群参与有助于个体的线下社区归属感,这体现了网络社群的“连接”和“黏贴”原子化个体的积极功能.

原真性视角下旧工业区改造后的中产阶层化现象探究——以深圳南海意库为例48-52

摘要:本文从原真性视角切入,实地调研深圳南海意库,探寻原真性是如何作为一种工具和文化国家意识体现在其更新改造上的,通过对外观、改造方式、入驻企业等观察分析,发现最初以创意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园区,不仅与其他改造后的旧工业区同质化,在商业化过程中逐渐转向新的消费意义,并且出现中产阶层化现象.在反思下指出旧工业区改造中原真性走入的误区,最后提出政策支持维稳租金、引入创意阶层发展园区等简要策略,试图为未来的旧工业区改造提供参考依据,避免陷入相似困境.

受众研究的现状与阵痛——评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53-56

摘要:此书以详尽且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将跨学科发展的受众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笔者以本书的结论“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学”为主线,分别就受众、文化、跨学科三个方向出发探究受众研究的现状.受众研究的特性使得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许多研究结果因为社会的变化导致研究内容与当下的受众研究现状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受众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出现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当下复杂的学科研究情况下莫衷一是,但能肯定的是,中国在受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研究57-59

摘要:大学生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群体,有着强烈的前台表演和自我呈现欲望.本文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形式、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为了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虚拟社交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在形式上趋向于视觉化,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式抒发和理想化呈现,并体现出以“我”为中心、互动中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化的特点.

浅析网络舆情产品的公共决策功能60-62

摘要:互联网作为公众话语表达的渠道重要性与日俱增,形式多样的网络舆情产品逐渐成为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依据.网络舆情的负面倾向、技术倾向、管理倾向决定了舆情产品的实用工具属性.政府和企业强烈的需求促使网络舆情业迅速成熟并走向激烈竞争.网络舆情产品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参,向决策层输入信息时具有封闭而高效的特点.网络舆情产品在公共决策中的传播功能日益显著,并成为一种新的政治传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