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半岛电视台败退美国的原因及对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的启示1-3

摘要:4月13日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正式停播,宣告了"中东CNN"对美传播的"折戟"与其创造的非西方话语体系国家国际传播"神话"的破灭。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的典范,半岛电视台在美国市场上的失败,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敲响了警钟。因此,本文以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总结分析其败退美国的原因,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微时代”阶层理念的影视传播与争议4-6

摘要:伴随媒介技术进化与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移动媒介盛行,信息传播、社交、消费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微时代,人们对微媒介生存方式也产生着深度依赖,移动微生活契合着当下人们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零散闲暇需求,即时的碎片化传播时刻将个体置于信息网络节点,使其可以随时信息或进行评论,并便捷满足各种诉求。"微评论"有着微式传播、移动多元、多向互动等特性,当下,影视热播剧极易引发微媒介热点话题,造成移动媒介终端的"刷屏"现象,而影视剧中的争议话题也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力,在微媒介空间形成二次传播与评论,甚至N次传播与评论。在当代媒介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影视剧难免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微时代"的影视传播信息环境中,影视剧与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思考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以及微媒介议题中的影视剧"阶层质疑"问题。

以“中央厨房”概念来打造“岚台”共同家园编辑部——浅谈平潭广电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7-9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处于对台前沿的平潭广播电视台应该走怎样的一条路才能符合平潭的特色?才能在省内,乃至在全国的地市级电视台中,独树一帜,甚至无可复制,无法超越?那就是利用国家赋予平潭"对台、对外"开放"两个窗口"的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利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中央厨房"的理念,打造两岸广播电视节目的共同编辑部,实现"岚、台"广播电视节目的交流合作,从而彰显平潭广播电视台的独家对台特色。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的革新与困境——以央视《据说春运》、《据说过年》为例10-13

摘要:"大数据"正成为各行业争相拥抱的对象。对于一直被"唱衰"的传媒业来说,大数据能够让他们看到革新的希望,也将带来新的困境。大数据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反映事实更加全面,新闻记者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大数据让新闻展现方式更加形象和全媒体化;受众反应更加娱乐化和数据化。2014年1月,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节目,首次采用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广受好评。但是,大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与相关性与新闻内在要求相矛盾;大数据搜集方法、处理方式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新闻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国内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信息监管缺乏力度,新闻业的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尚未定论。

“互联网+”时代县级广播电台媒介融合的策略探究14-15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微博、微信、微电台、电台APP等新型传播媒介,改变了以往广播节目单一的传播模式,这对于广播事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极大的机遇。本文主要从"互联网+"内容出发,深入分析了该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改革路径,对基于"互联网+"县级广播电台媒介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县级广播电台的经济效益,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报人曹聚仁对1950年代两岸关系的观察与认知——以新加坡《南洋商报》为例16-19

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爱国报人曹聚仁活跃于海外华文媒体。1953年至1958年间,他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任驻港特约记者期间,对台湾问题进行了观察与报道。特别是1956年后他经常来往两岸被视为国共两党密使后,在海外积极宣传中共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并以抢发独家新闻的方式,为大陆和平解放台湾释放了政治试探气球。总之,曹聚仁以海外报人和国共密使的双重身份,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文化与科技融合视野下的上海电影产业链构建20-23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电影产业迎来了潜在市场交易的拓展和崭新商业模式的变革。上海作为电影产业的发源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底蕴与突出的成长空间。针对上海电影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尝试构建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核心的电影产业链,在科技的主导因素下重构创作、制作、发行、放映、衍生等五大核心环节;在产业链优化路径上,抓住文化同科技高度融合的契机,积极培育优质IP与构建本土文化资源库,高效整合创新科技资源,提高后期特效制作水平,借用电商模式助推投融资,实现电影跨屏化发展,进入以受众为核心进行产品与服务定制的时代。

青春的反抗与梦想——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的叙事分析24-27

摘要: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群高中生恋爱和反抗教导主任不公的故事。与近些年其他的青春电影"祭奠青春"的主题不同,《我的少女时代》延续青春的反抗与追求梦想,结局是开放式的大团圆。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和叙事情节四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的反抗与梦想。

浅析社会认同视角下CEPA后香港警匪电影中警察形象的变迁28-29

摘要:自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后的10多年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与此同时,香港政治和社会呈现一种复杂局面。反映到警匪电影上,是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迷茫与重构。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围绕CEPA后警匪电影进行探讨,对警察形象进行整合分析,对探索香港人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之路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文学的叙事和“母题”30-34

摘要:如何讲故事(叙事)和讲什么故事(内容)是文学传播的两个核心问题。尽管故事的结构看似千变万化,但实质上却遵循着相同的结构规则;故事的内容表面上看似纷繁复杂,实际上却可以归纳为有限的"母题"。在某个或某几个母题下,通过对不同素材的千变万化的组合、结构元素的改头换面,衍生出无限的故事。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从文化话语的建构到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中国对外新闻报道的价值转向与选择35-37

摘要:对外新闻报道是一国通过大众媒介对具有国际认知价值的事实信息向他国进行的传播,它既是一种动态的话语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这种具有跨文化特性的话语表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从文化话语的角度解读,对外新闻是语言使用与非语言材料融合之后形成的话语结构,既包含着意义的表述,又连接着认同的形成。中国的对外新闻媒体在话语多元与话语平衡方面均做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应该选择积极的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传播,从而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话语。

融媒体语境下朱子文化的传播研究38-39

摘要: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完全没有了时空的界限,让同样碎片化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关注度和到达率,这就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也迎来了传播的黄金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以福建省极力打造的传统文化第一品牌——朱子文化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提升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力的策略研究40-43

摘要: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推广机构,更是一个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机构。从国情、校情来讲,红河学院成功申办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以及微观的传播层面,探索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平等传播心态的建议。

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研究44-45

摘要: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从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看媒体与受众共建议程设置及反思46-47

摘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中的经典理论,据不完全统计,自从议程设置理论诞生以来已经衍生出400多项相关研究,而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发展。本文在梳理这一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传播,证明媒体和受众能够通过信息的传播将公众及社会引向特定的关注方向。进而反思当下各种媒体在报道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知乎用户的观展/表演行为研究48-50

摘要:观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 gm),在20世纪末由Abercrombie&Longhurst提出,是一种针对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媒介用户变得更为主动而提出的受众范式。观展/表演理论中弥散的受众的行为包括四个循环阶段:媒介渗透、日常生活、表演/认同、观展/自恋。问答类网络社区作为一个获取外界信息、新知识和信息、知识的平台,体现出观展/表演的行为方式。本文以"知乎"为主要案例,引用观展/表演范式作为理论依托,通过在线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展现观展/表演范式下的受众行为阶段。

新媒体时代传媒利基市场的受众需求长尾研究51-53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环境的变化入手,利用长尾理论说明分众化已经成了媒体必然的发展机遇,媒体可以通过对于长尾理论的应用研发小众化的产品和自媒体平台,进而对传播学的模式变化及传媒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批判54-56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