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6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新媒体公共艺术: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播模式新特性1-3

摘要:在融合媒体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并且延展了"公共艺术"的概念。艺术传播的公共特性主要体现在融合的传播平台、交互的反馈方式和多元的传播类型上。在反馈方式上,用户深度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活动,并通过日益成熟的虚拟现实手段呈现客观世界。在传播模式的类型上,传统艺术实现了内向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再生产,艺术的个体经验可望拓展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融合媒体艺术正在丰富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促成了艺术的大众化和审美的生活化,能够构建积极的公共艺术空间。

跨媒体互动下新媒体的大数据营销4-5

摘要:这几年,互联网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最大的主题之一。今年支付宝与猴年央视春晚合作,成为官方独家互动伙伴。春晚节目组联合支付宝,全面升级春晚互动。将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植入春晚的节目中,使节目观众适时参与互动。据央视统计,2016年除夕夜春晚直播期间的受众总规模达10.33亿,超过去年三成。而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的大热折射出的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互动亦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以2016年春晚与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的互动为例,探讨跨媒体互动中新媒体的大数据营销。

新闻客户端的社会热点叙事研究——以“魏则西事件”的报道为例6-8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平台。"魏则西事件"作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两大热门新闻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新闻客户端对"魏则西事件"的呈现特点与叙事方式,反思新闻客户端对社会事件的呈现问题,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平台维护社会稳定。

内容渠道化:“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介的竞争选择9-12

摘要:电视台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为渠道被替代、中介功能不再。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垄断竞争体制下电视台形成了"渠道思维",而未能充分关注内容。在目前的生存困局中,电视台宜迅速认识到渠道功能丧失的现实,充分关注那些能成为人们交往中介的内容,提高内容的分享力和凝聚力,以实现内容渠道化。这些内容具体包括能够满足民众社会交往、场景认知以及价值实现等方面中介作用的内容。传统电视台提供的内容既包括满足个体生活需要的内容,也包括中介性内容,认识和强化中介性内容,将使电视台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财新网“数字说”看国内可视化新闻的生存之道13-15

摘要:可视化新闻区别于利用文字传播信息,以可视化作为主要载体进行信息传播,依靠海量数据传播信息,是一种新型的跨媒体报道形式。本文以财新网的"数字说"为例,探讨国内可视化新闻的生存之道。本文发现,"数字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成立数字新闻和可视化实验室,培养专业数字新闻和可视化报道新闻人才;二是以海量数据为依托,重视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受众的参与度,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三是合理运用色彩和图形,图表简洁大方,让读者轻松快捷地获取信息。但与英国《卫报》相比,"数字说"的可视化新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从用户视角理解媒介融合16-17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受众市场、受众需求、行为及传受关系的变化,实现了受众向用户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下,用户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对媒介融合提出新的要求:从内容向产品的转变、产品的多媒体网络化、生产与传播的社会化、信息与服务的一体化、大数据支撑运营。融合形态的媒介组织要能够以平台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元服务,同时形成自己新的盈利模式。

关于加快媒体融合、巩固舆论阵地的对策思考18-20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传统媒体的受众关注度以及媒体收入遭遇了断崖式的下滑,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一问题,传统媒体要充分重视并抓住与新媒体融合的机遇。但是也要认识到,仅仅依靠媒体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媒体融合是各级党委、政府与媒体共同的历史使命,也是一项急需上下联动的整体工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一起入手,坚持两手抓:一方面传统媒体应当建立互联网思维,从内容、技术、渠道、平台、终端等方面积极入手,着力迎接挑战。另一方面有关党委政府管理部门应当针对目前存在的新媒体乱象,从国情出发,进一步建立并严格执行中国互联网的信息规范和经营规范,同时大力扶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践探析21-22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视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交互式的传播媒介及大容量数据存储方式不断出现,媒介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产生巨大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功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通过优化采编模式、创新传播方式、强化深度采编以及重视新闻互动等措施,不断增强电视新闻的竞争实力。

地方电视体育频道的危机与生存之道23-25

摘要:新媒体对整个媒体环境的冲击令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困境,原本就处在央视体育频道巨大压力之下的地方电视体育频道更是面临生存危机。在国家政策层面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资本大鳄竞相抢占体育产业万亿"蛋糕"的大背景下,地方电视体育频道如何借势突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报业转型需要重拾“工匠精神”26-27

摘要:报业面对新媒体冲击,如何找到有效的转型之路,仍是处于困境中的报业苦苦思考的命题。一方面,互联网思维给予的众说纷纭让报业急不可耐迫切拥抱新媒体,但又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这种拥抱明显水土不服甚至不得章法。另一方面,报业在这种新拥抱下又无形中抛弃了自身的一些传统优势。本文试着从"工匠精神"角度对报业转型以及品牌重生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

浅析电视新媒体转型的困境与突围策略——以央视国际为例28-31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强劲冲击之下,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融合转型之路,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的实践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从目前的融合情况来看,并不太令人满意。以央视国际为例,尽管有中央电视台的雄厚内容资源打底,国家政策的优待扶持,但其融合转型之路慎重而迟缓,且陷入没有用户基础的困局之中。那么从融合转型的可实践操作来看,为了巩固并充分利用央视国际现有的优势,走出缺乏用户的泥沼,拥抱新三网融合的趋势,把握终端、开放终端似乎成了其有效的突破方式。

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选秀节目互动研究——以《2016超级女声》为例32-34

摘要:媒介融合不仅是一种媒介设备提供多种媒介功能的技术过程,更代表互动文化转型。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选秀节目热潮到2016年以网络选秀节目为模式的新超女,不同媒介的沟通与融合,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被深度挖掘。从而带动了由下而上的多样性的互动传播实践。本文将从2016年《超级女声》节目模式、互动传播特色、节目问题及借鉴意义、网络选秀节目发展趋势方面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选秀节目互动研究,并提出理性思考。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2015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35-37

摘要:本文对2015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扫描,以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为主要检索内容,并进行归纳与分析,最后总结出年内的研究概况。

面向台湾青年,讲好两岸故事——新形势下对台广播重要切入点的研究与探索38-40

摘要:两岸青年血脉同源,文化同根,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共同肩负着中华民族统一与复兴之重任。在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新形势下,服务台湾受众的大陆媒体,在资讯传播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台湾青年朋友的心声诉求,当好"讲解员"和"服务员",讲好两岸故事,做台湾青年的知心朋友,为两岸青年朋友架设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简析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类节目的功能——以南音节目为例41-43

摘要:闽南文化内涵丰富,闽台一家一脉相承。因此对台广播节目如何巧妙的运用闽南乡土元素,是广播人在传播过程中的探索、研究和思考。文章以东南广播《斌斌说南音》节目为例,阐述设置此类节目对传播闽南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粹,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有着积极作用。闽南文化类节目正是对台广播与台湾民众之间"越走越亲"的一剂暖心催化剂。

全媒体时代对台广播的创新路径——以《两岸一家人》为例44-45

摘要:在媒体传播技术、传播手段正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面临更为艰巨的生存挑战。广播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再升级,成为当代广播人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以"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路径"为研究对象,结合获得201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奖《两岸一家人》为例,力图从受众特点、传播内容、形式、技术及媒介等方面探寻传统广播事业发展与突围的新方法与新策略。

游离的镜像记忆——王家卫电影的香港意象及其后现代表征46-48

摘要:作为驿动着后现代意识的导演,王家卫主导的影片以"找寻与拒绝"的主题书写、平凡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碎片化的情节叙事来结构影片的叙事框架,影射特定时代港人的生活意象、情感状态与审美追求,及其背后强烈的后现代表征与文化意义,某种意义上也诠释了现实生活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紧密关系。

电影《一个勺子》的影像解读49-50

摘要:电影《一个勺子》是演员陈建斌转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它是根据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而来的,凭借该片荣获了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并成功入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多项奖项,最终斩获导演处女作奖,这些奖项的获得足以证明陈建斌由一个演员向导演转型的成功。该片无论是从影片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运用、还是细节表现等方面,都有导演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把握。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以期给予未来同类型题材电影一定的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