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视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两会”传播与网络政治参与1-4

摘要:新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公众参政议政的新途径。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和宣传来说,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参与度不仅仅是评价传播效果的指标,更体现着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本文旨在从政治参与的视角,探讨"两会"传播中网络用户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渠道和反馈路径。

融媒体时代地面频道大型赛事报道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中超报道为例5-6

摘要:从2014年石家庄永昌球队冲超成功后,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以下简称河北都市频道)的《赛场风云》栏目开始每赛季进行现场直播。作为地面频道,河北都市频道整合了频道的资源,以专业化、精确化的直播过程,经典娱乐的足球点评,在将近三个小时的直播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足球的视觉盛宴。同时,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栏目注意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活动,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频道的品牌效应。在今后的发展中,频道应该在推动相关社会活动与足球产业上进行探索,以扩大频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浅议地方广电媒体如何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7-8

摘要:贯彻落实"2.19"重要讲话精神,地方广电媒体应在改进新闻源,拓展延伸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上下功夫。鼓励记者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采写出更多有温情、有细节、有故事的好新闻;用好新闻协作机制和节目联办机制,使宣传平台向更高更广区域和纵深发展;借力"两微一端"和网络平台,突破频率频道限制,在更宽广的领域发挥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报业的立身之道9-10

摘要:进入全媒体时代,以传统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全媒体分流了传统报业的受众,挤占了传统报业的生存空间,传统报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文主要探讨传统报业如何在激烈竞争之中寻求立身之道。

中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和《泰晤士邮报》为例11-13

摘要:在新技术发展今天,无论国内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纸质媒体都颇受打击。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纸媒的现状及其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纸质媒体无疑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人民日报》与《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为例,详细介绍这三大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化趋势的,并且提出了一些对于中外传统媒体新媒体转型的思考。了解《人民日报》、《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这些具有代表性质的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进程,对于传媒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纸媒微信运营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以《重庆商报》为例14-15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整体媒介生态环境已有较大转变。传统媒体在媒介竞争中的优势日趋削弱。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实行全媒体策略,探索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其中,进行微信运营是现阶段大多数纸媒的选择。本文基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理论,通过对《重庆商报》微信运营的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对区域性报纸微信运营提供借鉴作用。

县级电视台如何借助微信扩大影响——以微信公众订阅号“将乐广播电视台”为例16-17

摘要: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发展日益激烈。如果没有改变意识,顺应发展形势,别说"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就连观众都很难留住,这样任何电视台都不会得到持久、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县级台存在感、价值感会越来越低。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以微纪录片传播建构台湾青年集体记忆——新媒体时代对台传播新形式探析18-20

摘要:"集体记忆"通常被用以建构人们对某个群体的认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民众"国家认同"呈现"谈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反中"情绪浓厚,"本土"倾向明显。目前一种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方兴未艾,因其符合青年群体快节奏、碎片化观看体验而受到热捧。在两岸缺乏共同集体记忆的现状下,尝试通过微纪录片对台传播,建构台湾青年群体的集体记忆,促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

两岸美食类纪录片生产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启示21-23

摘要:近年来两岸的美食节目在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泛娱乐化、低俗化等尴尬局面。而原创性美食纪录片则以民族文化的呈现方式为重要突破口,以国际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大众化大势下推动中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启迪。本文以大陆的《舌尖上中国》与台湾《纪录台湾之台湾好滋味》为例,并通过借鉴美国王牌收视节目《古怪美食》的成功经验,探讨美食类节目如何实现美食与文化相得益彰,如何以民族文化吸引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

新媒介、档期与具有多重身份的导演——新世纪以来华莱坞都市爱情电影的营销策略分析24-28

摘要:随着电影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受众主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建立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成为华莱坞电影发展的关键,而"营销"成为重要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对电影进行有效的营销?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华莱坞都市爱情电影作为对象,对其采用的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试图为其它电影类型的营销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不仅如此,对于意味着完善的、成熟的和系统的产业模式而言的"华莱坞"而言,寻找有效的、成熟的电影营销策略,从而建立固定的、系统化的营销模式是必要环节之一。

流变、意涵与缺憾: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研究29-31

摘要:爱情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主题,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永恒主题。残疾人作为活生生的人,虽部分功能有所缺憾,但却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热爱异性,渴望爱情,追求婚姻的生理、心理需求。纵观华莱坞电影,出现过为数不少的残疾人身影。本研究聚焦于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及其历史流变,探究电影中"残疾"透射出的社会、文化意涵,以及残疾人形象塑造中所存在的缺憾。

华莱坞纪实电影中的“他者”表征——以《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小武》为例32-36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如何“走出去”:关于华莱坞电影海外传播现象的思考37-39

摘要: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浅析边缘题材电影的类型化创作趋势40-41

摘要:边缘题材的电影虽然小众,但其创作往往具有鲜明的类型特色,在电影创作的题材选择中也日渐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开始涉足边缘题材,其中常不乏佳作诞生,尤其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大部分导演不谋而合的选择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指代符号来隐喻剧情的萌生、发展与结束。因此,类型化创作趋势,已然显现。

东南传播杂志传播学研究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信息生产42-45

摘要:大众传播是一种以社会作为空间的最大规模的组织对外传播,其基本特点是"点"(大众传媒)单向流动或辐射到"面",提供的是临摹真实环境的"拟态环境"。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是面向社会传播信息和监测环境。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流程是线性的,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对大众传播的整体造成影响。新闻价值标准运用过度、依赖新闻源等,都会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浅议网络时代博客、播客的使用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影响46-49

摘要:同美国的"议程设置论"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来"沉默的螺旋"假说,引起了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作为网络的典型代表博客、播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们的兴起给传统的传播理论——"沉默螺旋"假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客和播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来挑战传统理论和传统媒介呢?"沉默的螺旋"假说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是否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阐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博客、播客中所受到的冲击的原因,以及传统媒介的应对策略。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网络革命与复兴契机——从六合亭看家国兴衰的历史节点50-52

摘要:中央党校校园内有一座"六合亭",已历500余年。此亭初建于明景泰年间,当时明朝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自唐以来呈现千年文明高峰的中华文明也从此逐渐走入低谷。与此同时,西方文明却正在迅速复兴,而其变革的历史动因,是由来自中国的印刷术提供的。建于如此重大历史节点上的"六合亭",如今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随着中国力量的和平崛起,中华文明正全面复兴,与500年前印刷术促动西方近代化变革相对应,当今的互联网革命对中华文明复兴将产生的历史影响,亦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深思。

互联网时代面子表达的新形态——基于符号语言“赞”的语料研究53-54

摘要:以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本文重点研究符号语言"赞",发现点"赞"对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总结出在互联网时代下中青年人维护面子的新趋势:明示化、简单化;忠实性、一致性;吝啬化的趋势;权势对人的束缚相对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