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学术前沿

对消费世界及其意识形态的迎合与反思——《后会无期》VS《小时代3刺金时代》

摘要:《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刺金时代》分别表现思想美和感官美,延伸了两个世界,同时虚拟出了两个世界。《后会无期》延伸了"边缘"的、人追求心灵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意欲脱离消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控制的人从行为到思想的尝试、反抗;《小时代3刺金时代》延伸了"主流"的、以商品美学为文化的中流砥柱的消费世界,其中的人心灵被剥削,处于异化状态。两部影片内容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对消费世界及其意识形态的迎合和反思。
1-4

中西方“影像”概念流变及当代阐释

摘要:影像是构成摄影图片和电影、电视画面的主要元素。本文尝试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影像在中西方语境中的概念流变,以及在当代话语中的阐释与理解。西方文化的影像更强调本体论意义上的影像内涵,由影像的表象去探求其背后的实质。影像只是一个介质,由此强调摹拟物与实物之间的无限逼近,在艺术手法上强调逼真感、真实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影像概念的理解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不着意于从影像出发去认识其背后的那个真实世界,而是用影像的虚幻性来触发对心灵世界的感受与体验。
5-7

图片报道中“留守儿童”的民族志图像阐释——以新华网图片频道“镜界”系列为例

摘要:文字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是当代文化的新转向,现代公民越来越倚重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转向"标志着建构世界的不只限于语言文字,图像及其它的视觉语言也起到了建构的作用。关于"留守儿童"形象的民族志图片阐释是图片报道中的新热点,对新华网图片频道的"镜界"系列进行阐释有较强的代表性。
8-11

众包概念下的互联网新闻信息采集模式、影响与未来

摘要:互联网时代,"用户制作内容"革新了传统的新闻信息采集模式。人人参与的新闻信息采集活动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传播体系的格局。未来,互联网新闻信息采集模式变化将更大,影响力将更广,这都离不开"公众的力量"。
12-13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媒介融合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摘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主角,在媒介融合的概念、路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根本的差异。在新一轮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仍然将自身作为融合的绝对主体,将内容优势片面强化,媒介功能定位单一止于政治功能,实际上与中央倡导的互联网思维要求背道而驰,和新媒体的实践经验有天壤之别,这种思路指导下的融合实践无法在媒介融合中占据主动,形成优势。
14-17

全媒体语境下的SIMAC传播模式初探

摘要:全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它给人们带来信息交流的诸多便利时,也使传播的特点有了新的变化。SIMAC——Social(社交化)、Interactive(互动化)、Mobile(移动化)、Analysis(可分析化)、Cloud(云计算),是全媒体环境下各媒体企业的几个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SIMAC正在刷新政府和媒体在数据大发展背景下关于传播的认知,并且考验他们的管理能力。SIMAC将是新一波互联网革命的核心所在,也是媒体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利器。
18-21

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包括的数字、网络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新媒体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做了具体介绍,并对新媒体技术对影视传媒的影响做了分析。
22-23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浅谈民族经典歌曲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和对年轻受众的普及

摘要:大陆六十多年的对台广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从早期针对国民党官兵的"策反广播",到"联蒋反美"时期的"和平广播",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温情广播",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对台广播的政治任务,近几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对台广播也朝着更加温情的方向迈进。经典歌曲在民族共识和文化认同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经典歌曲的几大特点,论述民歌经典歌曲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
24-25

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新闻节目的“不变”与“变”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台广播新闻节目应该如何应对挑战?一、追求新闻真相、报道新闻事实的准则不变;二、受众心理研究必要性不变;三、传播平台、传播方式求新、求变;四、树立用户意识[1]思维要变。
26-27

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摘要: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28-31

论“华莱坞”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讲述策略——以国产灾难题材影片《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为例

摘要: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32-36

空间、话语与身体叙事:电影中的母亲形象书写及其文化隐喻——以张艺谋电影为例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37-41

关系的自识与反思——华莱坞公路电影中孤独者的三重自我分析

摘要:华莱坞公路电影的崛起有如下意义:它已经成为了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对于孤独者的刻画会对受众的经验建构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以流动的时代以及集体的失联为社会背景,如何处理三个自我以及与之对应的三重关系,是每个人在面对孤独时所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在对影片中孤独者如何处理自我与外在关系进行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华莱坞公路电影的整体调性是积极的,在孤独问题的处理上,包含着对关系的自识与反思。
42-45

华莱坞电影中女性畸型现象的边缘呈现——沪港电影中的妓女形象分析

摘要:妓女作为社会边缘人群,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经典文学表达中,都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当电影开始关注这一人群的命运时,恰恰是整个社会变迁和观念革新的动荡时期,这在香港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显现得尤为突出。社会现代性进程中的妓女如何被影像建构和呈现,沪港电影的分析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
46-47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观

摘要:邓小平的新闻观要义,就是传媒要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他对党领导的媒体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服务于这个基本要义的。某些涉及重大政策的理论出现分歧而一时得不出结论的,为了避免思想混乱,浪费时间,他主张不要在媒体上争论。在党报工作的宏观把握方面,他多次谈到"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48-49

期待与现实的错位:日本新闻观念初探

摘要:日本,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新闻观念的具体表现值得探究。笔者通过对九位日本新闻职业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深度访谈,总结出日本新闻观念呈现为两类主体之间的期待与现实的错位状态。而且,只有当日本新闻职业工作者自身的新闻观念让位于普通民众的新闻观念并形成观念自觉时,两类主体之间的观念错位才会终结。
50-52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思考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始从原来的边缘状态走向前台。媒体对民族地区原生态歌舞、民俗、旅游、"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大量报道,向大众传播了民族知识和文化,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显示出猎奇性、倾向性,或由于对民族宗教的无知,也在传播中产生了一些"负能量",需要反思。
53-55

图像建构意识形态——“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的影响

摘要:图像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于图像的观看与理解成为新的思考和观察事物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人类所进化形成的思维方式如此不同,在符号学的阐释系统里,图像规定了事物的所指,并从"看"的社会属性入手加强对受众的意识形态建构。又因图像的直观性部分主体将解读图像的话语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视觉霸权。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