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学术前沿

论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公共性的消解和流失

摘要:公共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历史生成的,是社会各方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从理想型的公共性、传媒公共性再到网络公共性,公共性议题一再被梳理和界定。鉴于网络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性,网络公共性一开始就被寄予无限的期望。但是,对比公共性的应然状态特征,网络公共性在实践层面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在网络互动过程中,呈现出不断消解和流失的状态,严重制约了网络舆论实际效果的发挥。
1-2

新媒体的细分发展:会展APP的成长路径研究

摘要:智慧城市、智能生活已渐成趋势。有"城市面包"之称的会展业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会展APP成为引领潮流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最具代表性。会展APP服务于会展活动的信息集散和沟通拓展两大核心价值,在推动会展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服务联动升级和一体化整合,提高会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准方面作用显著。目前,会展APP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路并进的态势,大致可归结为社交、导航、商务、体验四种类别。APP的两个主要创新方向,集中于内容承载功能强化和使用方式多元多样。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飞速发展,会展APP将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朝着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3-6

大数据视野下“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困境

摘要: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时代逐渐受到新闻界的青睐,被认为是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一种趋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数据新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发展困境,以期为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借鉴及预测。我国的数据新闻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正朝着如何达到读者共鸣、如何呈现数据、移动端发展、盈利模式四个方向发展,但是数据新闻耗时长、传达效率低的问题也将成为困扰其发展的因素。
7-9

修辞学视野中灾难新闻的抒情叙事研究——以“马航空难”报道为例

摘要:2014年马航空难报道中,抒情叙事遭遇了空前诘难,这种文学性的新闻存在着悲情美学与客观性的矛盾。从修辞学维度观之,语言的隐喻和转喻,为新闻抒情提供了合理性,修辞"劝说"动机的善意又为其提供了合法性。但是,修辞伦理中抒情与诡辩、理性与感性、个体尊重与公共危机三层关系的失衡,导致了新闻"过度抒情"的表象。如何使灾难新闻履行正常的社会责任,使抒情叙事进入理性的话语轨道,还需要消除抒情的"诡辩"潜质,在理性基础上实践新闻专业主义,同时适度运用感性修辞的社会矫正功能和引导功能。并且,所有的抒情叙事均以尊重个体的具体权利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协助官方处理公共危机,避免灾情恶化和恐慌蔓延,建构社会的良性态势。
10-13

传播生态学视域下的微信研究

摘要:作为国内使用率最高的手机通讯软件,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5个亿,随着微信对人们生活诸多细节的渗透,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通讯工具本身,成为深入社会传播活动各个层面甚至是改变人们诸多传播行为和众多传播习惯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传播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关注微信传播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传播类型,在对微信的发展过程以及功能优势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微信传播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类传播形式,并且借助于"拟剧人"、"弱连带"、"把关人"等理论进一步探讨微信对于人类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4-17

“准社会交往”视阈下虚拟社交的传播效果分析——基于微博用户的调查

摘要: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受众对媒介人物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容易造成"晕轮效应",但准社会交往关系依然比较脆弱。对青年群体而言,只有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才能保障健康的准社会交往。
18-19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媒介议程设置刍议

摘要:本文试以社会转型为视角,从议程设置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发展走向等方面,对新环境下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简要论述,并对传统媒体对年青群体的议程设置的影响力有减弱趋势提出警醒,对利用互联网、微博等社会媒介设置一系列议题引发社会的聚焦和关注提出思考。
20-21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策略探讨

摘要: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一直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如何深入拓展两岸图书出版合作成为了两岸出版业者共同商讨的重要议题。在宏观层面,两岸应该先突破政策方面的限制。微观层面,应该进一步搭建图书出版产业合作的载体平台,通过提升出版实力,来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22-24

《两岸传媒》:两岸共同媒介的鲜活样本

摘要:两岸传媒业的发展,需要有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背景下,《两岸传媒》应运而生。《两岸传媒》创刊三年来,切实地承担起沟通两岸传媒的业界、学界以及民间与政府的独特作用,有助于为两岸传媒业发展建言献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两岸共同媒介的角色。
25-27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刘少奇的新闻观

摘要: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不傍着书本,善于针对当时新闻、宣传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具体事情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他首先使用"桥梁"、"导线"的比喻说明党的媒体的作用,提出了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任务,并在新中国应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时刻,提出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同时有立场"的要求。他没有教条主义地守着旧有观念,而是善于根据发生的新情况,创造性地补充、发展原有的理论。
28-30

江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国际传播研究——价值与原则的视角

摘要: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国际传播能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区域文化,构建良好的区域形象,并有效促进当地文化产品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解决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和社会传习问题。本文以江苏传统手工艺为研究切入点,在分析传统手工艺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国际传播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民间传播力量,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深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特征,针对地域特征确立整体传播战略目标和统一的核心形象,综合运用新旧多种媒介平台的同时采取更适合传统手工艺特性的传播方式与载体。
31-33

浅析春晚社会图式的发展与转变——基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摘要:社会图式是有关社会实体的认知结构。我国春晚社会图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初步生成到抽象发展的过程;发展得成熟的春晚社会图式有得亦有失,且其自然激活和坚韧效应已影响到了人们对后续春晚的社会认知和好恶体验,让人觉得春晚越来越难办。故需从图式不适应性方面推动春晚社会图式的转变。
34-36

基于视觉符号视角的“反串婚纱照”解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婚纱照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近年来,"反串婚纱照"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前卫的符号消费,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本文主要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对反串婚纱照进行解读,分析人们对此的消费心理,以及它所暗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37-39

娱乐性事件中微信、微博舆论生成比较研究

摘要: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得二者同属的社交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娱乐性事件中能够快速形成舆论场,抢占网络舆论平台甚至掀起全民狂欢局面。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传播特性,找出二者的舆论生成模式的差别和联系,对微博、微信在娱乐性事件中生成舆论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比较,掌握其特点,根据各自特征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和预警机制。
40-43

自媒体时代的存在焦虑

摘要:存在焦虑是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克尔郭凯尔、罗洛·梅、布根塔尔等著名学者都对存在焦虑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自媒体时代话语权与发言权不对等,信息爆炸催生的注意力资源稀缺,以及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的脱轨导致了存在焦虑具有了新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正视存在焦虑的客观存在,从发挥群体效应和个体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去控制和引导,是个人发展的必要阶段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44-46

提升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策略分析——以包头地区为例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化生存浸润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相对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在网络中迷失,形成"网瘾症"和"软瘾症"。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和强化学生管理队伍等是提升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几点策略。
47-48

“全城义剪”公益活动新浪微博议程设置的框架分析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一般应用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研究的框架理论尝试与自媒体微博相结合进行较微观的研究。分析得出微博传播主题集中、突出人物特色、全城媒体联动以及话题具有公共性是推动"全城义剪"公益个案获得成功并引发公共性讨论的原因。
49-52

政府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力研究——以“2013年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6.7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交通危机的案例分析,首先,从政府微博、政府新闻会、政府应对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危机处理方式和影响,发现当地纸媒是政府沟通的选择和手段,笔者以《厦门日报》为研究对象,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做了框架分析,分别从政府形象重塑、社会关爱关怀、安抚补偿稳压、责任归属反思分析了政府对公共交通危机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最后,运用双重话语空间相关理论,从官方话语和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来研究媒体对舆论引导的责任与反思,以《厦门日报》两篇社论为例,总结得出了政府引导下的传统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报道中应当对事件进行中立可观的报道,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应当减少风险而不是成为风险,而这对于报道中政府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