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理论前沿

准社会交往研究:回顾及展望

摘要:对准社会交往的概念、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准社会交往尚未形成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对准社会交往与准社会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混用;社会交往对传播效果影响广泛;准社会交往会受到孤独、吸引、媒介需求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准社会交往对于预测娱乐教育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1-3

西方新闻场域权力再生产的修辞机制——以“框架”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西方修辞学及Bourdieu象征性权力理论,新闻场域“框架”借助语言符号对事实的处理,实则是通过构建事实进行权力再生产,其修辞机制主要是对三类修辞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rearrangement):道理、情感及人格权威.
4-8

乳腺癌议题的健康传播叙事结构分析——以电影《天生一对》为例

摘要:电影《天生一对》讲述了一个乳腺癌病人的故事,是我国娱乐教育节目中将电影叙事与健康传播联系起来的有益探索.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天生一对》进行叙事结构分析,可从情节、角色和健康信息入手.该电影在情节上扩展了死亡五阶段理论,但存在着对家人和医生、社会支持理论叙事的不足,同时在传播乳腺癌防治信息的医学准确性上有明显模糊.通过探索该电影的在乳腺癌议题上叙事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可为健康传播叙事结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9-12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建构中华传播学研究的新景观

摘要:《东南传播》杂志从去年开始设立“海峡传播”专栏,邀约两岸新闻学与传播学专家学者在此平台交流对话,对话以中华传播学术语言,以中华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为聚焦,有助于两岸和全球华人学者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推选合作,共同促进中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一项顺应潮流、合乎民意、富有远见卓识的传播创新。受杂志之邀,我写了这篇短文以示感谢、参与和支持。
13-14

两岸少儿节目差异性比较研究——以东森YOYO台和四川妇女儿童频道为例

摘要:台湾媒体在少儿电视节目制作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台湾的少儿电视节目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些少儿频道的操作模式对内地的少儿电视频道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笔者利用在台湾访学的机会,深入研究了台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东森YOYO台,通过与四川妇女儿童频道的对比,旨在分析大陆和台湾少儿节目的差异,从差异中寻找各自的优点,从而更好地为本土少儿节目服务,推进海峡两岸共同进步.
15-17

论全球化语境下台湾电影受众意识的变化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分期.“新电影”运动后,台湾电影在艺术美学和内在文化品格上有了质的飞跃,但电影市场却不断萎缩,电影和观众之间逐渐疏离.直至二十一世纪,以魏德圣、钮承泽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重新唤醒了台湾电影市场,为台湾电影缓和作者与受众的矛盾、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作出新的探索.本文试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梳理台湾电影发展过程中脱离观众而后重新接近观众的历史过程.同时挖掘“新电影”运动对当代台湾电影的影响,以期寻找台湾电影在电影全球化、产业化浪潮中的独特品格与地位.
18-20

浅析闽南话讲古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

摘要:作为闽南方言表达的精髓形式,闽南话讲古特有的艺术性及感染力深受台湾受众喜爱.在对台广播节目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运用闽南话讲古类节目的语言艺术,更易让台湾受众获取讯息,获得愉悦,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之目的.
21-22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摘要: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23-26

华语电影中呈现的“青年”和“青春”

摘要: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27-30

无解的人生——后现代电影话语下的神性叙事

摘要:本文力图反思当下电影存在的后现代文化土壤.在现代性问题日趋凸显的今天,后现代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对其进行批判.然而这种批判是何以可能的?后现代如何保证自己不陷入同样的理性困境之中呢?在这种背景下,当今的电影人其实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如何克服传统理性自身的矛盾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二是如何确保自身的言说方式获得真正的合法性.文章以李安的少年π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所表现出的理性的挣扎和作为神性叙事的言说方式.
31-33

华莱坞电影的营销重点剖析——以市场导向的视角

摘要:营销是电影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华人社会的经济发展,华语观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观影习惯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崛起以及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华莱坞电影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商业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逐渐成熟的运作,例如品牌的构建和与客商之间的意识层面沟通等.本文以2013年中国内地院线票房排名领先的影片的营销特色为研究目标,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进行研究,讨论这类影片在宣传理念策略的特点,借以总结出现今华语商业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依赖目标市场的“舆论”进行传播;2.从单向“导入式”的灌输转型为多向“互动式”的体验;3.延伸“品牌”概念和整合数字技术,将观众与宣传方的目标协同起来.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娱乐文化脉搏,立足于本土,走以市场为导向的制作道路,顺应市场运作的国际化潮流,是华莱坞产业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正解.
34-37

电影与时代伤痕:论华莱坞电影中“新伤痕影像”及归途的象征性

摘要:“华莱坞”这一概念在学界越来越受瞩目,通过对“华莱坞”电影中借用“伤痕文学”衍生的术语——伤痕影像,来分析“华菜坞”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及传统文化中“家”的意义.运用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视角,本文试图阐明被冷落至观众“眼球角落”的纪录片及人文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如范立欣《归途列车》所表现的农民工“归途”及侯孝贤电影《童年》中“外省人(台湾老兵)”归途的意象叙述,来展现“新伤痕影像”聚合不同的时代及其感性,见证的是时代的断裂面,离去以及坚守.
38-40

民俗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近年来,华语电影表现不俗,其中着意展现中华民俗特色的类型更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绮丽的民族风采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如何更好地维持华语电影在亚洲市场的优势并且继续开拓欧美市场?对外汉语教学无疑是其中被忽略的一种优质途径,作为意在将中华元素远播海外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语言培训和文化培育并重.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相契合,中国民俗电影的市场也异彩纷呈,这就为民俗文化的传授提供了更相宜的选择.若使用得法,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能够进一步将华语电影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41-46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列宁论党内思想交流

摘要:列宁强调党性原则的同时,很注意保障党内充分的思想交流.他认为,必须在党章中保证一切少数派的权利.只有进行讨论,通过决议,提出异议,才能形成我们党的真正的公众舆论.他多次论证了“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的原则,三次起草创办党内“争论专刊”的决议.他要求党内思想交流公开,说真话.“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理解了列宁要求的党性与批评自由的关系,才能以平常心来理解列宁时期俄国党的思想斗争史.
47-49

国际化视野与我国藏区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诉求——以《西藏一年》为例

摘要:在全球化格局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加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担当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而以西藏为题材的纪录片则是防止大家“误读”西藏和与“藏独”等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寻求我国藏区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50-53

浅析对外报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以西方传媒为例

摘要:当今的媒介生态环境,是超大规模的跨国集团控制传播流向的国际传播市场.在这种多元化经营的传播环境中,各国的对外报道,实质上就演变成了一种塑造本国国家形象的主渠道.它的采集和传播,代表着国家形象和民族利益,这也使国际新闻在触及到报道的客观性原则问题中,出现一些背离主题的现象.本文重点以这些现象为主线,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国际领域的热点事件分析,大致解读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另一侧面.
54-56

《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状况及其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启示

摘要:《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典型性的汉语古典文学名著,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广受欢迎.本文从这一跨文化传播经典个案切入,对《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讨了如何借鉴《西游记》的内容与传播特征,进一步促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57-59

以“崔健的一块红布”论图像的舆论建构

摘要:本文通过对1980年代“崔健的一块红布”图像视觉元素及其产生背景分析,指出图像元素能够通过反讽、隐喻等关系建构社会舆论场.阐述了图像舆论建构的作用,并指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那个思想正要摆脱禁锢的时代,由图像隐喻所构建的舆论场比文本本身所叙述的更具有安全性.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