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理论前沿

“我”与“我们”:网络交往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以豆瓣网为案例的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中的人们需要解决"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本文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对Web2.0网站来说,加强用户在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1-4

新闻图像作用量表编制与检验

摘要:新闻图像作用量表能够告诉受众自己为什么受新闻图像影响,以及在哪些方面受到其影响;也可以使新闻图像传播者在传播实践中更有的放矢或规范自己的传播行为。而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新闻图像作用判定量表则进一步为新闻媒体图像编辑等把关人在选用图像时以及制定图像传播策略时提供具体操作方法。
5-9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

摘要: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品牌碎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品牌碎片化传播以信息自传播为基本方式,其关键是要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社会化媒体传播价值、受众微化体验需求、内容传播力、"扩散—整合"互动机制对品牌碎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传播策略包括:平台信息整合传播、沟通元驱动、传播纠偏的互动导向。
10-12

新媒体环境中青年学生意见表达的话语策略及舆论引导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矛盾、社会热点等问题和新媒体现代传播方式聚集交融,青年学生的意见表达在新媒体环境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的特征,他们的诉求及表达方式、他们利用种种新媒体手段的话语特征及策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中青年学生意见表达的影响力现状、意见表达的方式及特征,如何开展舆论引导等核心问题,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得出:青年学生在微博上意见表达较为活跃,但未形成线上线下广泛联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成熟互动的态势,对高校的形象影响以中立为主。青年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大部分是娱乐八卦、无中心式的围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在此之余关注社会议题、教学、管理制度和后勤等内容,表达意见相对理性,在方式选择上运用图片视频、故事与案例为主。对青年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要克服"官本位"思想,避免呆板单调的灌输,可利用新媒体特色开展针对性的议题设置以及意见回应。
13-17

警惕技术逻辑侵害新闻理念——浅析大数据影响下的新闻业

摘要:近几年大数据突然成为诸多学科里的热门概念,新闻学界对大数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技术核心理念及已有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它与新闻的基本理念有相当大的冲突,其所反映的新闻真实存在价值向度上的偏颇;大数据技术无线扩张背后其实是"监控"和"营销"逻辑,将对整个新闻业带来伤害,因此,一定要对大数据的运用保持适当的警惕。
18-20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两岸新闻传播学的年轻学者应建立常规化交流关系

摘要:早在80年代,大陆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者就有了交流关系。1988年台湾解禁之时,我受中国社科院的指派,做一项由韩国社科院委托的课题,即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新闻交流。当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发生了几起交流事件,我与闵大洪、郭镇之三人合作,完成了约2万字的研究报告。
21-21

从《中国时报》港澳报道分析“一国两制”在当下港澳与未来台湾

摘要:港澳台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对台湾有着"示范"作用。台湾媒体对港澳动向的关注,特别是对"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的关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台湾舆论对"一国两制"制度的认知和判断。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方法探究台湾《中国时报》的港澳报道,解读台湾媒体如何看待"一国两制"政策、如何看待"一国两制"对香港和澳门原有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媒体内容所反映出的台湾公众对"一国两制"政策的态度。
22-25

“一国两制”下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政治经济基础探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一国两制"政治构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引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领导权"和卡尔·波兰尼关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而尝试提出"一国两制"下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政治经济基础:即大陆地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体制可以与港澳台地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新闻传播体制在"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内并行不悖,与此同时,两岸四地的传媒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一方面运用新闻报道、节目合作等形式以内容不断推进交流,另一方面传媒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经济功能使其成为经济交流的内容主体之一。
26-30

台湾电视新闻中的“陆客”形象分析——以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后台湾中视报道为例

摘要: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台湾媒体对大陆赴台旅游、商务团体的行为和事件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台湾的电视新闻中,"陆客"成为一个受到特别关注的报道对象。而这种形象到底是如何呈现和建构的呢,是否由于两岸的关系变化而带上某种主观色彩呢?通过对2008年以来台湾电视新闻中相关"陆客"报道的类型与比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陆客"报道在关注度、不同主题报道出现的频度、形象特征的语意向性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特点。
31-34

华莱坞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世界电影正在重新洗牌,好莱坞(Hollywood)一家独大的传统格局即将终结,宝莱坞、尼莱坞、维莱坞、华莱坞的多极电影世界的态势已经形成。好莱坞自封"世界娱乐之都"的桂冠似乎摇摇欲坠,世界影视剧生产者逃离好莱坞的步伐越来越快,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新任市长埃里克·加切蒂已经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发誓"要像守卫骨头的狗那样"夺回"出逃的影视制作"公司,决不让洛杉矶遭受像底特律因汽车业衰落而受到的那种经济重创。
35-35

解构陌生人:影像的审美张力与社会意义——徐峥电影对华人形象重构的启示

摘要:华莱坞大片一直处于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的红海之中,与之相反的中国小成本喜剧电影则开辟了自己的蓝海市场,基于本土陌生人文化的定位,使其在两个意义上获得了成功:首先,从社会意义上而言,通过对陌生人的解构,帮助改变了城市化进程中本地人对陌生人的刻板成见;其次,从经济意义上而言,这种解构的手法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带来了极大的票房成功。华莱坞大片是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成分。影像中国人的建构不应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而应当对中国人的形象积极进行解构,从而实现中国居民全球化身份的构建,并在此同时获得票房的成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而言,小成本电影中陌生人的解构策略都能够对其产生深刻的启发。
36-39

从“本土化”到“交融”——论“华莱坞”大片的“走出去”

摘要:高概念电影作为好莱坞大片的操作范式,曾经在国内引起注意但未起波澜。除了电影制度和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之外,国产电影人对于电影文化传播的误区也致使如今华语大片迟迟不能走出国门,获得全球性的影响力。面对华语电影业急需成长起来的整体实力需求以及构建"华莱坞"电影产业力量的目标,本文试图借鉴高概念电影的操作流程,为后大片时代的"华莱坞"电影创作提供操作经验,并借助于文化研究中"hybridization"这个词语,为中国式大片提供走出去的内涵式文化建议。
40-43

粉丝电影营销的传播学剖析——以电影《小时代》为例

摘要:在电影市场,传播是营销的一种方式。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影片推广创建了前所未有的营销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构建品牌和与客户的情感呼应。本文以电影《小时代》为研究目标,其研究价值在于这部故事性虚弱的影片借力于有效的营销手段收获了巨额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的研究,讨论该片的宣传理念和策略,借以总结出粉丝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营销方式需要从"导入式"转变为"互动式";2.需要依赖"舆论"进行传播;3".品牌"的塑造对于电影的宣传极为重要。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粉丝电影的营销手段就像电影的内容质量一样关键,能够影响经济效益,值得被重视。
44-48

好莱坞电影的质量观与品牌传播机制

摘要:好莱坞电影的质量观主要从价值观念、剧本创作、技术制作、形象塑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从民族文化、文化产业、观众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好莱坞电影高质量形成的原因以及好莱坞电影品牌传播机制的有效性。
53-56

落寞中渐渐远去的人文电影——华莱坞电影的启示录

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57-59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推荐

列宁论出版物的党性

摘要:列宁提出并论证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鉴于俄国党最初的五年党中央领导机构被沙皇警察破获,各地的小组没有党的意识,因而他提出"党性"要求,这是指党的意识,其对立面是"小组习气"。列宁强调党的著作家的写作活动应成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他承认,写作是个性化的,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衡量是否具有党性的标准,是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
60-62

流行语传播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以2012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摘要:流行语是网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农民、干部、教师、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影响的调查发现:在流行语知晓度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民群体低于其他四类群体;不同群体流行语的传播媒介基本以电脑为主,手机为辅;不同群体主要以同学、同事作为流行语的传播对象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流行语的出现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一种文化现象。
63-67

中国城市传播研究综述

摘要: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新事物和新现象,学界多以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研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近些年,国内以传播视角的城市研究渐起,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城市传播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城市传播学的研究现状,认识中国城市传播研究的转向和趋势,呼吁城市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常态化建设。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