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本期推荐

新媒体背景下的诽谤罪探究

摘要: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诽谤罪在认定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对诽谤罪进行准确司法认定。
1-4

“史态类新闻”辨析

摘要: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5-8

新闻传播学期刊“院内发文”现象研究——以近九年来《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为分析对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的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出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展现了新闻传播学界近亲繁殖的学术生态。
9-11
东南传播杂志主题专栏

我国近几年政治传播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12-15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摘要:由于近些年来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发展速度异乎寻常,基本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阶段,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一是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二是对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三是加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四是加大新闻传播类专业教材的建设力度;五是加强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的融合。
16-18

媒介人性化——一种对媒介与人性关系的乐观认识

摘要:媒介与人性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媒介化,二是媒介的人性化,其中媒介的人性化问题受到关注较少。本文将着力分析媒介的人性化问题,认为媒介人性化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媒介与人属性或器官的比附,二是媒介的发展被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加人性化的过程。
19-22

网络媒介的政府治理:对“网络问政”现象的分析

摘要:"网络问政"现象正显著地影响国内的政治社会生活,同时也引发许多地方政府与官员对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排斥与惩治。文章分析了从"管制"到"管理"的三种政府治理思路,提出政府应从公共利益和民主政治出发,权衡利弊,对"网络问政"现象进行合理引导和制度化管理。
23-24

试论网络舆情事件与政治信任的构建

摘要: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聚焦点往往是权力阶层的"不轨"行为、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等。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与公众政治信任度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网络事件和构建公众政治信任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新考验。
25-27

政府公共危机沟通策略探讨——归因理论与形象修复理论的视角

摘要:本文拟利用归因理论与组织形象修复理论,根据危机的不同归因与发展阶段,探讨在政府的公共危机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并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恢复。
28-31

当前政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政策传播是沟通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桥梁和纽带。当前,我国政策传播过程中存在传播渠道失之单一、政策信息严重过滤、信息反馈缺乏通道、目标群体欠缺分析、受众素质急需提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传播效果。为了确保政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进一步优化政策传播环境、改善政策传播条件、建设政策传播网络、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提高传播主体素质。
32-33

新闻“本质真实论”——政府调控新闻传播的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本质真实"论的含义及其主张,可以看出它的产生与兴盛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揭示出"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的不科学性,以及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种种弊端。"本质真实"论的实质是政府、政党对新闻传播进行调控的一种策略。"本质真实"不应成为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
34-36

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报道特色及优化建议——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中探寻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议题设置、报道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并对媒体如何优化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37-39

微博客时代的网民身份构建

摘要:微博客加速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已经成为新媒介时代不可缺少的传播工具。2010年3月,在两会期间,微博客的作用更是大放异彩,不仅是政客与大众沟通的平台,更在网民文化身份构建方面发挥效用,是中华民族群策群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从微博客的文化界定入手,文章分为网络文化身份的界定、微博客时代网民文化身份的变迁和微博客在当代三个部分,力图展现一个为博客时代网民身份构建的蓝图。
40-42

媒介命名热的冷思考

摘要:媒介命名是媒介授予地位功能的体现,通过命名、下定义,媒介赋予新闻事件意义。媒介命名就是"贴标签",要受到权力集团、强势话语集团和民间力量的影响,但媒介依然拥有主动权。媒介在命名中,应遵循充分调查、客观报道的原则。
43-45

试论网络传播下电子文件利用个人隐私的制衡

摘要:电子文件海量产生并被广泛应用,引发了网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诸多争论。隐私信息是网络人行动自由、独立的保证,个人对其独占有利于维护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对信息的共享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规律。独占期望与共享需求的严重失衡,是当前一个严峻的现实。只有当两者处于相互制衡的环境下,才能促成"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保证网络个人隐私的有效独占与合理共享的和谐发展,实现电子文件价值,使其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6-48

网络“哄客”现象探析——以“犀利哥”事件为例

摘要:网络"哄客"的出现并非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本身的特性使然,这既有网民群体无意识心理的因素,亦有社会的娱乐化这个深层大背景。"犀利哥"事件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并将这种影响很快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文章结合"犀利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从而探析网络"哄客"具有责任意识淡薄、从众性等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网络"哄客"现象的思考。
49-51

新浪博客场域的资本运作与话语权争夺——基于2006年与2010年的新浪博客排行榜100强的比较分析

摘要:新浪博客有三大类型:名人博客、精英博客以及草根博客。通过随机抽取2010年1月14日的新浪博客排行榜100强,与2006年10月3日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三大类型博客的资本运作规律,以及话语权再分配的格局变化:名人博客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草根博客成后起之秀,逐渐形成1:1:1的三足鼎力的格局。在赢利模式和市场最大化规则的商业逻辑下,消费文化最终垄断了博客场域话语权。
52-55

我国网络社区建设之探索研究——以社会资本为基本分析工具

摘要:本文以社会资本为分析工具,针对目前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了网络社区中的社会资本状况,进而提出加强以道德品行和社会信任为实体的社会资本培育,并分别从网络社区用户、网络社区站长、政府三个主体探讨了如何增强社会资本建设,推进网络社区和谐发展。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