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社
分享到:

东南传播杂志

《东南传播》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前沿、海峡传播、学术平台、传媒研究、史学、文化传播、业务研究、新闻采编、技术园地等。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刊号:1672-9579
  • 国内刊号:35-1274/J
  • 出版地方:福建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1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东南传播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特别策划

新闻的使用价值及其对传媒经营、政策制定的意义

摘要:文章对作为商品的新闻的使用价值的独特性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其独特性对传媒经营、相关政策制定的意义。文章认为,新闻的使用价值有它的独特性:共享性、时效性以及二重性;新闻生产者可以深度开发新闻资源,获取补偿价值,在“二元市场”下,实现两类消费者的契合,促进两个市场良性循环,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制定传媒政策时可以依照新闻传播特定信息的使用价值与产权相分离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1-3

“下沉的声望”——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声望的下沉所造成的媒介形象危机引人关注。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造成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的社会因素:“断裂”的两极社会的形成、精英联盟的巩固、知识精英与民众的紧张关系等。而在知识分子内部,学术浮躁之风是造成知识分子声望下沉的主要原因。
4-5

山寨现象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讨论了山寨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实证研究调查山寨现象的传播状况、知晓程度和山寨产品的使用情况等,并试图发现和给出相关的结论。
6-9
东南传播杂志主题专栏

传播、本土化与自主性——“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路径”博士论坛综述与思考

摘要:在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导致传播格局的重构。如何让传播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支点,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儒家文化和东方智慧成为中国主张的基本元素。中国学派积极融入国际传播格局的核心圈,发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以本土化的学术宗旨和自主性的创新立场,促进亚洲与全球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0-1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熊忠俊事件”谈谣言的处置

摘要:“熊忠俊传谣事件”是2009年若干传谣事件中的一件,我国各地政府对谣言的处置也大同小异。作者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认为熊忠俊的言论是质疑而非传谣。由该事件出发,进而分析谣言的特征并对政府处置谣言提出分而治之的新建议。
13-15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角色担当——以“艾滋女”事件为例

摘要: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16-18

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及其归属分析

摘要: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空间的特质出发分析了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同时分析网络公共领域中话语权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网络公共领域里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将成为公共意见形成过程中话语权的掌握者。
19-21

论网络新闻报道的动态平衡——以“刘翔退赛”事件为例

摘要: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并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作为网络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实体,对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制约、对立的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来研究新闻报道在网络系统中的变化和适应,以及系统的动态平衡。在论述的过程中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发展和规范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22-24

由杭州“5·7交通肇事案”报道看舆论监督中的媒介生态失衡与防治

摘要:“三菱跑车撞飞路人”的浙江杭州“5·7交通肇事案”因其戏剧性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2009年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从“5·7交通肇事案”的新闻报道入手,以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五大观念为指导,以媒介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媒介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双重维度分析该事件中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并围绕媒介、政府、民众三大核心要素,总结该事件对于媒介生态调试的启示,旨在为舆论监督中媒介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有效借鉴。
25-27

从传播伦理的角度看民间网络舆情处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分析,从传播伦理角度出发探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应该拥有的基本对策,认为:唯有坚持信息公开,积极响应民众质疑,以正确引导舆论为目标增强信息透明度才是应对媒介与舆论环境变迁的有效对策。
28-30

选择: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路径——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民意表达形态,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从Web2.0到政府2.0,这种由中国网民所发挥出的虚拟力量,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本质是原生态民意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传播特质进行研究,梳理网络民意的特征和搭建网络问政平台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民意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探寻优化网络民意畅通渠道的方法和路径。
31-33

“雷人雷案”的网络传播分析——以“四天半工作制”提案为例

摘要:本文将以“四天半工作制”这一提案为例,对两会期间“雷人雷案”的传播现象进行分析,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机理,揭示社会热点信息在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
34-36

多元文化共生下山寨文化的崛起

摘要:山寨文化是近两年来新兴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能广泛蔓延,首先离不开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土壤,也离不开大众主体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全球化冲突下共存与互动的产物。本文将从多元文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等视角分析山寨文化诞生的原因,并对引导和规范山寨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37-39

从国际传播功能的演变看国际传播的阶段划分

摘要:罗伯特·福特纳、达雅·屠苏、关世杰、程曼丽等人对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要么采用纯粹的传播技术的标准,要么采用将传播技术和世界格局发展结合起来的标准,导致国际传播研究对传播技术或者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国际传播本身的特性。以国际传播功能演变的视角看待国际传播,会发现国际传播经历了知识和文化的复兴、传播革命思想、战争动员与宣传、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斗争与发展等不同的阶段。
40-42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任重道远——以中法文化年为例

摘要:文化的域外传播、接受和影响对于追求和平发展、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中法“文化年”举办前后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状况的对比,运用文化传播学中的模式维护功能、文化自我诉求等理论说明现阶段这一工作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复杂性、艰巨性。文章对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深入观察、分析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国文化域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43-45

产品评价的来源国效应:关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初步研究

摘要:国际传播学界关于来源国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的研究证明了来源国效应的存在,但关于中国的相关研究就非常有限,加之2007年7月以来,“中国制造”经历了一波“信任危机”,使得在中国市场上开展的针对外国消费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来源国效应研究变得尤为迫切。本文即采用实验法来探究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外国消费者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品牌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中国品牌的对外营销该如何改进等等。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也为我国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对外营销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46-49

国外报纸出版制度评析

摘要:实行公民办报、注册登记制和有效的司法程序保障是国外报纸出版制度的主要内容,这种制度是在“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下创设的,强调公民拥有免于政府干涉的自由。在这种出版制度下形成的媒介垄断实际上有悖于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初衷,仍需要发挥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及政府的积极力量,推进报纸出版制度的变革。
50-52

高级报纸是党报的必然选择

摘要:在传媒迅猛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出现了许多问题,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党报改革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高级报纸是党报的不二之选。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