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东南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35-1274/J 国内刊号
  • 1672-9579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东南传播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的学术期刊。东南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别策划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建党一百周年影视研究、乡村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跨文化传播、产业研究、传媒与社会、受众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品牌营销、新闻采编

东南传播 2009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南传播杂志本刊专稿
广告新闻:广告商与传媒合谋违法1-3

摘要:本文揭示了目前广泛存在的广告新闻现象,认为这种公然违反《广告法》的现象得以存在,在于法律没有赋予执法部门有效的执法权力、广告商和刊发广告的传媒对利益的无节制追逐。文章指出,在广告利益与传媒职责之间,传媒依法把握平衡,其实是不难的事情,只要收一收对利益的贪得无厌之心就能做到。如果执法有力并有序,广告新闻的问题并非难以解决。

东南传播杂志主题专栏
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理论——邵培仁教授媒介生态学最新研究述略4-6

摘要:媒介生态学发源于西方,在国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邵培仁教授倡导的研究取向自成体系,他孜孜以求建立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本文以其生态学最新研究的关键概念为线索,分别对媒介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治理、生态城堡和绿色生态略作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闻价值研究综述7-10

摘要: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对新闻价值的研究恢复,打破了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认识局限,在对西方新闻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闻价值的一系列研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学界对新闻价值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价值的概念入手,认为新闻价值是一个体现关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体育解说的传播属性辨析11-12

摘要:体育解说不是单纯地在体育比赛现场为谁喝彩,为谁加油的问题,而是一个把群体文化和个人情感的倾向性转化成具体语言的传播过程。其中渗透着体育解说员的语言立场、评说角度以及对解说对象的感情态度,具有鲜明的语言站位特征,而且不同时代的体育解说具有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播性状。

社会冲突事件报道中的新闻框架及其运用13-15

摘要: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冲突性事件时通常采用冲突框架和游戏框架,这不仅不利于冲突双方的和解,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和冲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媒体只有跳出冲突框架和游戏框架的束缚,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

大陆报纸媒体在台湾风灾报道中的缺失及其原因、策略分析16-18

摘要:涉及台湾的相关新闻一直是大陆媒体的追逐热点,如何引导舆论、传播中央对台政策是涉台报道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大陆新闻工作者一直拿捏不当的地方。就大陆媒体对台湾8.8风灾的报道来看,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报道条件不利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媒体自身的主观原因。面对现在涉台新闻报道传播效果不佳的局面,媒体必须从多方面找原因,制定出新的符合两岸局势的传播政策。

中国IPTV产业现状研究19-22

摘要:作为基于电信宽带网络的视频业务,中国IPTV出现至今一直承载着从业者沉甸甸的期望,他们希望借助IPTV强大的功能平台实现未来业务战略的转型,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可IPTV的成长离不开视频内容,这一特殊因素导致IPTV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政策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成长,目前虽然迎来政策上的回暖、用户的激增,却也仍存在行业环境混乱、内容缺乏、盈利困难等难题。本文试对中国IPTV现有的产业模式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积极探求解决之道,希望能为中国IPTV的发展提供浅见。

我国SNS网站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23-26

摘要: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赛迪公司预测2009年中国SNS用户量将实现67.8%的高速增长,达到接近1亿人的规模,到2011年用户规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用户量达到1.7亿人。但是经历了2008年的狂欢之后,打着SNS旗号的各种网站开始坐立不安。雷同的应用、相似的面孔,注册用户经历了最初的热情后,活跃度在降低,而赢利模式尚无定期。SNS给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定位成为了目前SNS发展的瓶颈。在Web3.0的网络盛景中,SNS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在考察了SNS的整个发展历程后,结合行业动态,分析了SNS在Web3.0时代的真正应用并给出了发展建议。

高校网络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初探——以福建省高校为例27-29

摘要:互联网的多重功能和优势使新闻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普及起来,相应地对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面对网络新媒体的人才需求,福建省的各大新闻传播院系的毕业生是否能满足各大网络媒体的招聘要求呢?如果不能满足,我们是否要对现行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呢?如果要改革的话,又该树立何种培养目标以进行改革?以上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媒介融合环境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探究30-32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媒介融合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现状,而且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紧紧依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构建合理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人才。

论法治题材影视剧中法律的缺位现象33-34

摘要:我国目前的法治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官"取代法律而使法律缺位;"人性复苏"取代法律而使法律缺位;人情与法律的冲突而使法律缺位;剧情发展的需要与法律事实的冲突而使法律缺位。

当代中国政府舆论引导的新理念——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例35-37

摘要:当下我国正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全面而严峻地考验着我国各级政府的舆论引导力。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政府舆论引导典型案例。因此,考察这次突发事件的政府舆论引导实践,折射出当代中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舆论引导的新理念,这将极大丰富政府舆论引导的实践及经验。

浅谈CtoC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网络道德建设38-39

摘要: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为例,分析了"CtoC"电子商务环境中出现的网店信息失实、恶性竞争抬头、个人信息泄露等道德失范行为,并从法律建设、道德建设以及经济利益等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商务主体道德自律等解决方案。

文明冲突论对新闻客观性的冲击、消解与重构40-42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题为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之间冲突、消解与重构的关系。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原理分别是国际政治学和新闻学两个学科领域里极为重要的概念。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这个两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与内涵界定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将深入论述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前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如何实现对后者的消解;第三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髓出发,探索未来中国媒体如何重构自身的新闻客观性原则,以寻求突破文明冲突论隔阂的可能。

潘多拉魔盒:反思符号化消费的世界43-45

摘要:象征性的符号化消费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而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符号是建构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不仅进行商品推销,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创造出虚假需求,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进而对社会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符号化消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警示世人。

“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风暴的生成及其特点分析46-47

摘要:网络舆论风暴是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言论的走向。本文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分析了这场网络舆论风暴生成的关键过程、影响要素,以及生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对此认识清楚,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风暴发展的方向,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事件中的符号运作技巧——以“小百合BBS汉口路西延事件”为例48-50

摘要:本文以小百合BBS反对"汉口路工程"的网络事件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调查问卷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网络论坛中网友的符号表达,发现网友在论坛类社区通过集体力量制造热点话题、进行社会参与的规律。本文认为网友通过多媒体灵活运作象征符号唤起了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广泛认同;网友无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各种表述技巧,企图唤起更多人的集体认同感,并赋予群体以多层次的意义和合法性,以便共享命运和行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下,网民的表述中常呈现出更多的"讨好国家"、"借用主流价值观"特征。

网络“人肉搜索”暴力演变的规避策略探析51-53

摘要:网络"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网民对道德的捍卫、对真相的追求。但目前在互联网上它更多的演变为一种非理性"惩恶"式的网络暴力,引发全社会的忧虑和争议。如何规避网络"人肉搜索"向网络暴力的演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更重要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自我净化功能,同时用权变思维发挥"人肉搜索"商业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