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2-1124/P 国内刊号
  • 1000-0690 国际刊号
  • 3.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道、论文、综述、纪念

地理科学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转型期城市居住用地更新的空间加密化研究——广州市金花街改造再考161-167

摘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市金花街改造项目(1988~2003年)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主导下改造方案的调整过程和改造空间特征,探讨居民诉求和政府旧改政策对旧城空间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花街居民的原地安置诉求和城市政府依此设计的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造安排,乃是影响旧城空间的重要原因;在准市场化融资方式和福利化拆迁安置方式下,城市政府提出的有关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居民临时安置问题和让居民原地安置的要求,使改造规划多次提高改造容积率,以保持改造经济平衡;改造后的金花街在房屋和人口两个维度呈现空间加密化的态势,即存在原地安置房叠加融资商品房、原地安置居民叠加购房迁入居民的社会空间现象,金花街改造并未出现以外来中产人口大规模替代原住低收入人口为基本特征的绅士化过程。最后,从引入转让开发权和鼓励微改造两方面对当前广州的旧城改造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地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计量检验168-176

摘要:采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集聚和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重心分布、轨迹、距离、速度差异较大。东部的工业集聚水平高于中西部,工业污染中西部更突出。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局域上分为低高、高低、低低3种关联类型。(2)工业集聚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均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但是对不同区域减排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3)对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应继续走集聚化道路。东部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合理的集聚规模;中西部应加强产业集聚,提高技术溢出的污染减排效应。

海洋产业影响省域经济增长估计及其分异动因判识177-185

摘要:采用静态和动态计量方法分析2006~2015年海洋经济对沿海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识别差异动因。研究发现:(1)海洋经济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地影响,其中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海洋经济总量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省域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度分异呈现省际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引起省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海洋经济相关因素中,海洋第二产业、海洋进出口贸易额等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即拉大差异),且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相关发现有助于中国沿海省(市、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科学决策。

中国省域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分析186-194

摘要:针对1978~2015年间中国省域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分析表明:(1)消费水平格局呈明显的东西与南北集聚态势,并以东西格局为主;时序上,消费水平格局不断发生分化或翻转。(2)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不仅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而且相同影响因素也存在时空异质性,表现对不同时段和不同等级消费地区的作用程度并不一致。(3)不同等级消费地区应实施相宜的产业、就业政策,不断完善低消费地区物流网络、提升高消费地区商品国内外流通程度,促进中等消费地区农村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195-205

摘要:从生态、居住、公共服务、休闲环境等人居环境核心系统出发,综合运用AHP、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过程、核心驱动力、驱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1)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格局呈现出西北部相对下降,东南部逐渐提升的过程,优质的人居环境逐步向环鄱阳湖地区及京广线沿线集中分布;(2)生态环境质量格局逐渐呈现以襄阳-吉安连线为界,东侧质量显著优于西侧的格局。京广线沿线城市的居住、公共服务质量始终优于江西片区浙赣线沿线城市,但休闲环境质量则逐渐劣于江西片区浙赣沿线;(3)城市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作用对象、程度、方向各异。其中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为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动力,社会群体收支为其内部关键动力,而土地供给与建设投资为现阶段次要动力,此外,城市规模通过集聚、催化作用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演变。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206-213

摘要: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4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与协调指数模型,分析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援藏与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关联度在0.687~0.750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并且援藏在经济实力与乡村经济方面的绩效更为明显;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度始终处于中度以上水平,协调指数也持续上升,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逐渐达到高级协调状态;2014年,各县区援藏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处于中度以上水平,但协调指数处在中级以下。西藏自治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以及濒临失调4种协调发展区,勉强协调区为主;高海拔及边境地区耦合作用略强于其他地区,但协调指数较低;自然条件好的河谷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异,高协调指数呈现趋中心性。

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214-222

摘要:在探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1995~2014年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表现出明显正相关关系,在整体发展和分段演化中均表现出较高一致性,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且已进入高度耦合协调阶段。(2)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弱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程度不显著,且随时间推移空间集聚现象并没有得到增强。(3)从时空演变格局来看,局部空间自相关规律性明显,虽然不同集聚区在时空演变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扩张和收缩,但在总体空间格局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且东西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中国省域信息流、资金流强度的空间差异——以2015年京东手机交易为例223-232

摘要:以京东七大物流中心及其覆盖范围划分省市群。将抓取得到的京东商城2015年手机交易记录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相结合,研究影响信息流和资金流(简称"双流")强度的可能因素,重点分析省域层面"双流"强度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已取代地理距离,成为影响"双流"强度的主要因素;(2)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双流"核心区;(3)网络资金流量分层现象明显,呈"金字塔"形分布;(4)各省市群之间的空间联系存在差异,北京、上海、广东所在省市群的空间联系明显高于其它省市群;(5)各省市群内部成员发展不平衡,中心省市对"双流"贡献力最大。

高铁对县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233-241

摘要:搜集福建省58个县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机制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同时考虑空间邻接和区域通达时间距离两种权重来检验高铁开通对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福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高铁缩短城市间的通达时间比简单的相邻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大;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并且前者小于后者,福建经济增长主要以劳动力带动为主;高铁开通前后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有显著差异,开通后的溢出效应小于开通前,这有利于地区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

云南省出口东盟的特征及其经济和就业贡献率分析242-248

摘要:利用海关信息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相关贸易指标以及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特征,出口带来的经济和就业贡献。结果表明: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依赖关系显著增强,但是与东盟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同时云南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出现升级特征,由矿产品、化工产品为主的出口转向了以农产品、电子制造产品为主的出口。云南省出口东盟农林牧渔产品对本省经济和就业贡献率最大,对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有助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中国游艇俱乐部区位特征研究249-257

摘要:通过对中国游艇俱乐部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探讨游艇俱乐部的区域宏观区位特征和城市微观区位特征,并揭示出区位特征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中国的游艇俱乐部主要集中在三大经济区,其中广东、海南、山东、上海和浙江等地的游艇俱乐部综合能力较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是游艇俱乐部的主要聚集地,纯游艇俱乐部和地产型游艇俱乐部为主要载体,有泊位的与无泊位的俱乐部在区位上高度重合。影响游艇俱乐部区位的因素既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上游游艇制造业,也包括游艇产业相关政策及区域海洋文化等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假说检验及解释258-263

摘要:研究俱乐部趋同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这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从俱乐部趋同假说的检验、解释及中国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264-271

摘要: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针对中外学者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上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在基本概念上存在的争议及其原因,归纳了旅游地演化的阶段组成和阶段间拐点问题上的各种意见及意义。其次,总结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结合具体案例,研究不同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征,补充和丰富旅游地生命周期内容体系;二是研究推动旅游地演化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对策。最后根据当前旅游研究的新趋势和未来旅游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未来旅游地生命周期领域研究主要的重点是:不同旅游地在各阶段的发展质量,旅游地的衰退机制与转型对策,旅游业发展的重新定位。

中国植被类型区大气增温趋势及其不对称性研究272-283

摘要:利用1962~2011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的452个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各植被类型区的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过去50 a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最低温都显著升高,并且最低温增温速度快于最高温增温速度,呈温差减小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同时,寒冷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暖地区的增温速度,其中寒温带森林的增温幅度超过亚热带森林的2倍。近30 a间,寒温带森林区和温带森林区增温速度减缓,其他各植被类型区增温速度加快,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带、寒温带地区的空间特点;(2)最高温增温速度在变快,最低温增加速度在变慢,多个植被类型区的最高温增温速度高于最低温增温速度,呈现出一种新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即最高温与最低温间的温差在加大;(3)过去50 a和近30 a间,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温度变化多样,并分别对年平均温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温度的不同变化分别决定于其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多样变化。

东北地区生长季长度变化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284-292

摘要:基于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和卫星遥感资料模拟了200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生长季长度变化及其对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影响。研究表明:(1)2001~2010年东北地区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生长季长度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生长季长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春季温度的影响。(2)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年均GPP总值为1 057.8±44.6 TgC,其中生长季内GPP值约占总GPP值的97.57%,即东北地区GPP主要是在生长季内固定的碳量。(3)东北地区GPP主要受降水量的调节,而生长季长度变化对GPP的影响并不显著。

基于多重分割关联子的高分辨率遥感场景分类293-299

摘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供了丰富的外观信息和空间结构信息,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分类当中,源于文章领域的视觉词袋(Bag-of-Visual-Words,BoVW)模型现已成功应用于图像分类领域。传统的BoVW模型忽略了特征之间的空间布局信息和像素一致性信息,提出多重分割关联子特征,融合图像的外观信息、空间布局信息和像素一致性信息,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取优于许多经典的遥感图像特征的性能。

衡阳盆地红土剖面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300-306

摘要:通过对衡阳市区高兴红土剖面元素含量分析、磁化率分析和ESR年代测定,探讨该剖面的低频磁化率值(χ_(lf))、Rb/Sr值、化学蚀变指数(CIA)、退碱系数(Bc)和化学淋溶系数(BA)等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表明:(1)样品Rb/Sr值与化学风化参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磁化率值与化学风化参数值有很好的相关性,Rb/Sr比值和磁化率值一同可以作为红土沉积古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极好地记录了衡阳盆地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2.23~1.323 Ma B.P.期间,Rb/Sr值和磁化率值为相对高值区,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1.323~0.76 Ma B.P.期间,Rb/Sr值、低频磁化率值和CIA值呈现最高值区,气候为本区最温暖湿润阶段;0.763Ma B.P.以来,Rb/Sr值、磁化率值和CIA值为最低值区域,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2)Rb/Sr值、低频磁化率值、CIA值曲线从剖面底部往上呈现出先波动递增后快速递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衡阳盆地早更新世以来,气候整体上是由暖湿向温干的方向发展。

红色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气候演变的响应——以辽南石槽剖面为例307-313

摘要:以辽南地区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剖面的常量元素和地球化学指标,揭示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剖面化学风化过程以及对古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中Ca元素重度亏损,其他常量元素均出现了相对富集;石槽剖面风化强度总体上低于南方红色风化壳,属于中等风化阶段;多个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表明石槽剖面风化强度表现为风化很强-风化减弱-风化加强-风化较弱4个阶段的变化,指示辽南地区在石槽剖面发育期内古气候环境经历了湿热-暖湿-回暖-相对暖湿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