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地理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道、论文、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690
  • 国内刊号:22-1124/P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8-3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3.71
  • 综合影响因子:3.69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理科学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与实证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性产业转移浪潮,海港加快向第3代甚至第4代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海港城市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首选之地。作为国际物流供应链枢纽节点,海港可以通过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实现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空间成长,并推动港-城空间系统演化更新。基于相关研究评述,根据海港及海港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现代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将其分为港城形成初期的港-城共生、港-城空间集聚、港口外迁与城市裂变、港-城双向网络发展4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其次,从港口对城市产生地域空间效应、港城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现代物流资源整合与流空间塑造3方面对“港-城窄间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通过对中国典型海港城市案例分析加以实证,验证前述“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
1285-1292

空间生产再考:从哈维到福柯

摘要:针对目前空间生产的研究中存在的2个潜在问题——对理论运用的简单化和理解的宽泛化,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哈维和福柯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或思想重新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哈维和福柯都对空间给予了长期关注,并发展了2种互补的、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资本、阶级和上层建筑是哈维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的3个要素,而工具性空间、生产性空间和空间合理性则构成了福柯的空间研究的三大视角。尽管这2个视角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强调空间生产背后的不平衡逻辑并追求主体性的解放,从而为未来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方向;最后,结合福柯对知识一权力的讨论,呼吁建立一个更为求真、自省的学术体系。
1293-1301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基于县级尺度的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

摘要:采用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统计方法从县级尺度对1998~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进行判定和时空格局分析。根据全国人均GDP的平均值将2345个县市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5种类型,计算其马尔可夫链矩阵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矩阵,并进行类型转变及其与邻域类型转变关系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自199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并出现空间极化现象;其中高、低水平趋同俱乐部稳定性最强;②趋同俱乐部稳定性强弱具有地带分异特征,表现为东部最为稳定,中部最不稳定;③趋同俱乐部转变受邻域环境影响显著,一个地区若以较高水平的发展县市为邻,则其增长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反之则概率减小;④城市群地区趋同俱乐部稳定,周边地区类型转变明显。
1302-1308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摘要: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依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将全省17地市划分为五大类型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在总结、概括各类型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1323-1329

周口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95~2010年的经济社会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阐述了周口市域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弱小、城镇均衡布局发展、周商建成区已连为一体等现状特征,深入分析交通导向和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的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以及中心极化的扇形雁阵式圈层空间网络布局演化趋势,提出科学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实质推进周商一体发展、尽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有序推动农村十地流转、努力促讲三化仇调笈展、不断加强牛杰城镇建设等城镇牢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1347-1353

省际旅游资源相对效率的演化分析

摘要: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修正后的DEA模型对各省旅游资源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运用G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对各项效率的演化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省际旅游资源的相对效率受纯技术效率驱动,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增长取得一定进步。总效率的热点区变化幅度不太大,纯技术效率的热点区由大西南转移到泛长三角及周边,规模效率的热点区由西北地区转向长三角及京津地区。总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重心向东北发生偏移,规模效率的重心向西南发生偏移。从标准差椭圆的转角畎小来看,总效率与纯技术效率总体上表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大致呈正东-正西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效率具有分形特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省际旅游资源的各项效率仍然会表现出增长的趋势。
1354-1361

基于旅游体验的影视主题公园发展策略研究——以长影世纪城为例

摘要:旅游体验质量是衡量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视主题公园持续稳定发展能力的体现。以长影世纪城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旅游体验理论和游客满意度理论,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游客刚络游记、与游客和景区服务人员的访谈为分析样本,运用SPSS、EXCEL软件对统计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提取了14个因子进行IPA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影响游客体验价值的主要是门票价格过高、游览时间紧凑、参与度低等指标。
1362-1369

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摘要:中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多的国家之一,中东部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台风频繁登陆对农业、人口、房屋与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从台风灾害成灾机理出发,在采用历史灾情数据构建台风灾害损失标准的基础上,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台风在每一个县域单元内的发生可能性,基于承灾体脆弱性和台风发生可能性评估结果,应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同一强度等级不同承灾体的风险、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风险进行综合,实现台风灾害风险分区,划分为3类(高、中、低风险)9个大区,并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与建议。
1370-1376

江淮平原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

摘要:选择江淮平原中部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AMS14 ℃、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晚冰期以来江淮平原地区古气候经历冷干-暖湿-冷干-暖湿-温干-暖湿的变化过程,钻孔沉积物还清晰的记录到了中仙女木、新仙女木、8250calaB.R、3500~2500calaB.R等气候事件。江淮平原晚冰期以来的各种环境代用指标与古里稚冰芯、格陵兰冰芯、三宝/葫芦洞石笋等记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了研究区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可能具有全球背景。
1377-1382

长江三角洲极端高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摘要:基于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逐日天气形势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极端高温与WPSH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959~2010年期间,高温日数与当年WPSH面积和强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空间上,高温日数与WPSH面积和强度指数在长江三角洲中部和南部偏东地区显著正相关,与WPSH西伸脊点仅在中部沿海地区显著负相关。高温日数与WPSH指数在8月相关最好。7、8月高温日数较多时,WPSH面积较大、强度较强、西伸脊点偏西。近8a来上海高温日的主要控制或影响天气系统都是WPSH,占高温总日数的95%。
1383-1389

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重庆市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基于SPOT/VGT数据、气象站点数据,运用影像处理、时滞相关法分析重庆市1999~2010年期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近10a明显增加,特别是大规模进行退耕还林时期增加最为迅速;植被覆盖年内变化与降水、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表明人类活动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表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耕地保护和植被生态建设等是12a间重庆市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正在呈现。
1390-1394

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干旱区绿洲土地分类

摘要:对SPOT数据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最小噪声分离等变换,计算植被指数和湿度指数,构建12个光谱特征,结合DEM及提取的坡度空间特征,形成14个分类特征。采用欧氏距离法,对不同波段组合下地物类问分离性进行了统计,进行特征选择。在此基础上,根据混淆地物在特征波段的分布特点,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研究表明,利用多地表特征参数的决策树分类方法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分类精度有明显的提高。为绿洲土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395-1399

基于斜坡单元的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摘要:为对大范围区域斜坡的稳定性进行有效、定量的评价,提出一个耦合二维力学分析模型的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选择宝鸡市金台区的一段黄土沟谷作为研究区,对文章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首先,利用GIS实现斜坡单元的划分;然后,利用钻探及调查得到的地层数据形成区域的多层Grid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程序,完成计算剖面生成、滑面搜索、稳定性评价等工作;最后,根据各单元的稳定性系数,生成区域斜坡稳定性分区图。这种方法以二维极限平衡方法为基础,即可得到研究区域的二维安全系数分布图,又可求得最危险滑动面的位置和规模。
1400-1405

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摘要: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湿地转化为农业和城市用地,湿地的质量退化和数量减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遥感技术为湿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从遥感影像数据源、湿地分类、湿地调查3个方面论述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指出目前湿地遥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1406-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