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2-1124/P 国内刊号
  • 1000-0690 国际刊号
  • 3.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道、论文、综述、纪念

地理科学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理论研究和科学分析的一般方法探讨316-322

摘要:根据近年来地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对城市发展和演化分析的有关成果,总结出地理理论研究方法的一般模式:第一步,根据观测数据建立经验模型;第二步,构造假设、建立理论方程并且求解,求解的结果要与经验模型及其参数一致;第三步,基于第二步的假设条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要与观测的结果一致。第一步用到的方法从地理学“计量运动”时期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第二步用到的方法发展多年,但进展较慢;第三步用到的方法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但没有与第二步的方法有机结合。强调的方法在于,将地理学的经验建模、理论解析和模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同步骤相辅相成的研究程序。这一套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广到地理应用研究领域,推广之后的第二步可以大为简化,但第三步则会更加复杂。

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323-328

摘要: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城乡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城乡协调度系数对各地市城乡发展协渊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非常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②城乡协调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发展协调性越好。③协调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城乡协调发展亦没有绝对的标准,同样的协调度反映的信息不一定相同,

基于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分析329-335

摘要:利用2007年全国30个省会城市市区主要外向产业、非农业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城市间公路距离数据,借鉴区位商、城市引力、欧氏距离测算法,对广州市产业集中度、对外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及其匹配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与其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不相称,存在差距。调整地缘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出省通道建设是提高其中心城市地位的首要任务。

地区全球化的一种新模式——以广州狮岭镇皮具产业为例336-341

摘要:全球化与地区化是两个相对的过程,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两个重要的过程:全球地区化与地区的全球化,对全球地区化过程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对地区全球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广州花都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认为在贸易导向型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一专业市场一会展经济的“地区结构”,这一结构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自下而上的地区全球化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意义在于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不仅是生产领域的全球化,也包括流通与市场领域,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全球化需要一种系统的“地区结构”,这是地区走向全球的重要途径。

海湾型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厦门市为例342-346

摘要:解译了厦门市1986~2007年6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提取建设用地斑块,借助ArcGIS9.0空间分析模块和空间统计功能,进行缓冲区分析。通过绘制建设用地类型扩展量曲线图,分析波峰一波谷时空变化,结合同期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变化,揭示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自然因素和人文背景影响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格局;②社会经济实力积累推动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演变;③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作用快速推动建设用地的扩展;④政策因素多层次地影响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

“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347-352

摘要:环渤海城市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分析“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必将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产生“抛砖引玉”的功效。选取“十五”时期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共28座城市的市区从业人员、GDP、人均GDP等指标,利用城市流强度等模型测度了三大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共25座城市相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位居最后;“十五”期末与期初相比.京津冀、辽中南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尤以京津冀上升幅度最大,而山东半岛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经济联系强度虽弱于长三角,但略强于珠三角,而辽中南、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则更为显著。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消费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以广州市为例353-359

摘要:以广州市居住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消费错位现象为切人点,从消费社会学的符号消费视角对其原因进行新的解释。消费空间剧场化、消费空间时尚化以及消费空间对消费者社会身份的建构功能,使北京路传统商业步行街作为高级商业中心地的符号功能得以建构。现代购物中心的符号表征功能,使天河区商业中心成为一个消费者自我实现的情感化消费空间。两者重构了大城市的中心-边缘关系,使到郊区的居住空间得以拓展而消费空间受到抑制,难以发展高等级的现代业态。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区商业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吸引力,新时期的地下商业文化也加速了商业中心的符号化。城市消费空间正向城区商业中心极化力量增强的方向演化。

旅游发展与乡村劳动力回流研究——以西递村为例360-367

摘要:采取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以安徽省南部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基本事实为案例,主要提出了一种对乡村外出劳动力向原社区回流并参与非农产业生产现象的社会经济解释。研究发现:①社区按年向有本社区户口的普通社区成员提供总收入相当比例的稳定收入,是吸引外出劳动力回流的重要原因;②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效力在社区的空间范围之内才能得到发挥,是社区精英人物及与其有亲密关系的社区成员留守或回流的原因。

近30年广州市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368-374

摘要:以1979、1990、2002和2006年4个时相的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14.4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在ArcGIS9.2软件的支持下提取城市土地利用斑块,比照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实地调查,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揭示广州市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旨在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近30年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农田、建筑用地为主,农田和裸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林地、水域面积小有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速率呈现先快后慢趋势。1979~2002年是土地类型变化剧烈,变速较快的时期,平均变化率为36.55%。2002—2006年期间,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加之各项政府政策的逐步落实,可开发土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土地变化速率趋于平缓。

成渝经济区的耕地土壤质量特点及保护对策375-380

摘要::成渝地区是国家正式列为全国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区之一。通过对成渝经济区耕地主要土壤类型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看出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退化问题,呈现不同程度的严重态势,加强土壤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研究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的耕地土壤质量退化主要表现为“蚀、旱、板、酸、薄、生(熟化度低)和毒化(污染)”,已成为成渝经济区农业发展的障碍。针对土壤质量主要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扭转土壤利用结构性逆向变化等几点保障成渝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向海湿地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氮素的分布特征381-384

摘要:对比分析向海湿地8种植被群落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氮形态和全氮含量差异,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植被群落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全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沼柳群落下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三棱群落最低;而香蒲群落下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碱蓬群落最低;根系分布较深的植物群落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氮素一般高于根系分布较浅的植物群落;除辣蓼群落下土壤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外,其它各群落下土壤无机氮均以铵态氮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385-390

摘要:对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密度平均为5.0028±1.1037kg/m^2,变异系数21.96%;在拔4421~4598m内,随海拔升高表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分布特征;与地上及10-20cm土层生物量、20—30cm含水量、土壤有机质、速效N、全N和全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20—40cm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影响其的第1因子是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20.30cm地下生物量和20~30cm含水量,第2因子是0—20cm和20~40cm容重及全P量,第3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和速效N含量,第4因子是0—10cm地下生物量,累计贡献率92.83%。

1961—2000年中国生态区紫外辐射的时空演变特征391-396

摘要:通过ANUSPLINE空间插值以及气候学意义上的幂函数换算,探讨中国大陆生态区紫外辐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论如下:(1)紫外辐射多年平均值和多年季节平均值大致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为界线,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总体格局,这主要与中国的地势和气候特点有关。(2)部分生态区40a来年和四季紫外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的紫外辐射年际间变化程度较大,其次是夏季和秋季,春季和年均紫外辐射年际变化较小;可分1961—1972、1973~1990、1991~2000年3个时段,大部分生态区第二时段年和季节紫外辐射平均值较小,第二三时段普遍又开始增大,比第一时段小。

采煤塌陷地水域淹没范围模拟分析397-401

摘要:采煤塌陷改变了矿区周边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大量的耕地、园地变成水域。选择山东省龙口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采集五期1:1万等高线和离散高程点数据,生成1×1m。正方形网格的数字地面模型(DEM),以地表没有发生塌陷前的1978年DEM为标准高程数据,与其他各期DEM数据进行差值运算处理,得到不同时期采煤塌陷区面积。然后根据水利部门48年来的观测数据,计算出采煤塌陷区不同频率年份丰水期水文特征值,采用“无源淹没”分析法,计算给定水位条件下的采煤塌陷区水域淹没范围。

基于分形的中国地均农畜产品虚拟水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研究402-408

摘要:虚拟水是当今水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策略。在测算中国各地区农畜产品虚拟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出1996—2006年中国农畜产品虚拟水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表明二者地区差异不大且在逐年减小。运用位序一规模法则,探讨差异背后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地均农畜产品虚拟水体系不具有首位分布的特征;双对数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符合位序一规模分布;分维值D大于l,且逐年升高,地均农畜产品虚拟水规模分布整体差距在缩小,均衡程度在增强;规模分布呈双分形结构,体现出地均农畜产品虚拟水大规模省市发展较慢且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中小规模的省市比较发育且发展较快。本文旨在揭示地均农畜产品虚拟水的空间分异特征规律,为制定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兰州黄河高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研究409-414

摘要:根据兰州黄河高漫滩沉积剖面的观察和81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研究兰州黄河马滩剖面沉积特征和当时的洪水变化。结果表明,马滩剖面明显分为15个沉积层,指示15次较大的洪水。这15个阶段河漫滩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第10〉12〉11〉13〉15〉14〉3〉5〉7〉8〉6〉1〉4〉9〉2阶段。据历史文献推算,马滩高漫滩沉积代表的15次洪水发生在170aB.P.以来。兰州洪水沉积不连续,这15次洪水的每一次一般代表1a雨季的短暂时间,两次洪水问隔时间通常为10a左右,这10a是没有洪水发生或洪水规模小的阶段,也是降水量正常或偏少的阶段:

基于TM图像的潮滩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推算模型研究——以江苏辐射沙洲区为例415-420

摘要:潮滩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是反映潮滩与潮水周期性作用并指示潮滩高程的重要指标,了解潮滩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是开发利用潮滩资源的重要工作之一。以江苏辐射沙洲为例,在对应于2000年4月的TM遥感图像成像时潮位特征的潮汐周期时,测量了两条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含水量,然后通过对辐射沙洲TM遥感图像的多种处理及其比较,找出了TM图像与潮滩表层沉积物含水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然后再进行傅立叶变换等处理,并推算出可决系数较高的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推算模型。

基于Radon域描绘子乾安湖群湖泊形态变化遥感信息提取421-426

摘要:以乾安湖泊群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2001年乾安县TM影像分割得到两个时期的湖群对象,利用具有几何不变性的Radon域描绘子提取每个湖泊对象的形态特征向量,根据所定义的湖泊相似度指数计算出两个时期湖泊对象的相似度,定量地描述了湖泊对象的时空形态变化特征。通过对所建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挖掘,得到了比传统的湖泊面积变化检测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为防止湖泊进一步萎缩制定有效的保护性措施提供了数量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