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2-1124/P 国内刊号
  • 1000-0690 国际刊号
  • 3.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道、论文、综述、纪念

地理科学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147-153

摘要:科学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基于国家规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连是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地区;葫芦岛、丹东是循环经济发展有待加强地区;营口、锦州、盘锦是急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并提出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及加快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广交会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酒店空间格局的影响154-160

摘要:2010年亚运会落户广州,有关这一重大事件对城市酒店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已提上日程。对广州来说,已具有50余年历史的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这个城市常年举办的一项大型活动。在广州酒店形成5个主要集群区的过程中,广交会作为主要的社会经济推动力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结合对多年统计数据的整理以及对亚运会实际需求的分析预测,指出广交会作为一种周期性事件(periodic event),对于广州酒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北三省资源环境基础的比较分析161-166

摘要: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森林、水、土地、能源和矿产5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以这5类资源作为评估指标,比较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三省资源环境基础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辽宁省的环境安全已达临界,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东北三省5种资源要素基础保障程度系数纵向排序各有不同,这与各省的资源禀赋、人口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分析显示,增强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分配节能减排指标,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地区。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性评价167-173

摘要:以北京市城八区和外城五个有代表性的地区为调查研究对象,以2005年的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对北京城市居民自身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评价做出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安全性总体较为满意,但不同类型人群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评价差别明显,其中高知青年和富裕人群的满意度最高,而贫困老年人群满意度最差。从空间差异来看,内城和城北是安全性评价较好的地区,外城和城南地区评价较差,城市东西方向上的评价值无明显空间差别。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174-180

摘要: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其变化是不同的,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之前空间错位不明显,1982和1990年的空间错位指数(SMI)分别是3.13和1.98,此后以年均增长1.48个点的速度达到2000年的16.81;中心城区三年的SMI非常低且随时间缓慢增长,2000年时仍小于1;城八区的SMI在20年来不断增大且加速发展;同时就业远离居民、居民追逐就业,空间错位的强度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强弱。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就地或就近就业的比例较低,超过50%的通勤者通勤距离在10~40km之间且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h,通勤方式以公交、地铁和私家车为主,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费用的相应增长,50%的通勤者每月通勤费用在100元以下。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导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很小,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消耗才是最主要的。

辽中城市群范围界定与规模结构分形研究181-187

摘要:辽中城市群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域,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基于引力模型,结合城市群的城市交通流分析,首先对辽中城市群范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与方法对辽中城市群的人口、经济规模结构的分维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分维值大于1,而经济规模分维值小于1,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分布错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开发历史有着密切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辽中城市群的分维值影响因素,发现科学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影响显著。

基于元分维模型的江苏城镇体系空间均衡特征分析188-194

摘要:基于滑动窗口的局部分维分析方法——元分维模型,采用2005年江苏省城镇基础数据,对江苏省1850个城镇及街道办的空间均衡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江苏城镇体系空间均衡程度差异明显,自南向北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梯度递减,其中江苏南部城镇分布最为密集且较为均衡,江苏中部次之,而江苏北部除徐州市区外,均衡程度较低;②江苏城镇分布上东部比西部均衡;③江苏城镇轴线集中发展的分布特征突出,沿长江分布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南京8个地区城镇分布密集,且均衡程度较高;④城镇体系的空间均衡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一致。实验证明,元分维模型可以用于定量分析特定尺度下的城镇局部空间均衡程度的差异。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195-199

摘要:依据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相关数据,建立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有其复杂性,经济收入的高低,对游客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有一定影响,对出游率影响不大。依据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把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加权平均求得各地农村居民出游率、游客人均花费、旅游购买力的平均值。各地分布特征显示,三个层次农村居民出游率无显著差别;旅游中消费和旅游低消费地区三项旅游消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旅游高消费地区与其它两个地区在游客人均花费、旅游购买力方面有显著差别。

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200-205

摘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从非洲概况和非洲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及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着手,针对非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非旅游合作的思路和对策。对当代非洲旅游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就是为开展全方位中非旅游合作作准备;为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献计献策。

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206-211

摘要: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一处沉积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该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一直处于退化之中,主要经历唐中后期和明后期的两次沙漠活化过程。剖面记录的这两次沙漠化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剖面结果对阐释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历史文献也验证了剖面结果的可信性。这两次沙漠活化使毛乌素沙地环境严重退化,尤其是明代后期发生的沙漠化是形成现代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由于此次沙漠化过程与气候过程不一致,因此明末至今的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相关。

中国严寒和寒冷地区城镇住宅采暖耗能影响因素分析——以吉林省为例212-216

摘要:以吉林省为例,在假设历年采暖建筑物标准室温为18℃和不同建筑物热工特性相同的前提下,认为在一定建筑设计标准下,直接影响严寒和寒冷地区城镇住宅采暖耗能的因子主要有采暖强度、城镇人口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1978年城镇人口数、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经济资料的基准值,以1971~2000年采暖强度的30a平均值作为气候条件的基准值,得到采暖耗能基准值,进而计算1979年开始的逐年采暖耗能变化值,得出无论气候变暖或变冷,由于城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使各地采暖耗能增加。气候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起到降低能耗作用的因子。

7000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217-222

摘要:渤海西岸、南岸从全新世海侵边界至现在海岸线之间的海岸低地是7000aB.P.以来多个三角洲进积的结果。由于黄河入海泥沙数量巨大,导致下游河道频繁摆动,活动三角洲(超级叶瓣)位置多次变迁。滦河三角洲活动叶瓣位置也多次变迁。海岸线变迁受三角洲演化控制:活动期推进、废弃初期后退和之后的长期稳定,表现分片突进模式。整体来说研究区各时期海岸线表现出局部突出、局部内凹特点。在这样的三角洲群地区不可能出现近乎匀速的平推式海岸变迁。

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特征223-228

摘要: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过去数十年来兴安岭山区的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冻土退化南部快于北部、城镇快于田野、农田快于林区、采伐过林区快于原始林区。在局部小范围内,冻土退化顺序为先高后低、先山上后谷地(或盆地中心)、先阳坡后阴坡。冻土退化程序从农田(或裸地)→草地→灌丛→林地→沼泽湿地,依次冻土退化由快到慢。纬度和高度地带性控制冻土退化特征,但局地因素亦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小范围内冻土特征的突变。人为活动已经、正在并将对兴安岭冻土退化和寒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成因与特色研究229-237

摘要:方岩丹霞地貌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南褶皱系构造单元,该单元在燕山运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之下,促使大陆边缘地壳重新活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本区构造应力场由晚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转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发育了永康早白垩世断坳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下白垩统永康群馆头组(K1g)、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地层。中生代晚期永康盆地逐渐隆升,结束了红层沉积,遭受侵蚀,方岩地区丹霞地貌密集围谷、密集办山和廊穴等青年期的地貌特点表明该区大规模的抬升发生在较近的地质年代。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对植被恢复的响应238-243

摘要:通过生态退化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沙米荒地、白沙蒿、柠条、沙冬青、人工乔木林+樟子松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细菌种群数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种群数量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该保护区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种群总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土壤有机质、pH、土壤速效钾、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土壤放线菌、土层深度、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和土壤全氮含量。

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种子植物区系分析244-249

摘要: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96种,隶属25科52属;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科为主,大部分主产温带;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31属59种,占总属数的62.26%,表明了青海云杉群落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林型的种数、属数和科数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科和属的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山杨-青海云杉混交林中,种的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圆柏-青海云杉混交林中。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250-254

摘要:基于信息扩散理论提出直接估计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的风险评估方法,以低温冷害为例,将计算结果与风险指数法和主观频率法做比较。直接估计灾害风险具有:(1)计算过程简单,所需资料少;(2)可对灾害不同级别进行风险评估,利于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3)此方法可触类旁通,应用到其它自然灾害风险评估;(4)此方法需要的资料年限短等优点,对开展乡(镇)级小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有借鉴作用。

近46年来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255-261

摘要: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季风区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6a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平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淮河流域出现下降趋势;(2)夏季气温稳定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小;(3)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均增温率0.104℃/10a,全区平均状况看,1970年代中期后开始表现明显上升趋势;(4)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首先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型,然后为南北反相变化型;(5)根据REOF分析将季风区夏季气温异常分6个气候空间类型,东北、华北、江南及华南均呈现上升增温趋势,西南地区增温缓慢,淮河流域则呈现与全球变暖不一致的降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