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2-1124/P 国内刊号
  • 1000-0690 国际刊号
  • 3.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道、论文、综述、纪念

地理科学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知识创新十年进展1-9

摘要:10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知识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科技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平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学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服务国家需求的应用、示范和决策支持领域不断拓展,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此外,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增强,科技产出显著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也取得良好进展。

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0-14

摘要: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很难深入刻画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空间演化过程。运用Kernel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就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在省区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在1949—2003年间不断扩大。②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基本倾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③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在省区尺度上表现为“先减弱(1949~1965)、后增强(1965—1984)、再减弱并趋于稳定(1984~2003)”的趋势。④国家城市分布空间的节点结构发育逐渐趋于完善。⑤中国大陆城市空间从1949年的3个城市集聚区发育至2003年的20个。

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若干规律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15-21

摘要: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是城市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城市发育有机成长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迅速,优越区位外资的集聚,开发区的形成,中国大城市的用地空间扩展迅速。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实践,参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结合苏州市个案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若干规律,即城市扩展沿交通走廊轴线发展的脉动规律,城市边缘地区定向开发以及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制约下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探索这些规律指导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防止城市用地盲目扩大、用地失控,并促进城市土地开发按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走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康城市化的道路。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22-29

摘要: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各县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内部的区域差异成为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运用锡尔系数分析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经济差异表明,浙江沿海:总体经济差异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市内差异和市县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市内差异不断扩大。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历史基础、市场发育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省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30-35

摘要: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力消费需求量大且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所解释。采用电力消费模型,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大陆30个省域的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关系和局域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电力消费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建筑视角的中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兰州市为例36-41

摘要: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原始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比例与建筑更新指数(BRI)指标,以兰州市为例对中国城市建筑更新及其相应视角的城市更新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建筑更新以拆毁重建为绝对主导方式,几乎所有地域、所有用途的建筑都在同步更新,且更新水平空间分布波动较大;而城市更新却主要采用了建筑群体整体快速更新方式,使城市迅速形成了新的建筑景观格局和建筑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体系,更新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这也是中国城市目前普遍采用的更新方式;②兰州城市更新显然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与需求因素、土地快速升值、空间功能调整、政府财力迅速增加、开发区建设、旧城与“城中村”改造、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1980年代以前建设的成片建筑的老化与陈旧、居民需求结构转变迅速、规划管理转变等因素有关。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56-63

摘要: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研究——以西安为例64-70

摘要:在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模拟预测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土地效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基础上。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对城市扩张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效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采用GIS工具分析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方式;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绿色GDP(即,GGDP)等理论模拟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之下的城市化响应。模型是以西安1996到2006年城市扩张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理论上西安城市扩张最优是在2021;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城市扩张引起的边际生态环境成本小于平均土地效益时才会增加土地效益;技术进步与创新可降低生态环境成本,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71-77

摘要:从1918年放垦,巴林左旗经历了近百年的聚落兴建与农业开垦历程,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转折点,此前聚落分布以空间扩展为主,以后转为密度增加,在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变化的同时,聚落高程也表现出从400~600m高程区这一自然条件具有优势的区域向其它高程扩展。在人口的推动下,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与环境选择经历了由疏至密、由优至劣的过程,并随着农业发展,农田扩展与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人地关系的矛盾焦点。

中国区域虚拟水战略优势度评价78-82

摘要:提出虚拟水战略优势度的概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4个方面构建包含12个具体指标的综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虚拟水战略优势度进行定量评价。发现中国虚拟水战略优势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区域优势度等级存在“两头多,中间少”的结构特点和“东部高、西部低”,“南部和北部高、中间低”带状空间分布规律。其中北方4省市和东南8省区优势度最大,是全球虚拟水战略背景对其影响最深远的区域,也是中国虚拟水研究及虚拟水战略实践的关键区域。

黄河河口泥沙扩散规律分析——以钓口河流路为例83-88

摘要:分析黄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不同时期泥沙沉积速率和水沙条件变化,发现来沙输沙率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随输沙率增加三角洲泥沙沉积速率增大。来水流量和来沙粒度组成变化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不明显。还发现来水含沙量与三角洲泥沙淤积占来沙的比例(沉积比)之间为双值关系,在某一含沙量时沉积比达最大值。对比显示,在河口河道畅通,沙嘴突出时期,三角洲泥沙沉积比反而比河口改道初期大,意味着集中水流入海可能降低海流带走泥沙的比例。另外,根据前三角洲的地形测量资料分析发现,进入远海的泥沙随距离增加呈指数递减。对黄河口这些独特的泥沙扩散规律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分析89-92

摘要:在珠江三角洲各口门水道的多年月平均含氯度及逐时同步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各口门水道咸潮活动的空间差异性进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不同位置的咸潮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型:一为潮优型,主要指虎门水道,一为径控型,包括崖门水道、蕉门水道等多个水道。两种不同类型的水道其含氯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主控动力不同,盐淡水混合类型也不相同,潮优型水道的盐淡水混合类型一般为垂向均匀混合型和部分混合型,而径控型水道的盐淡水混合类型一般为高度分层型及部分混合型。

上海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93-97

摘要:利用上海气象站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上海极端气温时间变化特征及对上海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上海1873—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上无显著变化趋势,极端最低气温以0.27℃/10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2001—2007年,上海高温日数最多,低温日数最少。1960—2007年,上海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习数在市区增加较多,近郊和远郊增加较少;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市区和近郊减少较多,远郊减少较少。

近50年黄土高原侵蚀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98-104

摘要:利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99个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56~2005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56—2005年黄土高原降水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自1980年年以来,降水减少趋势显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降水偏少最为显著区域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口-龙门区间,尤以无定河流域、汾河流域和山西中北部最为典型,年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偏少10%以上。存在从北向南沿朔州-离石-临汾一三门峡一带的暴雨异常偏少地带,偏少在20%以上。

基于GIS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105-110

摘要:给出水蚀预报模型各因子计算方法,利用GIS空间数据提取和运算,结合水力侵蚀强度分级,获取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实际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是流域沟头侵蚀面积大,侵蚀强度高于沟口,且极易发生极强烈和剧烈侵蚀;流域中部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同时左岸侵蚀强度明显强于右岸。流域强烈侵蚀区位于苦荞沟、拐沟、大范家沟、大罗锅沟、正沟,年均侵蚀模数23000—33000t/(km^2·a);浅沟侵蚀是造成沟间地剧烈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受地面植被覆盖和坡度制约。

基于混合像元分类的城市地表覆盖时空演变格局研究111-116

摘要:基于可能性理论和中心点聚类方法的原理,提出可能性C中心点(PCRMDD)聚类方法。运用该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混合像元分类,并自动获取地物端元盖度分布图及影像端元光谱,解混精度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和端元光谱信息。根据各时期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揭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的暴雨径流过程模拟分析——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117-123

摘要:应用水文模型HEC—HMS模拟分析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不同重现期暴雨下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将导致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增加,而建设用地扩展幅度则直接影响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增加的程度;同时发现,随着暴雨重现期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逐渐减小;此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以靠近城市中心的子流域响应最为显著。

开封市不同功能区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分析124-128

摘要:研究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发现不同功能区类型间及城区与郊区间的有机碳特性存在差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工业区〉休闲区〉交通区〉文教区〉行政/居民区;表层有机碳密度为休闲区〉工业区〉交通区〉文教〉行政/居民区;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文教区〉交通区〉工业区〉休闲区〉行政/居民区。城市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和剖面有机碳密度均沿城郊剖面线呈下降式梯度变化,城区分别是郊区的2.53和1.56倍。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主要在地表之下0—30cm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