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地理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自然地理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区域经济规划、旅游地理、遥感与GIS应用、新书介绍、会议通知、网络资源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0375-5444
  • 国内刊号:11-1856/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09
  • 创刊时间:193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4.72
  • 综合影响因子:4.2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理学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生态与环境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动态过程趋势分析,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预期目标,构建了由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及其变化因素构成的生态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和生态过程定量模拟一体化的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评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工程实施8年以来,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但尚未达到1970s比较好的生态状况,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难以达到预期"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平均20%~40%"的目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量达到了增加13.20亿m3目标;重点工程区内生态恢复程度好于非工程区,除了气候影响以外,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植被恢复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然而,草地退化局面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工程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趋势,一期工程局部性和初步性特点突显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20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摘要: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表征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直接定性定量地描述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性质和大小。因此,研究区域尺度草地生态系统NEP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实地采样数据,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了2001-2012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应用土壤呼吸模型估算了逐月平均土壤呼吸量(Rs),进而估算内蒙古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研究揭示了2001-2012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NPP、NEP年际变化规律、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草地NPP、NEP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发挥碳汇效应,净碳汇总量达到0.55 Pg C,年均固碳率约为0.046 Pg C/a;研究区大部分草地NPP、NEP与降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仍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21-34

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

摘要:以湖南省为研究区,采用250 m×250 m空间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结合相应时间段的气象数据,使用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并分析该区域2000-2013年间的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植被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的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年净初级生产量分布在41.62~125.40 Tg C/yr之间,平均值为86.34 Tg C/yr,总体来看,14年间湖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年际减少趋势为2.70 Tg C/yr;2 NPP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基本特点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从西南向东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其中,各植被分区的NPP有明显差异;3 2000-2013年,湖南省植被NPP呈极显著增加(slope〉0,p〈0.01)、显著增加(slope〉0,0.01≤p〈0.05)、无明显变化(p≥0.05)、极显著减少(slope〈0,p〈0.01)和显著减少(slope〈0,0.01≤p〈0.05)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比例为5.40%、2.02%、61.64%、16.79%和14.15%。植被NPP变化趋势总体上显示为减少的趋势,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NPP变化趋势及显著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草地的NPP变化趋势最为显著,接着依次是森林、其他土地、建设用地和农田;4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发现NPP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强于其与温度的相关关系。
35-48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摘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识别是城市用地组织、协调与配置的基础信息源,是判定城市用地内在功能形态、功能组合模式和功能之间动态权衡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构建一套可行的识别方法体系。本文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功能综合的视角构建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系统整合空间功能价值量核算函数群,通过纵横对比的方法确定空间功能主导类型。研究区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分类体系较好反映了不同地类的功能类型;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也与不同地类的功能匹配;同时也发现三生空间的整体毗邻性较低、空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性较差的问题;三生空间功能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49-65
地理学报杂志水文

天桥泉域与黄河河段的补径排关系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摘要:1973年以来,黄河中游河口镇至吴堡之间未控区的实测径流量大幅减少,甚至1/4年份出现负值;基于1956-1972年的降雨—径流关系,1973-2014年降雨条件的径流量偏少84%。分析认为,1973年以后,黄河该河段干流水库蓄水运行导致天桥泉域与黄河之间的补径排关系发生了变化,此变化不仅大幅减少了左岸泉水对黄河的补给量,而且增加了黄河向右岸岩溶含水层的渗漏量,是河口镇至吴堡之间未控区的实测径流大幅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降雨径流关系对比,以及林草植被、梯田、用水和坝库水面蒸发等其他下垫面因素减水作用分析,推算出因泉水—河水补给关系变化而产生的黄河径流减少量,平均每年约6~8亿m3。
66-74

城市化背景下嘉兴市河流水系的时空变化

摘要:基于1960s、1980s和2010s的三期水系数据,通过构建定量描述河流水系变化特征的指标体系,对嘉兴市河流水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嘉兴市的河流水系呈现出剧烈衰减的趋势,其中河流发育系数、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分别减少了58.91%、28.49%和14.09%,但在城市化不同阶段,河流水系衰减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2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河流发育系数和干流面积长度比变化的空间差异非常大,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变化的空间差异相对较大,而盒维数和河流曲度变化的空间差异相对较小。3河流发育系数、盒维数和河网密度的衰减趋势为城区〉近郊〉远郊,水面率的衰减趋势为远郊〉近郊〉城区,河流曲度的衰减趋势为近郊〉城区〉远郊,但干流面积长度比的空间变化趋势不明显。4城市化对河流水系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且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河流水系的变化越剧烈,而城市化对干流面积长度比与河流曲度的影响大于其对河流发育系数与河网密度的影响。
75-85
地理学报杂志海岸

人类活动对港湾岸线及景观变迁影响的比较研究——以中国象山港与美国坦帕湾为例

摘要:利用多时期遥感数据,以10年为时间步长,提取1985-2015年4个时期中国象山港和美国坦帕湾的岸线空间位置、长度和曲折度以及港湾地区景观构型、多样性和破碎度等信息,构建海岸人工化和港湾景观人工干扰指标,探讨人类活动对港湾岸线、景观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象山港和坦帕湾自然岸线长度不断缩减,人工岸线长度呈先增后稳定的态势。由于两地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象山港局部岸段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岸线曲折度不断变小;而坦帕湾岸线形态变化较小,岸线曲折度几乎保持不变。2 1985-1995年,象山港海岸人工化不断加强,1995年以后有所减弱,但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逐渐变大,几乎遍及整个港湾海岸。1985-2015年,坦帕湾海岸人工化强度虽有加强,但增幅缓慢,海岸人类活动也主要集中于各沿海城市区域。3 1985-2005年,象山港和坦帕湾各人工化强度等级样区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2005-2015年,象山港各强度样区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趋势不一,坦帕湾各强度样区变幅则较为平稳。4 1985-2005年,象山港各强度样区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而坦帕湾变化不一;2005-2015年,两港湾人工化强度由弱至强,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增后减。5 1985-2005年,象山港和坦帕湾不同人工化强度样区,景观破碎度指数逐渐增大;2005-2015年,两港湾景观破碎度指数呈减小趋势。
86-103

不同海岸地貌背景下的南海周边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分析

摘要:通过提取1975年与2010年左右南海海岸带建设用地信息,并对南海海岸带区域进行地貌分区,分析了不同类型海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华南大陆和马来半岛建设用地扩张普遍快,中南半岛扩张程度中等,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除马尼拉湾外普遍扩张程度慢。2不同海岸地貌因自然资源条件、开发难易程度、腹地大小不同,其建设用地扩张程度差异显著。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因水运条件好,腹地广,建设用地扩张普遍显著,台地岸和沙坝—潟湖平原岸因适宜建中小型港口,扩张较为显著,海湾平原岸与山地岸则因平原面积小,开发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扩张普遍不大,平直沙堤平原岸因腹地小,水运不发达而扩张甚微。3不同类型海岸带开发模式各异。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多样化,山地岸、台地岸、海湾平原岸以团块状或条带状为主,沙坝—潟湖平原岸以团块状与星状为主,平直沙堤平原岸多呈条带状、线状或点状分布。
104-117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

摘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海岸带正在经历各种剧烈的变化,海湾形态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地形图资料与遥感影像提取20世纪40年代初至2014年7个时相的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空间信息,进而分析海湾岸线类型结构、开发利用程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以及海湾面积、形状和重心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形态变化显著且复杂,主要体现为:海湾岸线的结构变化显著,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急剧减少;海湾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持续增强;海湾岸线普遍背陆向海运动;海湾面积普遍大幅萎缩;海湾形状总体趋向复杂但个体间的差异在缩小;海湾重心分布位置普遍背陆向海迁移;海湾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等。总的来说,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海湾发生上述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指出应该对中国的海湾进行功能定位划分和分类管理,通过强化以海湾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促进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118-129
地理学报杂志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1961-2014年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

摘要: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14年5-8月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经与降水量和灾情比对,LDFAI能反映出华南夏季的旱涝急转特征。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趋势系数计算、线性倾向计算、T检验、M-K检测等方法,对华南地区夏季LDFAI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华南区域平均的LDFAI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其强度呈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存在2个偏强时期和1个偏弱时期。2从区域变化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主要空间区域,通过对各空间区域代表站的资料进行分析,1区(粤北和桂东北)和2区(粤西和桂东南)夏季LDFAI呈下降趋势,且1区下降趋势显著并在1988年发生了显著下降的突变;3区(粤东)和5区(海南岛)LDFAI呈显著上升趋势,且3区在1980年发生了显著上升的突变;4区(桂西)LDFAI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3从年代际特征看,1区和2区LDFAI随年代下降,相应5-6月降水随年代增多。3区和4区LDFAI在1990s和2000s为较大值,该时段7-8月降水明显偏多。5区LDFAI随年代上升,相应7-8月降水随年代增多。
130-141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数据的1961-2013年青藏高原雪雨比变化

摘要: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1961-2013年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格点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采用森斜率、M-K突变分析、IDW空间插值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3年来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降雨量、降雪量以及雪雨比的时空变化、突变和周期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和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0.6 mm·a-1(p〈0.05)和1.3 mm·a-1(p〈0.001);而降雪量和雪雨比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0.6 mm·a-1(p〈0.01)和0.5%a-1(p〈0.001)。2从空间分布上看,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和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降雪量却呈现减少趋势。因此,雪雨比在青藏高原相应呈现减少趋势。3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降水量、降雨量、降雪量和雪雨比的突变时间分别出现在2005、2004、1996和1998年左右,而周期变化集中为5年、10年、16年、20年左右。4青藏高原降水量倾向率和降雨量倾向率均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降雪量倾向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雪雨比倾向率随海拔的升高呈微弱的下降趋势。
142-152
地理学报杂志学科进展

2015年中国地理学期刊进展

摘要:依据国内外主要检索机构2015年的2014年度期刊论文主要指标,分析中国地理学机构和期刊的、引证和获奖情况。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年版)》;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4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公布的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并重点对《地理学报》和《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年的刊文和获奖情况进行了总结。
166-172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活动

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信阳召开

摘要:2015年10月23-25日,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省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报》等地区和单位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了年会,会议主题为"地理科学与区域创新发展"。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地区代表处、河南省地理学会、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湖北省地理学会、湖南省地理学会、江西省地理学会等协办。
173-174

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华南地区)学术年会在南宁召开

摘要:2015年11月29-3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代表处和广西师范学院科协主办,广西地理学会等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华南地区)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学院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地理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理学会华南片区代表处、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地理学会、广东省地理学会和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等领导和全国各地的地理学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200余人参会。大会开幕式由广西地理学会理事长卢远教授主持。之后,
176-176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摘要:2016年1月4—6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中国地震局所属研究院所、中国气象局所属研究院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科研和管理单位的32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孙鸿烈院士、中国青藏研究会理事长姚檀栋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张人禾院士、侯增谦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朱立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钟大赉院士、吴国雄院士、张弥曼院士、崔鹏院士、高锐院士、吴福元院士、陈发虎院士、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等学者出席了会议。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