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地理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自然地理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区域经济规划、旅游地理、遥感与GIS应用、新书介绍、会议通知、网络资源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0375-5444
  • 国内刊号:11-1856/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09
  • 创刊时间:193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4.72
  • 综合影响因子:4.2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理学报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气候变化

华北农牧交错带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

摘要:基于华北农牧交错带冬季227个台站(1961-2012年)逐日降雪资料,采用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冬季降雪的时空特征以及与环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冬降雪高值中心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在冬春之交时,降雪高值区移至华北南部。1960s和1970s为不同等级降雪的偏多时段,降雪的高值中心由内蒙西部(1960s)东移至河北、山西大部(1970s)。2000s以来大雪在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是呼伦贝尔地区。降雪频次的变化上可以发现,各区的大雪频次均呈减少趋势,其中Ⅵ区减少的趋势最为显著。在降雪偏少的时段(1980s、1990s)水汽输送较弱,呈西北—东南向;而在其他年代水汽输送较强,近10年水汽输送呈东南—西北向。在年代际上降雪总量与气温、AO指数呈反相关,而中等以上降雪量与气温和AO指数在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太行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呈显著正相关。
1363-1374

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耕地损失预测

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海岸带中风暴潮灾害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借鉴相关经验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风暴潮增水灾害耕地产量损失评估模型,选择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的作物种植结构、轮作方式、作物单产、不同淹没高度下不同作物的损失率等数据资料,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不同时间情景,估算并分析了2030、2050及2100年珠三角地区耕地受灾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量损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珠三角地区风暴潮影响下的耕地淹没面积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阳江、佛山和东莞等地耕地淹没面积从2030年到2100年增加较为明显,广州和珠海的耕地淹没面积增加幅度则较为缓和。从耕地淹没造成的农业产量损失来看,蔬菜、稻谷和花生等主要作物的损失产量比重呈现增加趋势,且蔬菜的增幅最大,其次是稻谷。其中广州、江门、阳江等地稻谷、花生、蔬菜的损失产量比重均表现为持续上升。
1375-1389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摘要: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②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③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④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⑤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1402-1414
地理学报杂志人地关系

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

摘要:作为民族地区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核心内容,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存在密切的空间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定量研究两者的空间关系,是揭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成因机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数量空间关系、质量空间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3个方面,提出普适性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并以两类资源优势突出的桂西地区为典型区域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R值为0.478,其显著性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数量空间关联密切;耦合协调度CI值越高表明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空间关系越密切,桂西地区平均CI值为0.95,达到优质协调等级,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质量空间关联;耦合型资源评价值D越高表明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耦合关系越密切,桂西地区平均D值为1.04,靖西、平果、南丹、宜州等12县(市、区)D值较高,田林、田东、右江等部分县(市、区)D值较低,表明两者之间空间耦合关系总体密切但分布不均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密切空间关系的成因机理,为始终同步进行并贯穿于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各个方面的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所阐释,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构成影响和制约民族文化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地学基因”,而民族文化资源则是体现各民族对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的创造物。
1434-1448
地理学报杂志土地利用

清代中期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网格化重建

摘要:针对当前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研究多基于单一地类且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特征,提出较高分辨率全地类土地利用空间重建方法。以1820年为时间断面,以现代江苏省域为研究区,以历史文献记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现代统计数据、自然环境数据等为支撑,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聚落用地(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含林草地及未利用地),考虑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征,提出理论假设,对府级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进行修正;沿用以现代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反演历史土地利用格局的基本思路,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采用治所邻近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重建了1820年100 m×100 m空间格网下的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同时,通过不同地理分区统计及降尺度对比间接验证等分析了重建结果。结果表明:① 1820年江苏省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用地及其他用地面积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48.49%、4.46%、0.16%、15.03%和31.86%;② 1820年研究区内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建设用地比率较低,受人口分布、地形及河网密度等影响,不同地理分区土地利用差异较为显著;③农村居民点用地及耕地的降尺度分析结果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结果具有合理性。
1449-1462
地理学报杂志生态与环境

中国大陆Cs-137背景值研究

摘要:土壤侵蚀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Cs-137作为一种人工放射性示踪核素,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及堆积研究。而准确估算区域Cs-137背景值(Cs-137 Reference Inventory,CRI)是应用Cs-137开展土壤侵蚀研究的前提条件,其结果直接影响土壤侵蚀速率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现有文献资料中获取的中国大陆102个CRI实测数据,以及全球降水气候中心提供的降水量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2.5°×2.5°、0.5°×0.5°,1981-2010年),在借鉴Walling&He模型(Walling&He Model,WHM)和Michio Aoyama模型(Michio Aoyama Model,MAM)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中国大陆CRI修正模型(Modified CRI Model for the Mainland of China,MCM),并利用Kriging/Cokriging插值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CRI的空间分布。模型评估与对比分析表明,MCM模拟值与实测值大致吻合,且总体高于WHM和MAM模拟值,MCM能对中国大陆CRI进行较高分辨率、较高精度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大陆CRI的范围为141~12123 Bq/m^2,在东北及新疆局部地区达到最大值,最小值主要集中于25°N以南地带。除新疆局部地区外,中国大陆CRI分布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同纬度地区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加的特点,而纬向上主要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特点。此外,大尺度大气流场、再悬浮过程、局部核试验等因素增加了中国大陆CRI分布的不均匀性。
1477-1490

洞庭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的小波多分辨率分析

摘要:将离散小波多分辨率分析(MRA)应用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研究,分解NDVI原数据序列成不同时间尺度的子序列,从而进行植被动态变化分析。针对洞庭湖流域的NDVI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解,挖掘这些数据中潜在的植被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对其进行评估,并结合土地覆盖变化与降水趋势变化分析引起该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能提取洞庭湖流域植被动态的相关信息,如NDVI的年际成分均值、最低值、植被年内变化的振幅、NDVI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趋势及幅度,这些信息有效刻画了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特征。此外,将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结果与降水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与降水变化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西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降水响应最为明显。但是有些地区降水没有明显减少趋势,而植被覆盖却存在减少趋势,则可能与该地地势较高、城镇化建设等其他因素相关。
1491-1502
地理学报杂志地貌

基于土壤侵蚀控制度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研究

摘要:以整个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定义为某一区域能容纳的最大适宜水土保持措施量。根据梯田、林地和草地的适宜布设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支持下,确定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使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和2010年现状土壤侵蚀模数,并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土壤侵蚀控制度。随后使用土壤侵蚀控制度,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2010年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为3355 t·km^-2·a^-1,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1921 t·km^-2·a^-1,土壤侵蚀控制度为0.57,属于中等水平。相比于现状条件,在水土保持措施容量条件下,微度侵蚀区比例从50.48%提高至57.71%,林草覆盖率从56.74%增加至69.15%,梯田所占比例由4.36%增加到19.03%,人均粮食产量可从418 kg·a^-1提高至459 kg·a^-1。研究成果对于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503-1515
地理学报杂志地理期刊

国际地理学期刊的主要特征

摘要:依据2015年6月的2014年度国际期刊引证报告,将SCI收录的46种地理学期刊按学科分为5大类,对各类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相关引证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各专业地理学期刊2009-2014年间的学术影响力增长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整理国际地理学期刊的年刊文量、出版国别、出版周期和出版公司等期刊出版资料,对国际地理学期刊的学科类型分布、学术影响指标、编辑出版状况之间的相关影响特征进行探讨。
1526-1534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活动

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西北地区)学术年会在伊宁召开

摘要:2015年8月14-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代表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办,新疆地理学会、兰州大学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西北地区)学术年会暨环境变化讨论会”在新疆伊宁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1535-1535

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在长春召开

摘要:2015年8月9-10日,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开幕式在长春举行,东北三省地理学界专家学者和部分高校地理学专业研究生3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东北地区代表处、吉林省地理学会、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以“地理学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1536-1536

第六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评选揭晓

摘要:根据《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评选办法》,2015年开展了“第六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评选活动。经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提名、专门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可,并经过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许世远、许学强二位教授“第六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F0003-F0003

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评选揭晓

摘要:根据《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评选条例》,2015年开展了“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评选活动。经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联名、各分支机构以及省级地理学会推荐,中国地理学会“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并经过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批准,决定授予陈明星等10位青年地理学家“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