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国土开发与环境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1587-1598

摘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与AHP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GIS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平较高,高值区(Ⅴ-Ⅷ级)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耦合差系数(D值)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1599-1610

摘要:在搜集整理1990、1995、2000、2005、2010年5个时间点的相关多种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借助Excel、SPSS19.0、ArcGIS10.0技术,对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三大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计算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的变化轨迹。研究表明:①1990—2010年20年间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有所减缓,但依然很严重。②总的来看,自1990年至今,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小于破坏,生态赤字依然在扩大的态势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③中国自西向东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速度逐渐变缓。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外,自西向东区域经济、科技、文化越来越发达,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度越来越大起到了关键作用。④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其31个省市区也是如此。因此,控制人口,改善环境,集约精细化发展,进行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调控势在必行,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详细论证、科学实施。

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1611-1622

摘要:绿色景观是城市开发建设所必需的空间资源,也是城市生态功能维续的基础和载体,其动态演变过程关乎人类福祉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1986—2005年多时序的LandsatTM/ETM+遥感数据,采用改进型稳定映射变化轨迹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系统聚类方法,综合分析城市化以来深圳市绿色景观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探讨其空间发生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深圳市绿色景观面积和类型组成变化显著,且均在1995年前后出现变幅拐点,具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市绿色景观动态变化轨迹包括4大类、2中类和13小类,以类内转化过程比例最高(30.5%),由此引发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应成为今后城市景观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一大重点;各类绿色景观变化轨迹形成集聚型、相对集聚型和分散型空间布局,长期保持过程集中分布于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区域分布的波动、消失过程构成空间共轭关系,地形条件成为深圳市57%以上绿色景观的天然庇护。而在地形平坦的城市中,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有效保留充足、高质量的绿色景观资源,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部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1623-1633

摘要: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自然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底已建立258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9.44×10^6hm^2,超过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18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4.71×10^6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9%,全国陆地面积的4.7%,根据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地质和古生物遗址、以及荒漠生态系统7类自然保护区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6个大区对其进行空间分析。论文构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方向判别指数模型,运用生态多样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对各大区内各类部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土地覆盖转换趋势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05年时段内,18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呈减缓趋势,西南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大,而华东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小。在各类部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其他各类型保护区的土地覆盖都存在逆向转换,但逆向转换速率总体呈减缓趋势。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覆盖逆向转换的速度平均为0.16%/10a减少,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相对于缓冲区的和实验区更为稳定。生态多样性指数和斑块连通性指数模型计算显示,部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生态多样性和斑块连通性在1995—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各大区部级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对比显示,保护区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上小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总之,�

中国能源安全评价及时空演进特征1634-1644

摘要:采用近20年能源经济数据,从能源供应稳定性与使用安全性两个方面构建中国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借助因子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能源安全时空演进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中国能源安全呈-小-大倒“u”型变化趋势,且目前处于大倒“u”型下降阶段;②3种情景下,区域能源安全时空演进存在明显差异。情景一:区域能源供应稳定形势显著改善,能源供应脆弱区在空间上向“s”型演进,能源供应稳定区在空间上向“Y”型演进;情景二:能源使用安全形势迅速恶化,使用安全与供应稳定性在空间上呈倒置状态;情景三:从2008年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格局来看,中国区域能源安全区(次强与强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而能源安全脆弱区(次弱和弱区)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地理学报杂志城市与人口研究
城市犯罪时空特征与机制——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例1645-1656

摘要:城市犯罪的时空模式是地理学“格局”和“过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工具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探讨城市犯罪的时空格局和时空模式,并建立时空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北京城市犯罪总体上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在商业繁华地带和对外交通运输区存在明显的高强度带;各种犯罪类型空间格局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城市犯罪嫌疑人数量存在季节分异特点,但同一区域的犯罪地点数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时空机制而言,场所的时空特征作用于财产犯罪参与者,进而作用于犯罪要素并影响犯罪实施成功与否,而不同类型的财产犯罪对场所时空特征要求不同,这些要求一旦与北京城市环境的特有属性耦合,便产生犯罪高发地段和高发时段,最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基于手机基站数据的城市交通流量模拟1657-1665

摘要:基于移动定位数据的城市内社会经济活动特征分析是人类移动性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交通流量更是这些特征的基本反映。为还原城市道路网络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本文从产生交通流量的个体出发,对包含基站位置的手机话单数据进行系统抽样,利用蒙特卡洛方法产生个体的出行起止点,并结合当地道路交通网络求得最短路径,最后估算出一天内道路交通网络上的流量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城市内大部分道路的流量小,使用率低,大部分交通流量集中在小部分主干道路;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当地道路交通流量符合20/80规律,即大约20%的道路承担着80%的交通流量;而对不同类型的道路,流量分布也反映出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此研究对于历史交通流量分布的重现、城市道路交通模式的研究以及基于此的道路网络规划情景模拟都有着重要意义。

岩溶山地聚落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1666-1674

摘要:中国西南山区人口与聚落的演化对岩溶山区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航片与卫片,结合实地农户调查,从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的聚落与人口耦合变化过程出发,在村级景观尺度开展了贵州高原中部典型峰丛洼地及其周边地区聚落空间格局变迁的定量研究,以探讨岩溶山地人口与聚落演化的模式及其机制,揭示聚落变迁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动态。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农村37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村聚落总数在不断增多,但还是形成了一些规模相对发展较快的中心村、镇;②自然条件、交通相对较好和原来规模相对较大的聚落得到了优先发展;③由于农户外迁,位于中部峰丛洼地区通达性较差的部分规模较小的聚落消失或逐渐空心化;④在聚落和人口的自发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使部分退化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恢复,另一方面聚落扩展严重占用了相当的优质耕地。

地理学报杂志旅游与文化地理
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1675-1685

摘要:书法景观作为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是城镇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全球化城市景观更新背景下的演化特征规律,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设计书法景观指数对北京、江苏、安徽、香港、四川等19个案例地典型地段的12种案例类型的书法景观调查统计,揭示了中国城镇书法景观存在多种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即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存在于不同属性的城镇之间、城镇内部不同文化和功能属性的街区之间、以及同一街区的核心区与区之间。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的基本因素一现代化和全球化、文化认同、城市更新、商业驱动,并构建了一个相应的机制模型。研究表明,中国人潜意识地将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景观标志和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使得书法景观具备了空间地方界定和定义的功能,并促成了城镇中文化象征空间和地方感的形成以及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书法景观研究对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部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测度与区位可达性分析1686-1697

摘要: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4、2000、2009年部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探讨了旅游效率与区位可达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模拟了区位可达性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产出的影响及其效率变化。结果表明:①部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水平整体较低,DEA最优比例较小,反映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划分上,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综合效率较高,呈先提高后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变化与综合效率较为相似,规模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②部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现以江浙地区为点,分别以西南和东北方向为轴线,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弧线的“扇形”格局;类型划分上,以湖泊型、纪念地型、山水型、休闲疗养型风景区综合效率较高,山岳型、宗教型纯技术效率逐步提高,规模效率以森林型与山水型变化较大。③区位可达性与生产要素之间满足某一阈值时,区位可达性对旅游效率总体上起到促进作用,局部范围依然存在比例失调,成为制约旅游效率提升的瓶颈,旅游效率变化与总产出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负值区域集聚但偏向异同的空间格局。

自我叙事式解读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意义1698-1715

摘要:基于主位研究视角,以作者自我叙事的方式,对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存在主义意涵进行了主体意向性解读,完整自叙和沉浸思考后作者认为,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存在以下特征:①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核心构成为家、清真寺和坟园;②家、清真寺和坟园对回族宗教信仰者而言,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宗教“地方”;③说明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具有地方到无地方的转化特征,无地方转换的地方指向是清真寺;④“接都畦”这一宗教仪式和宗教行为构建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从空间到地方,从地方到无地方转换的桥梁。该分析过程与结论说明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具有从地方的物质宗教空间结构到无地方的精神宗教空间结构的递进转换特征。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当代经济地理学导论》书评1716-1716

摘要: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已经发展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脉络。一个脉络接受经济学对“经济”的定义,专注于“抽象世界”的研究,如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时期的经济地理学,以及90年代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复兴人文地理学的旗手——李旭旦》评述1717-1717

摘要:2012年9月10日是南京师范大学110年校庆的日子,为了迎接110周年校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一套系列丛书——《随园大家》,其中有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高觉敷、李旭旦、唐圭璋、傅抱石、徐悲鸿。其中关于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的人物传记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任院长沙润教授等撰写,于2012年8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地理学报第67卷(2012年)总目录1718-1728

《地理学报》征稿简则F0002-F0002

摘要:《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