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生态与环境
中国中东部秋季PM10时空变化及其与日气温的关系1155-1164

摘要:利用2000-2010年秋季中国中东部83个重点城市的PM10浓度数据以及其中63个城市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晴空条件下PM10浓度与日气温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不同云量条件下二者关系的稳定性以及辐射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1)近11年来,秋季PM10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全部天气条件下和晴空条件下的线性趋势值分别为-2.87μg·m^-3/年、-4.92μg·m^-3/年;空间分布上,中国中东部重点城市的秋季PM10浓度普遍下降,其中华北地区的下降最快最显著。(2)秋季PM10浓度与日气温的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定量统计表明:当PM10浓度偏高10μg·m。时,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分别偏低0.15℃、0.14℃和0.16℃,同时气温日较差减小0.01℃。(3)秋季日气温的上述变化可能主要与气溶胶的直接效应有关。PM10增多会造成地面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的显著减少,进而造成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的显著下降;同时,PM10增多对近地面的影响总体上是致冷效果。

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甲烷动态1165-1180

摘要:利用2008.2010年3年的测定数据研究了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的甲烷动态特征,其中2008-2009年连续2年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芦苇潮汐沼泽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此外,还添加甲烷氧化抑制剂原位测定了芦苇沼泽湿地的甲烷产生与氧化,采用自行设计的悬管装置原位测定了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速率。芦苇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高温季节同时也是甲烷排放的高峰期;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甲烷排放通量分别是0.69-40.95、0.26-9.57和0.74-22.10mgm^-2h^-1,平均值分别为7.53,2.19和4.93mgm^-2h^-1;涨落潮过程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明显低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夏季测定日甲烷产生和氧化均高于冬季测定日;冬夏两个测定日芦苇植株髓腔内甲烷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夜高昼低及由底部向顶部迅速降低的特点;不同生长阶段的芦苇植株甲烷传输排放速率明显不同,快速生长阶段的芦苇植株甲烷传输排放速率最高,年尺度上单株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速率平均值为33.67μculm^-1h^-1,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量占芦苇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2.3%-28.5%,植株距地面0-20cm部位对整株传输排放甲烷的贡献率在不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均值为43.4%。

泰安市旅游生态能值分析1181-1189

摘要:运用能值理论,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视角,提出旅游生态能值理论,论述旅游输入能值、旅游输出能值、旅游能值交换率、旅游町持续发展指标等概念、测算依据和计算方法,并对2010年泰安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旅游生态能值分析。实证研究表明:(1)泰安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利用能值为15867.32×10^19sei,旅游输入能值为1766.59×10^19sei,旅游输出能值为679.40×10^19sei,旅游能值交换率为2.60。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TSEI为1.76,处在可持续发展阶段;(2)运用旅游生态能值的理论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可行的。

地理学报杂志农业地理
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1190-1200

摘要: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其可靠性如何,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为基础,从全区、省区和网格(60km×60km)三个空间尺度,对SAGE(2010)和HYDE3.1数据集中有关中围传统农区历史耕地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SAGE(2010)数据集对中国传统农区耕地数量重建是以单一线性插补而得,其中1700-1950年是以0.51%的年均增长率线性递增,1950年后是以0.34%年均速率线性递减,这种“标准化”变化趋势不能客观反映传统农区土地垦殖的真实历史,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估,与CHCD数据集不具有可比性;(2)HYDE3.1数据集吸纳了区域性研究成果,使其在总量上与CHCD数据集较为接近,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但其在省区和网格尺度上与CHCD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相对差异率超过70%(〈-70%或〉70%)的网格占比高达56%-63%,超过90%(〈-90%或〉90%)的网格占比也高达40%-45%;而相对差异率介于-10%-10%的网格占比仅为5%-6%,介于-30%-30%的网格占比也仅为17%左右;(3)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建立更高精度的中围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是提高区域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基于分形理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尺度变异1201-1212

摘要:基于2010年度广东省75处样点灌区的实测资料和遥感图像,应用分形理论,采用网格盒维数法计算了各样点灌区盒维数,结果表明:广东省灌区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盒维数介于1.0004-1.675之间,分维数均值为1.308,形状指数均值为0.335,都随灌区规模呈同步减小趋势。不同规模灌区盒维数大型灌区(1.442)〉中型灌区(1.287)〉小型灌区(1.19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空间分形特征诸因子中以非空网格对数值最高,相关性达到0.941。基于此,建立了不同网格尺度下的灌区面积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盒维数空间尺度变异函数。同时,从影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众多因素中,选取了工程评价值、盒子维数、灌区形状指数、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和当年降水量5项指标进行了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灰关联计算结果表明:空间各影响因素中以工程评价因子的关联度最高,达到0.8478,其次为形态特征因子,自然气象因子影响最小。尝试利用分形理论为不同面积尺度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空间变异规律分析和尺度转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该结果对于指导灌区投资改造和规划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基于统计模型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研究进展1213-1222

摘要:从统计模型与作物机理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出发,介绍了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3种主要统计模型,即时间序列模型、截而模型和面板模型;综述了前人在站点和区域(全球、国家、省级、地区、县级)尺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应用统计模型识别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4个主要问题,包括时空尺度问题、产量的非气候趋势去除问题、气候要素间的自相关问题和忽略适应措施的问题;最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及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1223-1232

摘要:以黑龙江省为例,比较了在大尺度范围内、利用传统的站点平均法以及基于格点水稻密度分布的泰森多边形面积权重法所得的两种省级水稻气象数据差异,并分析了1960.2009年内,不同时间尺度上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特点。针对当地水稻低温冷害频发及其危害严重的实际情况,对比研究了气象行业标准(QX/T101-2009)和国家标准中有关低温冷害的指标定义,以及国际上较通用的有效负积温算法(GDDn-)这二种指标在反映黑龙江省水稻冷害事件上的能力,结果表明:气象行业标准可以较好地反映延期型冷害对水稻的影响,而GDD指标在反映障碍型冷害上均优于气象行业及国家标准。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包含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种冷害影响的黑龙汀省水稻产量进行拟合,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可达92%(P〈0.051。本研究定量得出了人为因素和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分别占87.2%和12.8%的结论,并检测出近年来水稻抽穗开花期障碍型冷害的波动增加趋势,为明确今后低温冷害的防御重点提供科学参考。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1233-1245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暖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约有7%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威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我国是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国家,盐渍化土壤面积大,分布广,对区域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70年来我国土壤盐渍化研究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借助文献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共享网络对近30年来国内外盐渍土研究的趋势和总体概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新形势下土壤盐渍化研究的5个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盐渍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地理学报杂志植物地理
念青唐古拉山北麓草甸海拔分布上限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1246-1254

摘要:本研究基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北麓高山嵩草草甸海拔分布上限(5125m)地下10cm和30cm土壤温度和水分连续3年(2008—2010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草甸海拔分布上限土壤温度和末冻水含量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在4月中下旬解冻,10月中下旬冻结;6-8月份土壤温度日振幅最大,10cm和30cm分别为3.8℃和1.4℃;2)土壤未冻水含量回升(下降)在解冻(冻结)开始后,5.10月份未冻水含量较高,其中10cm和30cm分别为2%-6%和15%-20%;3)基于10cm土壤温度推算的本地区高山嵩草草甸海拔分布上限的生长季在6月初至8月末或9月初,持续时间为80-87天,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6.78+0.73℃和4.14+0.91%,生长季期间日最低温度集中在3-7℃C之间(占90%以上天数);4)与较低海拔处(4980m)相比,高山嵩草草甸海拔分布上限处10cm土壤温度和未冻水含量均明显偏低,生长季8月份出现日最低温〈5℃的天数也明显增加。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1255-1268

摘要: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内蒙古地区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规律,并结合该地区同期降雨量和温度数据,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植被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内蒙古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自西向东的变化速率为0.2/10°N,10年问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7、0.4和0.16;(2)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25%和29.13%,二者之和大于植被覆盖度极显著减少和显著减少的面积比例之和,后者分别为7.65%和26.61%;(3)在年际水平上,内蒙古植被生长总体上与降雨量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在月际水平上,降雨量和温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作用相当,说明年内植被生长更依赖于水热组合的共同作用,而与单一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降低;(4)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在年/月际水平上均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在年/月际水平上均与降雨量相关性较强,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在年际水平上主要受降雨影响,在月际水平上与二者相关性相当;(5)草原区月植被覆盖度对降雨量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

地理学报杂志河口海岸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1269-1281

摘要:根据准同步观测的悬浮泥沙及表层沉积物粒度、流速、含沙量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临近海域悬浮泥沙在河口的混合过程。长江河口一陆架系统悬浮泥沙中值粒径呈现“细一粗一细”的变化规律,河口上段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为8.9μm,拦门沙海域为10.5μm,陆架区为4.5μm,北支为9.9μm,杭州湾口为5.6μm,泥沙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河口上段和陆架区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的垂向混合作用较弱,拦门沙区域二者发生强烈的混合和交换,悬浮泥沙在由长江河口向陆架系统输移过程中仅有表层泥沙保留了流域输入的泥沙粒度特征。长江口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与含沙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水流的剪切作用是引起拦门沙海域泥沙再悬浮、近底高含沙量和悬浮泥沙粒径增加的主要原因,悬浮泥沙粒径和含沙量的增加主要由粉砂组分的增加引起。2007年长江河口区范围内悬浮泥沙中值粒径比2003年普遍减小11%,含沙量比2003年减小22%,河口上段含沙量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为敏感,而拦门沙区的泥沙粒径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敏感。在长江流域来沙量减少的背景下,河口拦门沙区域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沙量,主要缘于河口系统内部的供沙。

洋山港海域潮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1282-1290

摘要:距上海陆域外约32krn的洋山港是以小洋山岛链为基础建造的中国首个离岸式深水港口,其港区陆域是通过封堵北岛链三个主要汊道并抛填成陆而成。大规模的封堵陆连工程改变了该海域的地形边界条件,海域潮动力特征也随之响应。通过对洋山港海域堵汊陆连工程前后潮位及潮流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洋山港海域的潮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海域潮波倍潮及复合潮增幅随工程的进行而增大,潮动力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海域中部发生壅水;海域潮波向驻波胜质变异并于憩流时段引发环状流场。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活动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1291-1293

摘要:2012年7月24日至25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宾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CNC—IGBP&CNC—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生物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土壤地理教学研究会、甘肃省地理学会等8个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地室承办。

“第5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满洲里召开1294-1295

摘要:“第5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11-13Et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召开。本次会议由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水利学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承办。来自全国80余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63篇。本届会议的英文论文已报送EI检索。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会议的分论题包括:(1)冰情研究、(2)雪情研究、(3)冻土研究、(4)界河/国际河流研究、(5)黑龙江流域研究。大会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吴敏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副校长赵惠新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水文局局长朱向明、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夏军教授先后作了大会致辞。

“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在贵州兴义召开1296-1296

摘要: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暨中国州长论坛于2012年4月28日一5月1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举办。本次论坛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学院、环保部、农业部、林业局、商务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的生态旅游专家学者近180人以及延边、湘西、临夏、施恩、大理、德宏、红河、文山、凉山、黔南、黔东南等全国1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州长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赖明副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女士、中国生态学学会陈利顶秘书长、中共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员会刘鸣明书记分别致辞。

《地理学报》征稿简则F0002-F0002

摘要:《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地理学报》审稿原则:采用双盲制和三审制。审稿人与作者不在一个单位、不在同一课题;编辑不向作者和审稿人透露对方的姓名和单位;交叉学科稿件分送不同学科的专家审稿。编辑处理稿件严格遵守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来稿发表与否由责任主编最后审定。编辑部一般在3个月内回复审稿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