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城市与文化地理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1011-1020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北方边境县域高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县域高城镇化形成的“人字形”空间形态逐渐凸显;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渝地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保持较低的城镇化水平;②200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速度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陇海兰新线、长江沿线、北方边境、106国道、东部沿海样带县域城镇化差异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离中心城市距离、二三产业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同时粮食生产主导定位、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城镇设置标准等因素也影响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过程。未来城镇化发展应遵循地域差异,凸显主导功能,推进优化与重点发展区的集约型城镇化、耕地与粮食主产区的分流型城镇化、生态与水源保护区的迁移型城镇化,以及园区与城镇近郊区的融人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一地一业耦合与协调发展。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1021-1030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中心与区域为空间范围,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直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县区空间变化,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同相对均衡型、中心整体发展型等4种类型,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1031-1043

摘要: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从网络社会空间的角度人手,对中国城市网络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微博社会空间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与层级区分,城市的网络连接度与城市等级表现出了相对一致性。根据城市网络层级与网络联系强度,东部、中部、西部3大区域板块的网络联系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内部的联系,以及东部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联系几乎构成当前网络体系中的全部。城市网络呈现出分层集聚现象,具体表现为“三大四小”发展格局,即京津冀区域、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成渝地区、海西地区、武汉地区、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在整个城市网络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北京以突出的优势成为全国性的网络联系中心,而上海、广州、深圳则成为全国性的网络联系副中心。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1044-1056

摘要:乡村绅上化是指移民从城市迁入乡村地区,通过对一定的经济资本的利用,来达到对乡村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的体验与消费的过程。乡村绅士化过程造成了乡村地区人口结构的重构以及物质景观的变迁。本文选取广州小洲村作为研究案例,对乡村绅士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小洲村乡村绅士化过程分为艺术先锋绅士化及学生化两个阶段。由于空间需求、付租能力、群体数量等方面的差异,两类绅士化过程对当地的物质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两者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了延续、重叠、更替等阶段。乡村绅士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困境,也没有造成对本地居民的置换。但是随着社区住房成本的上涨,先期迁入的艺术家群体正在被付租能力史强的学生群体逐渐替换。值得注意的是,本地村民通过积极的寻租行为成为乡村绅士化的重要推动者,而非被置换者。研究发现,乡村绅士化现象的中西方差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影响、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置换的后果、绅士化的推动者。这些差异主要与乡村绅士化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机制和特殊的土地政策等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于探讨转型期中国乡村绅士化现象的特征与机制以及乡村社区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高星级酒店外籍管理者对广州地方景观的感知与跨文化认同1057-1068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有关跨国移民对城市景观的感知和跨文化认同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广州高星级酒店外籍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构建了外籍管理者对城市地方景观感知和跨文化认同的形成演变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①在职业影响下,外籍管理者对迁入城市产生了被动的地方认同,进而形成了被迫同化的跨文化认同模式;②外籍管理者基于身份构建对城市地方景观进行感知,对反映“他者”、“我者”和“世界人”身份的景观感知度较高,反映出他们对故乡和迁入城市的地方认同,从而产生了同时具有整合和边缘特征的跨文化认同模式;③外籍管理者通过迁入城市的地方景观感知而产生地方意义的解读,基于对迁入城市正面的地方意义解读,对城市产生了地方认同和整合的跨文化认同模式,基于对迁入城市负面的地方意义解读,对城市产生了地方不认同和分隔的跨文化模式。研究结论丰富了城市景观研究和跨文化认同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为中国跨国移民政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参考。

中国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1069-1084

摘要: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0—2009年中国省域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20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层面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呈现波动状态,且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1.35%。按照东、中、西和东北进行划分,只有东部地区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改善,平均上升了2.37%,上升的原囚在于技术进步率显著改善;其余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部地区下降最多,平均下降了4.45%;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下降了2.78%和1.84%;原因在于中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出现了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上看,经济集聚、人力资本、信息化、基础设施、经济开放度及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土地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基础设施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文章讨论了主要结果赋予的政策含义。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1085-1097

摘要: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尺度方差等统计方法从地带、省级、地级和县级4个尺度对1998—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比较分析。①差异测度研究表明,自199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在4个尺度上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省级、地级和县级单元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地级和县级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扩大趋势。②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研究表明,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排列均为县级、地级、省级、地带,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越大。③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H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LL类型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集聚是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各尺度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对总体空间自相关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各不相同。

1984年以来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1098-1108

摘要:在采用虚拟变量对密度函数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借助扩展方法引入时间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测度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的分异与趋势,并利用GIS技术研究了新型零售业的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①1984-2010年,近郊区零售业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速是远郊区的近两倍,而远郊区快于中心区,说明中心区零售业地位的相对下降,类似于20世纪中期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特征。②2000年以来,远郊区零售业增速下降,近郊区小幅提升,而中心区发展速度明显回升,说明部分学者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旧城区零售业“空洞化”、“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并未延续。③紧随人口的郊区化,90年代中期兴起的连锁超市以三环路为基础外向发展,三、四环路和五、六环路之间数量较多,而传统百货商店则主要布局在三环路以内。④以超市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空间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集聚区域既包括近郊人口密集区,也包括远郊新城和城郊大型居住区。零售业的空间发展趋势与超市的空间特征共同显示,北京应进一步提升远郊零售业的连锁化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居住与消费的空间平衡。

基于报纸媒体内容分析和信息熵的广交会综合影响力时空分布1109-1124

摘要:从报纸媒体的角度研究广交会作为重大事件的综合影响力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所属“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2000-05-05到2011-05-30时间段内“广交会”为主题的4333条新闻报道为研究文本,通过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建构分析类目,统计类日包括新闻的时间、所属的届数与期数、报社所在城市、新闻版面、新闻字数等,共由3个编码员进行统计,并对类目编码进行信度检测。在对新闻内容进行计量统计的基础上,引进信息熵度量信息量,利用信息熵和报道篇数构建广交会综合影响力指标,进一步构建广交会空间综合影响力指数方程,分析广交会综合影响力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并检验综合影响力指标和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从时间分布来看,以新闻报道数量来衡量,在事件(广交会)进行时其综合影响力存在时间衰减现象,各展期综合影响力的年际变化则呈现为周期性的年度重复现象。②从空间分布来看,广交会综合影响力空间分布与城市参展商数量、经济情况和距离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影响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受影响小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整体上综合影响力大小和城市分布的密度由东到西递减;综合影响力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但对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特殊城市而言,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广交会综合影响力的主要因素,而在广交会举办地的“当地”(广东省内)较短的距离内,距离衰减并不显著,当空间距离超出一定范围,则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现象。

中国生态地租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125-1136

摘要:生态地租是衡量资源稀缺的社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测算2002年和2007年中国各省份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和生态地租总量的基础上,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分析生态地租空间分异规律;并进一步采用传统回归分析以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辨析生态地租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具有西南、东北低,冀豫高的稳定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则呈减少趋势,总体分布比较分散;②生态地租总量空间分异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东中西部分异特征,形成了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一低集聚类型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是生态地租总量高度集中区域,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③生态地租空间分异受到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经济密度、人均消费水平及人均GDP与生态地租总量在空间关联性上显著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农业比重与生态地租总量之间显著负相关,存在空间上的分散性。

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1137-1148

摘要:地方感强调地方本身具有的特质及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结关系,是近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世界遗产地苏州古典园林为例,基于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地方感、遗产保护态度与遗产保护行为6个潜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通过设计量表并回收909份有效调查样本,运用SPSS、Amos软件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由地方感前因影响导入机制与后果效应输出机制构成的“导入一输出”系统机制的运行过程与结果是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机理;②地方感前因变量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均对地方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地方感的形成对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③旅游吸引力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341),旅游涉入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O.252);④地方感的形成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其对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0.467)比对保护态度的影响(0.420)更加显著。对地方感前因变量与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探讨地方感影响关系机理,以期为我国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互利提供借鉴及指明方向。

地理学报杂志书评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1149-1152

摘要:北京大学唐晓峰的著作《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以下简称《从混沌到秩序》,内引此书只沣页码)已出版近两年,国内也已有过一篇书评。但就笔者所能解度来看,该书实在是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好书,对于认清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特质、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地理思想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尤其是人文地理学,也具有重要肩发意义。故而,拙文非常赞同爱德华·苏贾(Edward Soja)所主张的建构性评论,以述带评,推荐这部著作。

《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信息数字重建、分析与模拟》评述F0002-F0002

摘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博士撰写的《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信息数字重建、分析与模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丛书)专著在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发行。全书以大16开本图文并茂形式全彩色印刷。先睹为快,该书选题新颖,章节逻辑结构设计严密合理,集方法学体系与地学知识规律挖掘于一体,是一本值得研读的科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