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0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自然地理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及其影响评估771-780

摘要:利用国产环境减灾星多光谱、热红外数据以及美国中分辨率MODIS数据建立了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及其影响的遥感监测与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旱情遥感监测,利用环境减灾星多光谱数据和热红外数据构建旱情遥感综合指数监测西南地区的旱情;2)地表可用水资源遥感监测,主要利用2010年3月中旬及去年同期的多光谱数据,对位于云南、贵州、广西境内的三个典型水体的水面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以评估地表水面面积及水位的变化;3)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作物生长过程曲线分析各省(市)区的作物受旱情的影响过程,并利用耕地面积与遥感监测作物种植成数、分类成数,以及耕地受旱比例计算作物受旱面积,通过田间实验对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受到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减产结果,确定不同旱情等级对应的粮食减产比例,计算各省(市)的冬小麦减产数量。结果表明旱情最严重区域在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和云南的中部与东北部,冬小麦、油菜、甘蔗等作物生长过程受到明显抑制,受旱面积分别达到9.13×105hm2、5.43×105hm2与9.00×105hm2,冬小麦产量损失达到8.3×105t,约占2009年四省市冬小麦总产量的13.7%、全国冬小麦总产量的0.8%和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16%,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云南和贵州的冬小麦减产分别达到48%和31%,对区域粮食供应影响较大。

山体基面高度对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的影响——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781-788

摘要: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林线分布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0.60%、26.53%、42.87%。以北纬32o为界线,对其以北、以南区域也分别进行了分析,基面高度的贡献率达到24.10%和39.11%。分析不同尺度和区域山体基面高度作用于林线的贡献率不难发现:在欧亚大陆东南部以基面高度代表的山体效应对于林线高度的影响显著,明显地超过了纬度和经度。基面高度的作用受气候条件和海陆位置影响较小,不论大陆内部或沿海,基面高度分异对山地垂直带分异的影响都相对独立和稳定。该结果定量地表明了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重要作用。

渭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剖面发育的影响——以洛川—长武塬区耕地转为苹果园为例789-800

摘要:在对渭北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6个耕作土壤剖面和8个苹果园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剖面的构型、质地、元素组成、理化性质和微形态的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演化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耕地转为苹果园后,土壤构型从Ap-Bc-A-Ck-C逐渐变为AB-(Bc)-A-Ck-C;土壤表层(0~35cm)的磁化率、有机质、常量元素(Si、Al、Fe、K、Mg、Ca、Na)和微量元素(Cu、Co、Ni、Zn、V、Cr、Pb、As)含量趋于增加,CaCO3含量和pH趋于降低;35~90cm,CaCO3含量趋于增加,而磁化率、有机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趋于降低;90cm深度以下土壤性质变化不大;土壤孔隙的数量减少而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增加,粘土矿物总含量增加,而残积粘土/淀积粘土比值降低,次生碳酸盐的空间位置从主要出现在0~35cm深度变为在0~90cm范围内普遍出现。这些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从耕地改为苹果园,土壤剖面构型发生了明显分异,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90cm以上,土壤表层(0~35cm)的变化大于土壤下层(35~90cm)。

近40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801-808

摘要:利用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52个地面气象站1970-2009年的霜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利用M-K法分析了霜日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初霜日、终霜日的出现以及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纬度逐渐偏北、海拔逐渐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从全省平均情况看,初霜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无霜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而终霜日的变化则以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从突变检测情况看,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在40年间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初霜日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年,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7年。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初霜日显著推后的区域大片集中在晋中东部、吕梁北部和忻州西部,以及分散在运城南部、临汾西北部和大同南部。终霜日显著提前的区域位于晋中东部山区、吕梁山东部和忻州西部。无霜期显著延长的区域位于西北部黄河沿岸、省境中东部和运城南段。变化趋势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和无霜期缩短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地理学报杂志水文水资源
天津城市沿革中的供水格局演变分析809-818

摘要:分析天津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供水格局演变表明:由于地下水盐碱度较高,在古代和近代,海河流域的地表水是城市的主要供水来源,供水保障区域即为城市附近的海河上游地区。1949年以来,经过不同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天津已经形成了与城市空间布局相适应的供水系统。供水结构特征表现为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对新型水源利用较少,高度依赖外来水源,如"引滦入津"等。过去60年来,天津城市供水水源和供水保障区域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基本自给期,供水保障区域基本控制在天津市域范围内;(2)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将海河流域上游作为主要的供水保障区域、黄河水为应急水源的供水格局不稳定期。(3)80年代初期至今,以滦河流域为主要供水保障区域、黄河水为应急水源的供水格局基本稳定期。预计未来天津对外来水源的利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地表水所占比重将继续上升,地下水的利用量将减少。地表水的供水保障区域将在现有以滦河流域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至长江流域,地下水的供水保障区域将进一步缩小。

水环境协同约束分区与产业布局引导研究——以江苏省为例819-827

摘要: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缺少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采用的指标多为环境本底因子,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本文综合考虑水环境敏感性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协同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的二维象限解析,将全省划分为高压高敏区、高压低敏区、低压高敏区和低压低敏区等四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布局调整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流域水沙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828-840

摘要:运用改进的Mann-Kendall(M-K)趋势与突变检验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等五大支流的5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外洲、李家渡、梅港、虎山、万家埠)1956-2005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内水库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流域内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各支流的水沙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变化外,其余4站都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五大支流的输沙量变化比较复杂,外洲站、李家渡、梅港站和虎山站的输沙量在1985年以后减少的趋势显著,而万家埠站的输沙量直到1999年才开始减少;(2)森林覆盖率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森林对减少湿季径流量的作用不明显,但对枯季径流量增加的影响显著。(3)水利设施(尤其是水库)对五大支流的水沙变化影响很大,尤其对输沙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也是鄱阳湖流域大部分水文观测站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基于水文随机方法的大尺度径流空间插值图化研究——淮河流域蚌埠以上区间为例841-852

摘要:跨越不同时空尺度水文径流时空分异性及其图化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地理水文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本文针对中国湿润流域年平均径流特点,探讨了基于地理相关关系的水文随机方法(Hydro-Stochastic)在大尺度流域上应用的可行性。在淮河流域蚌埠以上区间开展径流空间插值实验,通过对流域出口流量在空间随机场内的分解生成研究区内10km×10km分辨率产流分布图,以及以1km长度为基本单元的河道内径流量图。该方法在描述径流空间分异性的过程中,综合了水文学、地貌学、地理学的特点,以地统计空间插值方法为基础,结合了水量平衡约束以及数据不确定性分析理论,最终输出不同形式的径流空间分异结果。分析表明,径流插值结果能够很好的反映流域内产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满足河道上下游的水量平衡关系。该方法避免了水文模型的复杂性,描述径流时不依赖气象资料,可以方便的在广大地区推广使用。

塔里木盆地水汽含量的计算与特征分析853-862

摘要:利用1976-2009年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库车、若羌、喀什和民丰5个探空站的实测资料计算了逐月平均水汽含量,并建立了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式;利用这种关系式计算了盆地及周边地区28个站水汽含量,进行了EOF分解,得出了水汽分布形式;分析了地表水汽压随高度的变化;对在盆地腹地及周边地区进行的GPS观测资料进行了水汽含量的反演,并与探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内水汽含量有两个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和北部的边缘地带,中心水汽含量在13~14mm,均位于塔里木河干流、叶尔羌河流域、阿克苏河支流周围的绿洲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水汽的低值区中心,水汽含量仅为7~8mm,塔中是所有站中水汽量最少的,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加,在环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北部绿洲区达到最高,然后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又逐渐减小。塔里木盆地地基GPS反演水汽数据与探空计算值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广东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863-872

摘要:利用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8年20cm口径蒸发皿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小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尽管在这48年间广东年平均气温以0.21oC/10a的趋势递增,但是蒸发皿蒸发量总体上却以-54.67mm/(10a)的速度递减。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地区只集中在粤中部分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则在粤西南、粤东沿海和珠江三角洲。通过对彭曼公式中能量平衡项和空气动力项的分析表明,粤中蒸发皿蒸发量的上升主要是因为供蒸发的动力上升幅度略大于能量下降幅度,而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供蒸发的能量和动力共同下降(或能量下降幅度远大于动力上升幅度)所致。对各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广东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日照时数和风速。

地理学报杂志学科进展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873-882

摘要:通过对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各项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近10年对外科技事业发展过程、近5年分学科交流与合作发展水平,以及最新发展态势。分析结果显示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地理资源所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跨境资源环境研究和考察、社会文化和政策管理研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和长期的合作研究。新形势下,地理资源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在构建国际合作机构和开展国际人才计划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呈现出5个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中国地理学会第10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要883-890

摘要: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理学会第10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曁2010年学术年会于5月29日-3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市地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等单位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嘉宾,以及参加第5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年会的青年学者近600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及学术报告会。

中国学者参加2010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891-893

摘要: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AAG)年会于2010年4月14.1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来自美国和其它国家的8000余名地理学者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成立于1904年。

地理学报杂志书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评介894-896

摘要: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口与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人口与环境成为我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13益受到关注。由宫鹏研究员、刘岳研究员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

关于《基于VBA的Arcobjects编程:面向任务的方法》的学习方法F0002-F0002

摘要:与许多通用型和专业性软件不一样,用户对于通用的GIS平台软件似乎从来没有满意过,这种不满意不仅仅限于功能,还有许多在界面。毕竟,花了那么多钱购买的东西,看起来大家都是一样的,心里似乎总有点不舒服。因此用户,甚至是GIS开发人员自身对于GIS平台的二次开发总是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大家都希望能在“GIS平台”上打造“自己的产品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