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黄河水沙
黄河干流龙门至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的研究515-530

摘要:龙门—三门峡河段是黄河干流3大沉积汇之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方法,基于1920—2006年间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这一沉积汇的存贮、释放和泥沙输移过程及其变化。研究表明,87年尺度上,龙门—三门峡沉积汇泥沙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1920-1959年,处于“准自然”状况下,泥沙存贮量缓慢增加;(2)1960-1967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拦沙,导致泥沙存贮快速增加;(3)1968-1985年,三门峡水库先后经历“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运用阶段,泥沙的存贮与释放接近于平衡;(4)1986-2006年,人类大量引水,在来沙量减小的情况下,泥沙存贮量增加。在年内,龙门—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表现出泥沙的存贮—释放过程的交替,7月至8月主汛期,表现为泥沙存贮;9月至次年5月,泥沙存贮量为负值,表现为泥沙释放。公元155年至2006年的1800余年间,龙门—潼关沉积汇的沉积速率经历了一个由加速到减慢的旋回,其形成原因可以用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的变化来解释。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的“准自然”时期,泥沙的存贮量和排沙比均与来水、来沙及其组合有密切的关系。总来沙量越大,含沙量越大,来沙系数越大,则泥沙存贮量越大而排沙比越小。

黄河内蒙古头道拐断面形态变化及其对水沙的响应531-540

摘要:根据黄河上游位于弯曲—顺直过渡段的头道拐断面的多年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和断面资料,分析了断面对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时间尺度上的调整响应过程。结果发现,头道拐断面的形态变化强烈受到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在一系列水库投入运行后,河床粗化现象一直持续到三湖河口断面以下。头道拐断面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在水库运行后表现为先增大,然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三阶段性特征,并且自1986年龙羊峡与青铜峡、刘家峡等水库联合运用以后,该三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只有青铜峡、刘家峡水库单独运行时段(1969-1986年)小。另外,自1987年以来,头道拐断面河道的横向摆动速率大幅减小,断面形态及位置趋于稳定,有利于当地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541-552

摘要:通过对泾河流域广泛深入的考察,在泾河中游彬县至永寿基岩峡谷河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研究剖面所夹洪水沉积物具有平流沉积特征,为典型的洪水平流沉积物。根据地层学对比和剖面自身龙山文化晚期陶片、烧土等文化遗物分析,确定泾河在4200~4000 a BP发生了特大洪水事件,并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水位,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为19490~22040m^3/s。同时,通过恢复现代大洪水、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对这种方法和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不仅延长泾河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到万年尺度,而且为沿泾河的水利水电和交通工程建设及沿岸地区城镇的防洪减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地理学报杂志寒区旱区研究
天山木扎尔特河流域的冰川地貌与冰期553-562

摘要:木扎尔特河流域位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的东南坡,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中,河谷与山麓带留下了4套形态清晰的冰川沉积。冰碛地形包含着丰富的古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该流域的冰川演化与重建该地区的古环境。应用ESR测年技术,选用石英颗粒中对光照与研磨较敏感的Ge心作为测年信号,对该流域的第三套破城子多列终碛垅及其冰水沉积,第四套克孜布拉克冰碛剥蚀平原上覆河流相砾石沉积以及一出露完整的沉积剖面进行测年。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河谷中第一套3~4列终碛垅形成于小冰期;第二套高大的吐盖别里齐终碛垅为新冰期冰进产物;破城子终碛垅沉积于MIS2~4;克孜布拉克冰碛形成于MIS6。破城子终碛垅地形及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过程中该处至少存在3次大的冰进,可分别对应于MIS4、MIS3b与MIS2。MIS2与MIS3b时冰川为复合山谷冰川,MIS4与MIS6时为山麓冰川。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过程中,古木扎尔特冰川长约92~99km,克孜布拉克冰期最盛时的古木扎尔特冰川长约120km。

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分析563-570

摘要:本文提取分析天山北麓10条河流的纵剖面,通过函数拟合纵剖面形态特征,同时运用基岩侵蚀力模型来研究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发育演化过程,来揭示河流纵剖面的发育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天山北麓河流地貌地形发育阶段处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前均衡状态时期。塔西河的纵剖面凹曲度最大,向东西两侧河流凹曲度依次降低,乌鲁木齐河与四棵树河凹曲度最小,河流的凹曲度(θ)和河道坡度(KS)的数值分布规律与所对应构造部位晚更新世以来的抬升速率和地壳缩短速度相一致,排除时间、气候因素和基岩性质影响因素后,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形态变化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

疏勒河源区的多年冻土571-580

摘要:疏勒河流域地处祁连山西段,气候极端干旱。2008年6月在疏勒河源区海拔3729~3890m的不同地面、地形条件下在5个点上布设了10眼钻孔进行钻探勘察,并布设测温管定期监测地温。根据勘察和测温资料,确定了疏勒河流域内多年冻土下界高程在3750m左右,查明河谷中松散地层以冲积层为主,多为粗颗粒土,多年冻土含冰量普遍较低。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状态影响明显。其中坡度差异可以使地温相差0.5℃,坡向的差异可以使地温相差达1.0℃;地层水分含量对浅层地温的影响甚至超过坡向的影响;地面状态的差异,造成地温、活动层厚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与祁连山中东部地区相比,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几乎没有生态过程的影响,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受气候驱动,基本上代表了一类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多年冻土特征。

近40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581-591

摘要:利用1971-2008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40a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计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近40a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6℃/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增暖趋势比中国东北和西北弱,比淮河和华南强,与青藏高原相近。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为-0.13~-0.57℃/10a;年降水量以21.0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各季降水均呈现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31.7h,以夏季减幅最突出,减幅比黄河流域、青藏高原东侧大;地温升高明显,流域上游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显著变浅趋势,以安多最明显。日照时数与降水量负相关显著,与夏、秋季大气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大气水汽压的显著增加和降水量的增多关系密切。总云量与日较差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总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上升,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在加大,年降水量增幅也增大。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仅与经度有着很好的正相关,随着经度的增加,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都在减小。

近4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分析592-600

摘要: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0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5年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夜间和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分别以1.94和0.97天/10年的趋势在显著减少,夜间极端低温日数减少在冬季最明显,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在秋季减少最明显;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和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分别以3.03和1.26天/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夏季最明显,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冬季最明显;日较差以0.11℃/10a的速度在显著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最大的1天降水总量和逐年连续无降水天数有减少趋势,最大的5天降水总量、中雨天数、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和逐年连续降水天数有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明显,与该地区经向风与水汽通量增加有关。

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601-608

摘要:采用1948-2007年共计60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夏半年(4-9月)青藏高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分析了夏半年青藏高原可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水汽输送。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层的青藏高原上空,夏季是一个明显的大气水汽含量高中心,“湿池”特征非常显著,湿池主要有三个大的可降水量中心,即高原的西南部、东南部和高原南侧。4-9月,高原上的可降水量变化很大,高原的增湿的速度小于减湿的速度。水汽进入高原主要通过三条水汽通道,即西风带水汽输送通道、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通道和南海—孟加拉湾水汽通道。水汽主要在高原西南侧、喜马拉雅山中段和高原东南侧进入高原。

地理学报杂志地表环境
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609-618

摘要:构建了贵州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等3期历史石漠化数据,利用其空间变换和数学模型详细探讨和评价了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研究时段内贵州省石漠化总面积变化不明显,但石漠化内部类型之间的相互演变非常显著,各类型之间的演变具有转移、多变、“此消彼长”的特点。(2)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可分为单变方式、层变方式、返变方式等3种基本类型,其中以层变方式为主,单变方式为辅,返变方式较少。(3)石漠化正向演变与逆向演变并存,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两者的比值为82.29%,局部治理,整体恶化。(4)各石漠化类型总的演变速率是398.31km^2·a^-1,石漠化等级越高,演变速率越慢。(5)石漠化演变频率最快的是中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的演变频率明显低于中度石漠化。对石漠化的空间演变区域特征和影响因子做了宏观的定性分析、并根据石漠化演变特点对综合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上海市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评价619-628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岛28个菜地土壤表层样品、65个稻田土壤表层样品及9个西瓜地土壤表层样品的分析测试,利用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评价了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Cr、As、Hg)的环境质量状况。研究发现: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Pb21.597mg·kg^-1、Cd0.176mg·kg^-1、Cr69.395mg·kg^-1、As9.209mg·kg^-1、Hg0.128mg·kg^-1。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相比,除Pb、Cr外,其余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其背景值,Cd、As和Hg分别高出背景值33.0%、1.2%和26.3%。在GIS软件支持下,通过空间插值分析了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农田土壤质量整体尚好,土壤生态率为1.26%,优良率为97.14%,合格率为1.47%,不合格率为0.12%。以背景值为标准,崇明岛农田土壤Pb、Cd、Cr、As、Hg的超标率分别为10.1%、85.7%、27.0%、55.4%、55.2%;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菜地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这主要与菜地施用更多农药有关。崇明岛重金属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Pb7735.470μg·m^-2·a^-1、Cd208.432μg·m^-2·a^-1、As2237.738μg·m^-2·a^-1、Hg52.783μg·m^-2·a^-1,农作物秸秆焚烧处理是崇明岛大气重金属沉降的重要来源,大气沉降对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有较大的影响。

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潮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629-637

摘要:基于2005年7月及2007年5月在长江口拦门沙河段崇明东滩、横沙东滩(浅滩)、九段沙以及南汇边滩等四大潮滩的水下滩地采集的大面积、高密度表层沉积物以及实测水文资料,对拦门沙河段潮滩表层沉积物颗粒度、参数、组成、类型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四大潮滩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三种类型组成,沉积物中值粒径分布比较复杂,介于2.5~8φ之间;沉积物分选系数集中于1~2左右,其分布与中值粒径具有一致性,其中物质组成相对较粗的颗粒分选性较好而较细的颗粒分选性较差;偏态与峰态跨度较大,分别介于0.1~0.8与1~4不等。崇明东滩、横沙东滩(浅滩)和九段沙的沉积物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三者相关性较强;南汇边滩的沉积物分选性、偏态及峰态值则因南滩与东滩所处位置差异而有较大差别。此外,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分布显示泥沙输移的结果,其主要水动力因子包括潮流和波浪控制的泥沙输移;在受落潮优势流作用的地区普遍粗于涨潮优势流作用的地区;在波浪动力强、波能释放的地区沉积物普遍较粗且分选性较好;深水航道工程的堵汊、导流、破水波作用明显,使得导堤两侧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出现粗细分布不均的特点。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在景德镇召开638-639

摘要: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于2009年4月22日至26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的140余位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征集研究论文136篇,其中91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640-640

摘要: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于2009年04月09日-11日在扬州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省测绘学会主办,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思科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土地、地矿、海洋等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加拿大MDA公司、日本PASCO公司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

地理学报杂志书评
自然地理学的集成与创新——评刘南威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精品教材F0002-F0002

摘要:最近,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是我国地理学界在大学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此教材体系严谨、内容新颖,集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之大成,深为广大师生们和社会各界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