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西部地理环境
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河岸林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1123-1130

摘要:结合塔里木河中下游74个植被样地和74眼地下水位监测井(2005-2007年)数据,将地下水位按不同埋深划分为0-2m,2-4m,4-6m,6-8m,8-10m和〉10m6个梯度,对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主要植物种分布频率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2-4m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4-6m,再次为0-2m;当地下水位在6m以下时,物种多样性锐减。塔里木河中下游主要植物最适宜水位在2-4m之间;这些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地下水埋深区间为3-6m。这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的地下水位应确保达到6m以上。

1960年以来新疆地区蒸发皿蒸发与实际蒸发之间的关系1131-1139

摘要:利用中国新疆地区1960-2005年109个设有蒸发皿蒸发观测的常规气象站资料,并结合不同驱动场和不同陆面模式的模拟结果,对蒸发皿蒸发及模拟的实际蒸发的年、各个季节的变化及其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发现,在过去的46年里,年蒸发皿蒸发总体上都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实际蒸发在总体上显著上升,与蒸发皿蒸发的变化趋势相反。在80年代中后期,蒸发皿蒸发、实际蒸发和降水的转折点(1986年)一致,进一步说就是无论在转折点的前后,降水增加的转折性变化与模拟的实际蒸发的转折性增加变化一致,而与蒸发皿蒸发减小的转折性变化相反,这表明,在新疆地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散之间具有相反的变化关系,这支持Brutsaert and Parlange提出的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散之间具有互补相关关系(变化趋势相反)的理论。分析气温、降水、湿度、云量和日照时数等环境变量的变化趋势发现:降水、云量等表征大气中水分特征的变量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也间接的证明了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散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而与各个环境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分析则表明,气温日较差、风速、低云量和降水是与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关系最紧密的环境因子,它们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蒸发皿蒸发和蒸散量变化的原因。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1140-1150

摘要: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力已经成为干旱缺水地区决定城市化发展速度,进而决定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重要外营力之一,科学度量并探讨其时空变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化正常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并对1985-2005年河西走廊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强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在时间上表现为由较强约束类型变为强约束类型,总体呈不断增加态势,但近年来略有缓解。虽然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都较低,面临缺水和发展的双重矛盾,但目前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强度仍属于较强或强约束类型,仍然能够通过合理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45年青藏高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1151-1159

摘要:利用青藏高原60个气象站1960-2005年的土壤温度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功率谱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检验,并以主成分方法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浅层土壤温度自1970年以来升高趋势明显,1969-1970年为明显的突变点;40-320cm的深层土壤温度存在3.25年的显著周期变化;浅层土壤温度空间特征则主要体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变化型。同时以浅层土壤温度梯度(10-20cm)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间能量的交换关系以及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对高原多年冻土的响应,认为高原地气温差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之间存在一种涨落机制,体现的是高原地气间的耗散结构关系;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分布特征对高原多年冻土有明显的响应。

西藏羊卓雍湖流域近45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1160-1168

摘要:利用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象、水文观测站1961-2005年逐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45年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以及羊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5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5oC/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增温主要表现在秋、冬季。近25年,流域平均降水量除冬季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季节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11.4-30.0mm/10a,夏季增幅最大;年降水量以54.2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3季表现为逐年代增温趋势。在夏季,降水量除80年代偏少外,其他3个年代偏多;而冬季相反,80年代降水偏多,其他3个年代偏少。流域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年出现过3次,且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降水多异常年份。自1997年发电以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流域平均降水量达409.7mm,明显高于平衡降水量,水位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增多、日照减少,以及气温明显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是造成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选择1169-1178

摘要: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我国区域系统研究定量化、系统化、动态性发展的重要成果。为深入探讨其土壤指标体系建设问题,以《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壤资料中的剖面点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温带东部地区为例,探讨适合进行中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的土壤指标;在此基础上对代表中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土壤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层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值、粘粒含量和土壤容重等5项指标在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作为土壤指标较为合适;运用回归克里格方法,得到5项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库;与区划中土壤类型和单项土壤区划相比,简洁量化的土壤指标更适宜系统的表述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特点。

广西环江流域硫污染农田的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分布1179-1188

摘要:矿业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将矿石中伴生的还原态硫带入土壤而导致周边土壤酸化,是目前矿山周边普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以广西环江为例,探寻大面积农田酸化的原因和酸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组成分析(X-ray)、硫形态分析(EXAFS)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环江农田土壤酸化的原因是洪水携带含硫尾砂进入农田,还原态硫氧化产酸导致土壤酸化。由于矿渣中还原态硫的污染,受污染土壤的酸度、铁和硫的浓度显著高于未受矿渣污染的土壤。大环江沿岸出现不同的污染特征:上游土壤的Fe,SO4^2-(SS)和St含量较高,但土壤尚未发生明显酸化;中下游农田土壤H^+和SO4^2-含量较高,土壤发生明显的酸化现象,还存在继续酸化的风险。土壤受还原态硫污染后,如果将旱地改为水田,则可以降低土壤还原态硫的氧化速度和减缓酸化速度。

地理学报杂志环境考古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7500~5400BC的海侵事件记录1189-1197

摘要: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uscula)和近亲卷转虫相似种(Ammonia cff.sobrina),表明全新世以来骆驼墩遗址及其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出现之前的7500-5400BC之间曾经历过海侵事件;共发现植物化石9种450颗,鉴定结果共统计出4(科)属,即Polygonum sp.(蓼属未定种)、Scirpus sp.(藨草属未定种)、Najas sp.(茨藻属未定种)、Physalis sp.(酸浆属未定种),多属湖泊、沼泽等水生环境。

北洛河中游黄陵洛川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1198-1206

摘要:通过在北洛河中游黄陵洛川段河谷的考察,选择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在野外考察测量的基础上,采集平流沉积层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分析,证明研究地点具有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层,并且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确定其为中晚全新世特大洪水的沉积物。利用水文学原理计算出该组古洪水沉积层所记录的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在12350m^3/s-14730m^3/s之间。同时通过对该断面下游方向20km处的东王河铁路桥1994年9月洪水洪痕的测量,利用相同方法计算其洪峰流量,证明古洪水水文学计算结果合理可靠,从而为北洛河中游的工程建设及沿岸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地理学报杂志地表过程
地统计法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1207-1217

摘要:在北部湾东部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71个,通过粒度分析获得其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用克里格插值法将不规则采样站位的粒度参数内插为规则网格分布的相应粒度参数。采用地统计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计算度量空间相关性范围的参数,即半方差图中的变程值。结果表明,使用地统计分析获得的粒度参数变程值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可作为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的特征距离,其中分选系数变程值作为特征距离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海流、沉积物输运信息更为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方法(试算法或经验估计法)获取特征距离可能造成的模型计算误差。采用不同间距插值时得到的粒径趋势矢量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其中高分辨率的细化图所反映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趋势与余流和环流等所反映的沉积物输运细节特征吻合较好,低分辨率的概化图可大致反映该区域沉积物的总体输运趋势。地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未来研究工作中采样间距的选取也具有指导意义。

黄土高原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1218-1226

摘要: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基于WIN_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作物产量、径流和泥沙的重要因素,地形高程和坡向的影响普遍较微弱;地形坡度越大,作物产量越低,高粱和玉米在坡度为25o时的产量模拟值分别较0o时下降15.44%和14.32%,大豆、绿豆和马铃薯的下降幅度依次为5.26%、4.67%和3.84%;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坡度20o左右存在一个高值区间;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绿豆(豆类)、马铃薯、玉米和高粱;坡度小于5o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o的坡耕地应及早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在突尼斯举行1227-1230

摘要: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的“第31届国际地理学大会”(31st IGC)于2008年8月12日至15日在北非国家突尼斯共和国首都突尼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地理学者出席了大会,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地理学者60多人。会议由突尼斯地理学会(ATG)组织。

改革开放30年来《地理学报》的发展1231-1232

摘要: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地理学报》复刊30周年。1978年《地理学报》复刊,结束了自1966年受“”影响而停刊10年的过程。30年来,在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地理研究所)的领导下,在历任主编黄秉维院士、吴传钧院士、刘昌明院士、英文版主编郑度院士、以及历届编委的指导下,在全国广大地理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刊登了大量的地理学研究重大科研成果,为解决国家建设中遇到的地理资源利用、产业规划布局、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庆祝建校30周年F0002-F0002

摘要:2008年10月11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隆重举行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曾在该院执教的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老教授、老领导和在不同岗位上的历届校友出席了庆祝大会。出席庆典活动的有: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徐永利、韩国瑞江大学校长金柾秀教授,越南河内开放大学校长范明越教授等。

《干旱区地理》30周年刊庆在乌鲁木齐举行F0003-F0003

摘要:2008年7月30日.《干旱区地理》30周年刊庆暨学术报告会在(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李佩成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厅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张小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琼研究员、以及包括《干旱区地理》编委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田长彦研究员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