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787-798

摘要:一个区域的交通优势反映在“质”、“量”和“势”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而具体的内涵,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任一方面的刻画和评价仅仅反映区域交通优劣的一个侧面.只有三方面的综合集成刻画与评价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区域交通环境的优劣。基于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界定了交通优势度的基本概念,并建立了交通优势度的基本表述结构,包括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同时基于GIS技术,从分项和综合集成两个角度构筑了交通优势度评价的空间数理模型。以我国2365个地域单元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区域交通优势度呈“偏正态”分布特征,极少数的地域(比例为1.4%)具有非常突出的交通优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优越的交通环境:大约1/8的地域(12.4%)交通条件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交通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大约70%地域处于评价样本的中游或中游偏上水平。从区域上看.交通优势大致由沿海逐渐向内陆依次递减;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有着明显的交通优势,覆盖范围广;成渝地区和武汉都市圈也有较好的交通优势,但尚未连续成面或覆盖范围较小,其他城镇密集区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有相对较高的交通优势,但覆盖地域较小。从经济发展措施看,利用交通优势和规避交通劣势.应是进行经济活动和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子解析799-806

摘要:在GINI系数因子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度区域差异变化影响因子贡献来源的分解方法.将影响因子对区域差异变化的贡献分解为因子的结构性贡献和集中性贡献两种类型。对1993-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区域收入差异因子分解的实证研究表明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农村收入差距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但对农村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反.近年来工资性收入集中度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性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二者共同作用促进了农村区域差异的缩小。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小.且结构性和集中性对区域差异的贡献都在下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格局的贡献虽然不大.但对收入差异扩大的贡献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农村区域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财产性收入贡献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结构性贡献.集中性变化影响的趋势并不明显.而转移性收入贡献的增加除结构性增加影响之外.集中性下降的影响同样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807-819

摘要: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似性,随着产业细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东部沿海省区和全国相似程度最高,西部落后省份和全国相似性最低。资源密集型产业使省区结构与全国差异显著.全球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高、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统计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显著地促进了比较优势相似的省区产业结构趋同.而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结构差异化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比较优势对于产业区位的影响.相似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区位和产业偏好相似的外资促使沿海省区产业结构趋同.也是沿海与内地省区产业结构显著不同的原因。地方分权导致省区市场严重分割.造成了一些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地理学报杂志城市地理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判别与分析820-82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城市区域的竞争。都市经济区是在国家战略需求的推动下应势而生的新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准确把握都市经济区内部的地域构成有助于进行有效地加强区域管理和空间调控。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分析或以区县为单元的空间分析,从功能空间的角度对都市经济区内部地域构成的研究较少,更缺少准确科学的划分和判读方法。为了准确把握区域空间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威胁.规划者和政府官员需要探索判定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新方法。文章在总结当前几种主要的地域类型判读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运用遥感和GIS手段进行区域地域构成判别的思路,并成功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内部地域构成的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大都市的发展无序蔓延。存在的用地粗放、结构混杂、功能有待优化等问题,工业区、居住区等用地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向心型分布和交通导向型分布特征。同种地域类型的集聚性分布明显增强。通过从单要素和整体特征上认识和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域构成与空间组织特征,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空间管理和调控。还有助于深化区域地域构成的认识和空间结构的监测和分析,也可作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的依据,为从区域尺度上制定空间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829-844

摘要:利用分街区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计算信息熵、绝对分异指数、相对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等指标.探讨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重构特征。研究表明:“街区尺度”是展现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尺度;北京各类居住人口、就业人口以及住房状态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除了老年人口、性别比、户均人数和农业就业人口等少数指标以外.1982-2000年北京绝大部分社会指标的空间分异程度在下降;同期,外来人口、各少数民族人口、高学历人口以及二产、三产就业人口等与总人口分布格局的一致性在变好.而老年人口、文盲人口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人口逐渐偏离与总人口分布格局的一致性。18年间城市人口的混居性普遍增强.但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和农业人口却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口混居性变弱而群居性增强的特征。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特征还可以从各社会指标与距离关系的演变中获得直观认识。在中国大城市转型期间,“规模重构”和“空间效应”交互作用.构成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的外在表现.其基础动力主要来自于制度、市场和文化的变迁。

地理学报杂志土地利用
深圳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空间集聚845-855

摘要:以2005年深圳市主要公路沿线6类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数据挖掘(SDM)中的空间关联规则.研究不同缓冲带内其建设用地单一类型、相邻类型及组合类型的空间聚集特征。结果表明:主要公路两侧以工业用地为主.“三来一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乡镇企业加快了特区外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用地缺乏。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协调:单一类型建设用地景观分异特征趋向于距公路越远.出现频率越小,且随着逐渐远离公路线出现了若干次级集中区.距公路500-1000m可作为识别该次级中心的特征带:两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空间邻近分布特征表明,以各类建设用地为中心与其他类建设用地在公路线附近均表现邻近.沿线附近和较远距离上随工业用地出现峰值,同时出现其周围住宅用地的聚集.特区外该类现象尤为明显:土地利用组合特征表明各类建设用地均呈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以各类建设用地与工业用地的组合尤为普遍.体现了研究区尤其是特区外主要工业承载区中经济活动空间以工业区为中心的集群效应.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856-868

摘要: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相关理论,创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的耕地质量变化框架模型.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样区,通过农户调查和土壤化验分析。获得大兴区1982年、2000和2006年的农户土地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数据。依据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三个时期的压力、状态、效应和响应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到2006年。耕地压力指数由63.19增加到73.57,又减少到67.85,而方差从13.92增加到41.12,到2006年高达58.59,同时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变异性增加;耕地状态指数从56.52增加到76.46,最后达到81.20.状态指数方差从58.39增加到111.42,2006年达到209.45,空间变异性增加:耕地效应指数从42.39增大到64.34,2006年与2000年基本持平,而耕地效应指数方差和空间变异性增加。1982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刚刚开始,农户耕地投入差异不明显;1982-200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农户耕地利用差异性增加.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也显著提高.是耕地效应指数整体增加和空间变异性增大的原因;2000-2006年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转型.土地投入差异进一步扩大,导致耕地质量提高幅度降低,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为了促进耕地质量整体提高,需要进行土地产权机制创新,以促进土地投入水平的整体均衡增加。

地理学报杂志GIS应用
多智能体城市土地扩张模型及其应用869-881

摘要:传统的城市土地扩张模型多为静态模型,无法呈现空间上每一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模型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土地扩张模型虽然具有动态特性,但其无法描述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智能体(Agent)之间所产生的多元变化结果。以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理论为基础,建立城市土地资源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构建了动态且能描述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智能体(Agent)间互动关系的城市土地扩张模型,并以长沙市区为例,应用所构建之模型进行了城市土地扩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反映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解释城市土地扩张的成因、理解智能体行为对城市土地扩张过程的影响是合适的。并且将模拟结果与遥感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对比.1998年、2001年、2005年城市土地扩张模拟的点对点精度均达到68%以上,从而能够为政府和城市规划者制定用地政策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专著正式出版881-881

人工免疫系统与嵌入规划目标的城市模拟及应用882-894

摘要:人工免疫系统(AIS)具有强有力的计算能力,可以通过免疫识别、克隆选择、免疫学习、免疫记忆等功能来进行模式识别和自适应学习。AIS所具有的自学习、自适应和记忆的能力非常适合于复杂地理过程的研究。而元胞自动机(cA)是研究复杂系统非常方便和有效的工具。将人工免疫系统和元胞自动机相结合.建立了城市演变的模拟和规划模型。该模型通过改变抗体的进化变异机制,把规划目标嵌入到AIS算法中。抗体将会逐渐朝着规划目标“进化”。从而模拟出基于不同规划情景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为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支持。设计了6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方案,利用该模型模拟了不同规划方案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情景(1988-2002年)。并比较了不同模拟情景结果城市的紧凑性:“城市中心”和“城市中心-高速公路”发展模式的城市形态更为紧凑。破碎度较低:而“镇中心”和“道路”发展模式形成的城市形态则比较凌乱和分散。模拟结果和分析表明:“城市中心—高速公路”是珠江三角洲最适合的城市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杂志学术信息
第三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会议纪要895-895

摘要:第三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13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

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在长春举行896-896

摘要:“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13-15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大饭店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和澳大利亚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1000余人出席了这次盛会,提交学术论文400多篇。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学报杂志书评
《宋代旅游研究》评述F0002-F0002

摘要:王福鑫教授著的《宋代旅游研究》一书,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全书共33万字,除序言和参考文献、后记外.主要分为绪论与正文5章16节。该书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旅游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的理论分章设节、架构铺陈,全面、系统、